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總是對任何人做任何事情,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麼。有時創造了花兒與鳥;有時,則創造了一個老到無法再從七樓下樓的猶太女人。
書名:La vie devant soi
作者:Romain Gary
出版:Folio
中文書訊:
書名:雨傘默默
譯者:黃琪雯
出版社:寶瓶文化
《雨傘默默》是我第一次那麼認真一字一字將一本原文小說啃完〈雖然歷時三年〉,除了用字相對其他小說簡單外,裡面的故事也深深吸引著我。
《雨傘默默》是我第一次那麼認真一字一字將一本原文小說啃完〈雖然歷時三年〉,除了用字相對其他小說簡單外,裡面的故事也深深吸引著我。
這本小說是法國小說家Romain Gary所著。在這本小說之前,作者已是成名的小說家,小說作品《Les racines du ciel》 〈天之根〉早已在1956獲得法國最大文學獎——龔固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的肯定。此文學獎有個古怪的規定:一位作家一生只能獲得一次此殊榮。Romain Gary決定嘲笑此規定,以筆名Emile Ajar寫了《雨傘默默》,成功突破評審的審查,在將近二十年後的1975年再次得獎,於是成了唯一一位獲得兩次龔固爾獎的作家。
這本1975年出版,並在1977年翻拍成電影的小說,到2013才有繁體中文譯本。以主角〈敘事者〉的音譯小名Momo來取中文書名成雨傘默默(默默有一支用雨傘做成,名叫亞瑟的街頭賣藝夥伴),法文原文則為La vie devant soi ,中文意思為我們前方的生活。
這本小說深深吸引我的原因,是它帶我深度遊歷了我第一次到巴黎時所以深深體會的。對我而言,真正的巴黎不是巴黎鐵塔、不是羅浮宮、也不是凱旋門,發臭的地鐵也僅是真正巴黎的其中一角。真正的巴黎,是在一棟沒有電梯的高層老舊公寓內,曾經是妓女的猶太女人,托育一群妓女所生生父不詳的各民族的孩子。
全書以男孩默默〈Momo,默罕穆德Mohammed 的暱稱〉第一人稱自述他在七層樓舊公寓「托兒所」的生活。他是一個善感、英俊的阿拉伯男孩,深受托育妓女小孩的猶太人、羅莎女士(Madame Rosa)喜愛。
敘述以默默兒童似懂非懂的口吻,去看待他身邊殘酷的世界,對於所有事情,都有自己纖細又獨特的看法,悲慘的世界看起來也有一絲絲喜悅存在。並常常讓人覺得好笑又帶著心疼。沒有媽媽的他,心裡羨慕其他小孩有媽媽。其他人的媽媽,總是在孩子不舒服的時候出現,照顧孩子。於是當默默想念那個未曾謀面的母親時,就會假裝自己身體不舒服,來傳達對母親的思念與渴望。
所有的敘述背景環繞在猶太人、阿拉伯人、黑人、白人混雜的底層社區裡。從羅莎女士托育妓女之子的行為,以及她發病後與鄰居們的互動,都為我們展現了跨越種族的互助與不同文化間的和平共處。似乎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同文化間的和平共處才能得到實現,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敵人:貧窮、疾病以及源於外部的混亂。
面對身體狀況愈下、精神狀況不濟,似乎隨時會死亡的羅莎女士,只有默默與他相依為命。這樣的變異,似乎讓默默一夜之間成長了。羅莎女士告訴他,他只有十歲,而實際上他已經十四歲了。而因生活變異,他似乎又長大了不少、知道了不少事情。而生活對一個十四歲的男孩是什麼呢?
La vie, c'est pas un truc pour tout le monde.
生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東西。
Moi, je comprends pas pourquoi il y a des gens qui ont tout, qui sont moches, vieux, pauvres, malades et d'autres qui n'ont rien du tout. C'es pas juste.
我不懂為什麼有人擁有全部的苦難,那些醜陋、老、窮、病的人,而有些人完全不用遭遇。這不公平。
全書的最後,以如素描般的快速描述終結,不改全書童真又殘酷的語調和情節。為了躲避要將羅莎女士送至醫院的救護車,默默帶著羅莎女士躲到了她猶太教的秘密基地去。默默想辦法避開眾人的目光,幫忙採買羅莎女士用的化妝品與香水,並努力幫臉色越來越不好的羅莎女士上妝,完全不去思考羅莎女士空洞的眼神代表什麼。直到香水無法掩蓋羅莎女士身上的臭味才被社區的人發現......
以兒童的目光為敘述重點,似乎加深了這悲劇的故事的深度,也突破了慣有的悲劇敘述的視角與情節。這是這本書難能可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