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先說雷到我的地方。
光開頭一個演奏的橋段就重覆三次,不斷用倒敘法加倒敘法搞得時間點混亂,但這根本沒差,因為你一開始就知道綺拉奈特莉一定會跟亞當李維分手,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還得被迫看這不停跳躍時空卻又根本沒差的情節?直到電影都進行一半了,馬克盧法洛睡了三次,我也是。還有,我絕對不是在批評綺拉奈特莉的歌喉,但是我直到聽見亞當李維的歌聲時,我才終於有種醒過來的感覺。
然後我開始質疑自己為什麼還要堅持看這部片──
直到綺拉奈特莉那一道眼神。那一首歌。那一段路。
幹,一切的苦難都值回票價了。
《曼哈頓戀習曲》在我心中的評價完全翻盤,甚至到讓我想要收藏的地步。
我在結局時忍不住流淚了,就如同以前強調的:給故事一個好收尾是非常重要的,那是決定性的關鍵。
本片推薦給喜歡細膩日常愛情,喜歡看演員尬演技,不怕前八十分鐘節奏沉悶的你。
【音樂】
我們先從無傷大雅的音樂說起。
我從來沒聽過綺拉奈特莉唱歌,在看過本片之前我有聽過一次主題曲,但印象不深,直到女主角唱一半了我才想到「好像有聽過」。她的歌聲好不好我很難講,不過顯然是沒有特色的。她的價值在於故事。
一首簡單的歌、簡單的圖像、往往在賦予故事之後才具有象徵意義,讓你透過這些象徵連結起情感。綺拉奈特莉的聲音就是這個精神象徵,她串起了這個故事,以及劇中的所有角色,直到全片結束以後,你聽到歌就會想起她、想起這部作品。這是非常成功的作法。在看了本片之前,我甚至對她的聲音一點印象也沒有!讓我不禁懷疑這也是導演的用意。
英式慵懶的曲風非常舒服,我不敢說那是個會火紅的風格(不過如果真的火紅了,我想綺拉現在也不需要當演員了),但是剛中帶柔的聲音很治癒,就算是再悲傷的內容,聽起來也變得像是淘氣又可愛的抗議,然後帶著自信與力量繼續前進。尤其唱給亞當李維的「我還愛著你」,那種感覺真是太棒了。
而亞當李維雖然在本片已經表現得盡可能壓抑,卻仍掩不住他的個人特色與魅力,當他一開口,整個世界都發亮了,就像在平淡無奇的片裡投下一顆震撼彈,你只有在這個當下才會發現自己原來是醒著在看電影。
只能說導演在選角上實在無懈可擊,亞當李維那介於強烈個人風格?商業流行包裝之間的特質,正好也符合片中角色的設定,壓抑的歌聲也意味著亞當初出茅廬、準備迎向大紅大紫的人生,直到最後的爆發,特別地有感覺。在商業與非商業之間的猶豫、沉淪與掙扎,透過各種手法巧妙地展現出來。
【人物】
-「音樂最神奇的地方,就在於他能把眼前一片平淡的風景轉化為珍珠。」-
我真的是衝著馬克來看這部片的。
然而馬克飾演的丹,在戲裡就是一個痞子、無賴、不要臉、情緒化、偏偏又有著非常敏銳的音樂感官,是個很經典的藝術家性格角色。他的天份挖掘出無數的好音樂,然而這份性情也毀了身邊的家人與朋友。
讓我想到《把愛找回來》一片,羅賓威廉斯也是飾演類似風格的角色,讓人又愛又恨。
本片中,丹的口才極佳,也很會討價還價,完全是把女人吃死死的類型。嗚哇。不愧是我看上的男人,幹,馬克你真的超棒你知道嗎。
-「你幹嘛在乎別人怎麼想?這是我們的歌。」-
本來我還很訝異綺拉來演這種片子,後來我才發現這部選擇她一點也不讓我意外,她的演技完全發揮出來了;片中的葛莉塔是一個剛中帶柔,極有自信與風骨的女生,創作並不是她的最愛,只是用來紓發,哪怕她在音樂這點極有天份。
她從來不想要成功,她只是想要做自己、找回自己、活出自己該有的風格。
這裡我要特別提一下服裝造型,片中的她造型十分多變,一開始跟戴夫相愛時是樸拙不華的,但隨著戴夫的成功,她也試著讓自己的打扮符合戴夫女友的身份;失戀後,她一身黑色上衣有如防衛、警戒,拒絕任何人的觸碰。然後在錄製專輯時,她的打扮簡潔,卻充滿自信與品味,甚至不時流露出一股成熟的女人味,多了一分柔軟與親切,在跟丹產生曖昧時,也都是穿著裙裝。
我得說我真的超愛綺拉穿著紅色洋裝,半靠在丹的車旁,慵懶自在的模樣。
天,她怎麼能如此有魅力!渾身散發出自信的女人,啊啊啊我好羨慕!!
