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圖放上一份期待暑假的心情,等待公車的時間,打開筆記寫下匆匆幾筆,深怕好不容易想到的點子,會在不經意間消失,它是一種靈光乍現,一種瞬間的直覺,錯過了就沒了。即將脫離期末地獄,看著藍天白雲,悠閒枕臥於天上,俯瞰人間匆忙,從晨起到日落,天地循環、生生不息。
一位教授曾說我,除了學術還是學術。畢竟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不信的話,你可以試著觀察周遭的人,那些專搞辦公室鬥爭跟派系的人,通常成就有限,因為他們的精力全花在上頭了。
這種人特別多,把心力全拿去打理人際、疏通人脈,自身的成長反倒在不知不覺中消磨了,認識某某權威教授、佔盡了某某預算,或者出現在某些重要場合、與某些大腕拉近了關係,這些都該只是追逐目標的一小部分而非主體,但如今許多人本末倒置了。
一年又一年,養出了許多交際能手,但真正有料的卻少了,原因很簡單,寒窗苦讀太煎熬了,多數人熬不起,而這個社會也給不起,有時不免感到無奈,念書本來很簡單,但外在的事物讓它變複雜了。
學閥、派系姑且不論,眼見許多人蹉跎光陰而學無所成,美其名沉潛,實則已乾枯了,思緒乾枯了,文筆也頓了,臺灣的教育如今面臨了許多困境,其中之一便在於難有專注於追求學問之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不盡然都是好的,無論是外在的干擾,或限於自身能力。
大量不適任的學生進入了高等教育,他們甚至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之所以繼續往上念,最大的原因在於那份文憑,將成為許多業界、公家機關考核的依據,因此速成、效率蔚然成風。然而在少子化的現實下,這些以量取勝的學生,多半能為系所帶來可觀的招生名額,於是國家傾斜的教育再一次逃過了崩解的命運,蹉跎歲月的老學生們與各懷目的的系所,反倒串起一道互利共生的產業鏈了。
我始終深信教育能讓更多人追求更理想的自己,但並非塑造一個統一的準則,放棄了體育、放棄了美學、放棄了藝術、放棄了哲理,學生們放棄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青春的校園,其實一點也不青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