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這個謎團,就不難解釋臺灣在日本統治時期的「高識字率」是真是假。
原來,日本是將就學率直接視作「識字率」。這自然是大大地灌了水。當年的義務教育,只到國民學校初等科的六年,且不說龐大的漢字量如何在小學統統學完,戰時的紛亂更讓識字教育成了艱鉅的任務。
這在同時期的臺灣,只可能是更壞,不可能更好。文盲過多會影響兵源素質,而日文不通更會造成貽誤軍機,這使得臺灣總督府不得不在數字上灌水,宣稱臺灣壯丁有著90%的識字人口,「凡是上了學就是認得字」,不是基於客觀事實,而是基於政治需要。在軍事第一的政策下,壯丁不識字,主管機關要問責。
1945年11月23日,日本戰敗後的三個月,美國《紐約時報》刊出這麼一則消息:「日本的99.6%識字率,不過是虛有其表的宣傳,根據專家估計,日本的識字人口僅有14%。」
99.6%的高識字率是個誇張的數字,14%的低識字率(低於當時的中國)同樣也犯了誇大不實的毛病。兩者都不能盡信,但兩者透露的心態很值得探討。日本為了徵兵、為了虛張聲勢;美國為了打擊敵人、為了消滅漢字,各有所需之下,出現了南轅北轍的數字差異。
那麼,近年來被人夸夸其談的日本統治時期臺灣人口高識字率,又是基於甚麼心態?在此,我也不去細究,讓看倌自行玩味。但臺灣識字人口的變化,從光復初期開始到如今,反映在報刊上的,是關於「不識字」的社會新聞明顯減少。光復初期,因「不識字」造成的買賣糾紛、戶籍誤記之類的新聞,屢見不鮮,與「90%識字人口」的宣傳,顯然不相埒。政府對此是虛心的,所以各縣市辦理了成人識字班,加大力度掃除文盲,1960年代甚至將腦筋動到簡化漢字上,差點走上中共同樣的道路。反觀日本,1964年在回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人教育質詢時,文部省是這麼答覆的:「我國教育普及,成人教育實無需要。」完全無視國內仍存在著百萬以上的文盲人口。在日本作個文化弱勢者,是個根本無人聞問的存在,其艱辛可想而知。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