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母鴨」一直是臺灣傳統冬令進補的美食之一,每到秋冬之際,人們相約點上一鍋,在熱烘烘的炭火燒烤下,舀上一碗藥膳湯底,補了身子也暖了味蕾。
薑母鴨的由來很早,據說過去曾是宮廷料理,不過流傳下來的資料卻不多,相對於羊肉爐或麻油雞等類似的料理,薑母鴨在歷史中的身影反而少了許多,有趣的是,比起其他進補料理,薑母鴨更代表了一種臺灣的本土風味,誠如作家焦桐說的,在一鍋薑母鴨中,看到了臺灣庶民文化的縮影。
臺灣人愛吃補眾所皆知,這和臺灣過去的文化有關,過去先民來臺,將中國福建、東南各地的進補文化帶來臺灣,而臺灣早期的生存環境並不好,先人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與生死搏鬥,久了便更重視起這類進補與養生了。在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中,講究所謂身體的平衡,將食物分為「冷」與「熱」、「涼」與「燥」,藉由食物的選擇,維持身體的平衡。
這種平衡的概念,漸漸的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飲食文化,除了內在的飲食平衡,同時也強調外在的平衡,例如陰陽的觀念、中庸的理想,隨著早晚、季節的變化,都有相對應的飲食,如此講究之下,「食補」的概念也逐漸發展成熟了。
為了補足身體的不足,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隨著不同的季節、身體條件,都有相對應的食補,特別在人體最虛弱的秋冬時節,食譜的風潮最盛。
目前臺灣的薑母鴨,大致分為三個品牌,帝王食補、霸味、霸王,但同時也有不少自創品牌,有趣的是從這些品牌名稱,能看出薑母鴨給人「強健、飽滿」等形象,這是飲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象徵符碼」。在中國的飲食中,所有食材都各有代表意義,而作為薑母鴨的食材紅面番鴨,因為品種較珍稀、外型雄壯,因而被視為進補首選,同理,許多食補的龜、鱉、鹿、熊等,除了本身的營養外,也都具有所謂象徵的意義。
回到正題,在朋友的強烈邀約下,我們到了位於民雄火車站附近的霸味薑母鴨,這家店自開店以來便受到不少好評,主要原因除了食材新鮮,還有價格上相當親民,我們剛好在優惠期間光顧,一鍋薑母鴨只要199的價格,再加上打卡贈送的鴨肉丸子,只要朋友中沒有卡比獸等級的傢伙,基本上都吃得飽。
(圖片來源:因本人手短拍不到全景,故取自霸味薑母鴨官網)
說是進補,但本羅當天已在圖書館耗乾了MP,因此等餐期間,很自然的維持了這種待機模式回魔、回血直到餐點上桌。
這家店的點餐方式,和其他店大同小異,基本的一鍋薑母鴨應有盡有,再加上附贈的鴨肉丸子,如果還想點其他配料,必須另外加點,價格多落在50 ─ 60元不等,以價格和份量來說不算貴。
在烹調方面,許多人認為炭火能煮出薑母鴨的一種獨特香氣,我對這方面沒有研究,只覺得有趣,近幾年環保議題受到許多關注,「炭火燒烤」不符合環保,也成為許多人討論的對象,我個人覺得順其自然,明訂好制度與法規,減少人治與這種稍嫌無意義的抓小放大情況才是,畢竟工業區裡還有抓不完偷排廢水、廢氣的工廠呢。
陶瓷的鍋子看似不大,但實際吃起來份量倒還不小,兩人吃會很飽,三人吃很剛好。
作為湯底的鴨肉約莫十來塊,雖經過熬煮,但矯正中的牙齒仍然咬不動,只得望肉興嘆,認份的吃起附贈的鴨肉丸子和喝湯,或許是朋友看我眼巴巴的可憐樣,不久又多叫了櫻桃鴨肉片。
說起櫻桃鴨,到可以說一段鴨子的傳播史,遙想當年中國品種的鴨,被帶到了英國,隨後很能吃、很能生的鴨子,在英國大量繁殖,而繁殖的主要地點就在櫻桃谷,就這樣被取了一個粉紅泡泡般名字 ─ 櫻桃鴨。
隨著櫻桃鴨的盛名,這肉質鮮嫩、油脂豐富的鴨種,又再次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如今許多地方都看的到櫻桃鴨的身影,牠們矮矮胖胖、走路搖搖擺擺,個性溫馴,過著群聚生活,當人類看到牠們,摸向了牠們脖子,在細羽與絨毛之間,循著了血管去處,然後隨手一搬,喀擦一聲……。
好了,不說了。在臺灣櫻桃鴨的產地在宜蘭,宜蘭水質良好,我曾經在宜蘭一段日子,無聊從朋友那兒拿了幾尾極火蝦,沒想到不到一個月生了一整缸,最後只得開放認養,同樣的孔雀魚也是,後來朋友間便流傳了:「只要伽羅養的都特別會生。」
因為是優惠時間,所以櫻桃鴨肉片買二送一,剛好彌補我這咬不動肉塊的遺憾。
除了鍋物跟肉片,這家店的麵線有個賣點,就是份量很大,如下面這張照片,這是一人份的份量,但份量多了些。麻油麵線的做法簡單,但拿捏要剛好,太油或太乾都不好吃,這家店的麵線的口感剛剛好,恰到好處的麵條配上香氣四溢的油蔥,十足的美味。
最後,店內的裝潢,還不忘與在地做連結,一整面牆上貼上早期民雄火車站的圖樣,如今民雄火車站已經過了翻新,現代化的大玻璃牆造景,讓它一枝獨秀的坐落於這老街鎮上,回首過往,人們說建築都是有靈魂的,因為它看了太多人情事故,早已學會說話,只是我們聽不到罷了。
如同薑母鴨,它從來不是山珍海味,是食補文化中最普遍、最廉價的一類,但就像臺灣人的草根性,活潑而自然,或許某一日,天氣冷了,你搓著雙手,可以想起它,一份充滿臺式文化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