-「我希望這首歌熱賣。妳該來看看臺下歌迷的反應,他們都很喜歡。」-
服裝造型完美地把亞當李維的巨星氣質掩蓋起來了。
亞當李維在前半段的打扮超土超拙,完全很難想像他是舞臺上又唱又跳、不時秀出那兩手刺青的魔力紅主唱。他生澀的演技恰當地融入角色給人的形象──有點笨拙粗率、有點世俗、容易被名氣與錢迷失,而不知道自己該要什麼的新人歌手戴夫。
戴夫的心境轉變,透過服裝造型完全展現出來了。從一開始初嘗成名滋味,到食髓知味地背叛了音樂靈魂與愛人,一昧追求流行的同時把自己打扮得更加講究,但是在與葛莉塔重逢後,他的內心起了轉變,變回一個找回創作靈魂的男人,打扮上也回歸簡單的襯衫,也沒有刻意蓄起「藝術家般」的大鬍子。
【劇情】
如同前言所述,在你好不容易撐過電影前半場的無趣、沉悶、平淡、贅述之後,導演成功透過演員優秀的表現在結局時搏回一城。
基本上故事光用講的,你會發現真的很平淡無奇,甚至很老套;但優秀的也就在於那老套。
這首歌原本是葛莉塔寫給戴夫的聖誕禮物曲,戴夫分手後,重新聽見葛莉塔的語音留言,而想把這首歌重新編曲做為紀念。第一次編曲時,被葛莉塔批評「太過流行音樂了。這首歌很纖細,你應該重新編曲」,於是最後戴夫登臺時,重新唱了一個版本。
在電影前半的倒述中,唱到「現在是狩獵季節,羔羊們紛紛逃離家園」時,畫面其實有偷偷帶到葛莉塔表情特寫,讓我稍稍留下印象。
然而在戴夫重新演繹這首歌時,葛莉塔原本是笑著的,跟粉絲們一起沉浸在歡愉的氣氛,但是當戴夫唱到「現在是狩獵季節,羔羊們紛紛逃離家園」時,葛莉塔的眼神在一瞬間變了。她的嘴角垂了下來,陷入追憶的感觸之中。雖然鏡頭沒有特別強調,導演拍得也很輕巧,但你就是看得懂他想表達的意思。在這一刻,整個氣氛都變了。故事完全串連起來,過去與現在、失而復合的戀人、分離的惆悵與相戀時的美好,在這句臺詞中完全重疊了。
就是那麼地不經意。
一句歌詞、一張照片、一頁信紙,就這樣無預警地勾動你的靈魂,讓你想起抱著枕頭淚濕的那些夜晚、手勾著手暢談音樂的街道漫步、為你寫下一首歌的美好聖誕夜......那些好幾次想忘記,卻又無法真正忘記的愛。
那樣的情感,全在綺拉奈特莉的一個表情變化下帶出來了。
綺拉跟馬克的對戲也是讓人拍手叫好。
葛莉塔與丹互相尊敬,在音樂品味上也十分默契,好幾次透過音樂,讓兩人的感情日漸親密,成為在心靈上互相理解、依靠的夥伴。
當葛莉塔得知自己要離開丹的時候,欲言又止的特寫鏡頭停留了幾秒,眼神帶出來的氣息像是試探與觸碰,在曖昧的盡頭勾動火花,在一瞬間又連忙讓自己踩煞車。電影開頭的沉悶,無趣的日常互動,在這一刻堆砌起來的情感爆發了,把觀眾忍受許久的痛苦橋段全數賦予了意義。他媽的!
這個眼神、這種互動,光是這一幕我就知道值了啊!
用眼神說話的演員才是真正的演員!!!
《王牌大騙局》的導演故意放手讓演員即興表現,於是一堆大咖互動起來的確很有感(尤其珍妮佛勞倫斯超棒,她的光芒就算在《饑餓遊戲》裡也擋不住!),但也因為這樣拖垮了劇情的節奏,七零八落,慘不忍睹,何況收尾也沒有驚豔的表現,整體而言是非常可惜的。
本片沒有上述缺點,最後二十分鐘的高潮與收尾非常完美......
但前提是你必須忍過前面的八十分鐘。這真的讓人又愛又恨。
【創作】
裡頭關於創作人的心態,也非常讓我有所感觸。
片中並沒有特別攻擊戴夫的創作方向,雖然戴夫最後聽了葛莉塔的建議,把歌唱得比較保守,但仍用較流行的風格去演繹它。葛莉塔在看了以後,也並沒有生氣,而是看清了他適合的路,以及自己適合的路。
所以葛莉塔在最後決定以一張專輯一美金的作法,賣掉了她耗費心血的專輯。
丹:「改成兩美金呢?」
葛莉塔:「你這資本主義者!一美金就夠了!」
創作有各種形式,有各種方向,各種選擇。
你能說魔力紅的歌不好聽嗎?至少我自己是很愛的。葛莉塔忠於自我,但那只是性格上,她的音樂真的有特色到能打入觀眾心底嗎?我其實也不敢肯定。
你在創作時該怎麼評斷好與壞?你該選擇聆聽哪部份的意見?
昨天在看這首歌時,駒月剛好也來敲我,跟我聊了一下創作上的想法。
我總是跟駒月說,我很羨慕他,以及有一個會叫他「給我大力加下去!」的編輯。
除了知道自己能往哪裡走以外,能夠放手走,是很幸福的。
剩下的人,只能自我猶豫,或是氣憤自己懷才不遇,停留在金字塔的底層。
駒月沒哭,我哭了。我沒有葛莉塔的風骨,也沒有像戴夫對流行的追求。
這兩個人選擇不同的結局,或許說到底,在底下匍匐前進的我們,也只是想要一份自我認可的勇氣吧。
看完電影之後,重新再聽聽看男版與女版的《Lost star》,我發現很難比較出高下。在故事賦予的情感下,兩首歌都很有意義。
你呢?你又喜歡哪一種?
久違的電影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