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又稱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2],是1930年代臺灣最大的水力發電計畫[1],該計畫自1919年(大正八年)動工,中間歷經數次的停工與復工,於1934年(昭和九年)完工
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最大成就
1946年5月,孫運璿擔任臺灣電力公司的機電處長,負責修復臺灣電力系統。臺灣經盟軍的轟炸,發電量只有1943年最高時期的四分之一。孫運璿在1947年4月與日籍、臺籍、大陸籍人員的工業人才合作,帶領三、四百名就學於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臺北高等工業學校的學生,在五個月內復原了臺灣80%的供電系統。據孫回憶,一批日本人臨走時對臺電表示「我們怕三個月後,臺灣可能就會黑暗一片」,此後孫逢人就說「我們就是有這股勁,打敗日本人的預言」。1946年10月30日,日月潭發電廠(今大觀一廠)的戰後重建工作也宣告結束。
1950年,孫運璿升任總工程師,向美國西屋公司借貸了200萬美元,陸續完成了烏來水力發電所、臺灣東西部配電聯絡線、立霧發電所、新竹變電所等設施。其中又以臺灣第一個自力設計安裝的烏來水力發電廠最具重要性。由於這個階段的成績,加上韓戰爆發後,美政府重新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等重要因素,美國開始大力支援臺灣的電力建設。至1957年,臺電的發電容量已經躍升了一倍。
此後近二十年,孫運璿由處長、總工程師、一路升至臺電的總經理,任內爭取美國對大甲溪綜合開發計畫的支援,規劃德基水庫,並引進「目標管理」的公司制度,執行「鄉村電氣化」,在鄉村鋪設電力網路,使臺灣電力普及率超越當時的日本、南韓,達到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