好吧,這段時間沒有完成什麼情緒短篇,就來秀一下在課堂的期末報告中應用課程所學的知識與技術來寫的「描寫音樂」吧。
如果有讀過「識馭者」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我在故事中寫了兩段描述音樂的段落,但當時的技術與經驗還滿差的,所以讀起來據朋友所說是「相當尷尬」。好啦,我現在看起來也很尷尬……
總之,由於自己和音樂接觸相當久的時間,在寫故事的時候總是會想著「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雖然這兩種媒介中間有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但我想這還算是個有機會達成的目標,不要求要寫得讓讀者好像真的聽得到聲音,最起碼要把聽到音樂的感受寫出來。
所以藉由這次期末報告就開始寫了,就取「識馭者」第十五章中的段落為例,原本的描述如下:
「我本想罵出壓箱底的一連串髒話,還沒說出口就被佔據知覺的旋律打斷。
醇厚細膩的豎笛聲在高亢的擊琴與短促、富有生命力的長笛中悠揚飄出,包覆身體、發出靜光,照亮徹底陷入黑夜的意識域面。彈性十足的舒服低音過後,同樣的旋律以明亮又極具穿透力的雙簧管奏出,褪去黑暗。飽實而活潑的低音豎笛在背景雀躍著,鮮豔我的四周。
明澈的草原、潔淨的藍天在暖和、圓潤的法國號與上低音號帶領下,一一湧進我的眼簾,澄亮的小號與躍動的笛聲跳著小步,點亮柔和的陽光,蘊含希望的光芒隨著柔軟舒緩的低音號灑落眼前這片絕美的景致。
我跪了下來,跟隨木管與銅管交融飛舞的線條環顧漫出清香的草地,優美樂句帶來暖風,輝煌燦爛的長號聲綻放草地上的花朵,斑斕的色彩喚醒一度死去的意識。」
……尷尬。
怎麼寫這種東西出來啊……
不管,反正下列是經過「如何形容聲音」的學習後,應用其中的眉角所寫出來的修正版:
「止住我溜到嘴邊那創意十足卻難聽至極的髒話,一抹挾著青草味的旋律既輕柔又蠻橫地取走了我的知覺。
那是由欲言又止的號角、如嫩芽從土裡長出的簧片聲及笛聲,與如風般的奇幻細鈴帶出的一方青綠。我因氣憤而發熱的臉龐在這短短幾秒的樂音輕撫之下,奇蹟般地隨著浸淫全身的清涼而逐漸冷卻;那決心赴死而始終起伏不定的意識,也不知為何被這段彷彿受到暴風雨的洗禮後而散發聖潔柔光的樂句梳理得平穩而平靜。
這時我還不知道,這段樂音究竟蘊含了什麼意念,只知道此刻必須投入我的聽覺、觸覺、嗅覺、視覺與味覺來感受接踵而來的音符。其餘的瑣事,再也不重要了。
清脆且短柔的風吹過那漂浮在胸前的綠地,隨風擺動的草葉漾著若隱若現的回音,襯起那道略有點沙啞卻撩動靈魂的樂器。輕輕上攀後下墜的旋律在行步般的節奏中微微拱起我的雙肩,也擴展了原本僅有手掌大小的綠地,連同緊接而來的低沉撥弦律動拉開了眼前的畫面。
充滿活力的低音劃開了腳下連綿不絕的草地,恍若自天上飄下的雙簧旋律化作在風中粼粼的暖光照耀了湛藍得不可思議的天際。在由顫音與輕鈴染上色彩並緩緩延伸的視野中,我深深吸了口香醇的氣,品嚐那股從未體驗過、藉純粹的「美」之觸所建構的絕景。
像是迎面而來、又像自四面八方將人緊緊包覆,更彷彿是從意識與靈魂深處綻放開來的樂曲撼動了我俱疲的身心。逐漸疊層的和弦與輕快的擊樂以充滿希望的節奏響起,隱沒於豐富音韻中的主旋律以內斂又蘊藏激情的合聲撩動酥麻的背脊,伴隨投入決心的鼓聲以及給予嶄新力量的漸強伴奏褪去那些噩夢般的苦痛與絕望。
壯麗得只能在最甜美的夢裡才能看見的景致在此刻隨著樂音倏地延伸到地平線,我沐浴於散發暖意的艷陽裡,在跪下的同時乘著徐風灑落不禁流淌而出的熱淚。
音樂持續歌唱著,本該僅有聽覺才能享用的韻律化成各種感官填滿了我委靡不堪的意識。在奔湧而出的感動中,我顫抖著抹去源源不絕的淚水,用盡全力感受、記下這幕輝煌燦爛的景色與足以洗滌一切汙衊的美聲饗宴。因為我知道,這帶來恍若天界的景象的旋律正是我那因生命的消逝而逐漸減弱的意識。
因為我知道,在此時,我才真正明白何謂『意識』。」
嗯?好吧,或許經過一年快半的寫作經驗展現出了進步,但至少讀起來比較有感覺了吧?那如果配上真正的音樂又會是如何呢?
(網路上找的,若有侵權請告知,會立刻撤下)
我知道自己沒辦法、幾乎不可能做到讓文字閱讀的速度跟隨著音樂來走,畢竟每個人讀的速度實在是差太多了;實際上在讀故事的時候也不能指定讀者要聽什麼音樂,因為我給自己的要求是「盡可能在文字上決勝負」。總而言之,經過試讀者看過後,對方給予的說法其中一部份是「好像從2D變成3D了」。
送啦~!!
而下列是我在報告中的初步分析,也算是我自己對於兩種寫法的差異的感想:
「從當時的完稿內容可以發現,我對於具現化音樂所採取的策略為『形象化』旋律為景色、具體描述樂器發聲的特徵,但僅僅止於『描述』的地步而已。不僅對於不熟悉樂器的讀者來說難以融入故事,也無法深刻感受這首音樂對於迪菲杜的影響與她對這首音樂的感覺。出戲,這對於文字創作者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失誤,不過對於在當時還沒有累積夠多經驗的我來說倒是情有可原。
(……屁啦,丟臉耶QQ)
在修改過的文字當中,我藉由『音場』的定義來讓『景色』隨著『旋律』漸進式地呈現在迪菲杜眼前(一方青綠→延伸到地平線),同時透過人類對不同頻率的感受部位來描寫她的感覺(低音劃開了腳下連綿不絕的草地、自天上飄下的雙簧旋律),以生動整段音樂自平緩到高昂壯闊的過程。同時深入描述迪菲杜從心理到生理對於這段音樂的反應,透過她的感受來刺激讀者的閱讀過程,即使沒有聽見音樂,也能透過這段描述來感覺『音樂的形體』。」
嗯……不知道大家對於這樣的結論有沒有什麼想法呢?因為自己看的故事不夠多,比較有印象描述音樂的片段就是「風之名」主角在臺上飆魯特琴的段落,但我記得那段是藉由主角彈奏的狀況來展現其高超的技術,比較沒有直接對音樂進行描寫(印象中啦,有錯請告知XD)。
我想對於修改的方向應該是正確的吧?畢竟加強了不少「對音樂的感覺」的描寫,也點綴了一些情感的部分,或許這會比原版那種單調的描述還容易觸人心弦一點。
大概是這樣囉~~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