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臺灣人為何不能優雅的活著?

兔二:腎人棄於酒泉 | 2015-01-19 22:22:36 | 巴幣 34 | 人氣 318

  其實在思考,國外學生「對問題形成能力」、「積極行動的意願」比較高的原因會是甚麼。真的要提到考試題目難度與密度,我相信頂尖處仍然競爭激烈。但我想,先進國家的社會高度分工而有更多職位,孩子可選擇合乎興趣的發展成專長。不這麼先進的國家,工作選擇較少而且待遇配置不富裕,產業級數偏低,而且使用科技並非最先進,也非本土研發,並視為須向先進國家購買的大成本。加上全球化趨勢,邊陲國家受到中心國家的跨國剝削,已經生在處於劣勢區域的人民,往往沒這麼多餘裕受深度教育而急於工作。而從事工作時,又在跨國\本地資本家經營的產業中之勞動中,又被再度剝削。在已貧富不均、機會不均質的社會,再度形成惡性循環

  這麼說起來,「臺灣人為何不能優雅的活著」,教育-工作的環境不完善,技術與研發能力輸人之外,國家發展的重心---科技產業又並非將高等人才投入「科技研發」,而是「科技代工」,這類高薪的工廠拼裝、殺雞用牛刀的事情。而這種現象在金錢至上的社會並不奇特。工作是甚麼,重要嗎?不,有錢,有分紅,才是王道,從小念到大一堆狗屁書和考試,不就是為了這疊鈔票背後帶來的利益?但人一旦只把自己當作勞工,不就只在乎這疊鈔票?社會「異化」人的同時,人又在自我「異化」。

  「其實許多國內外測試都顯示,臺灣學生知識理解能力的分數通常不錯,分數較低的是形成問題能力以及積極行動的意願。如果表現理解的方式是記憶,評量的方式是再現知識內容,那麼對這測驗結果就不會感到意外,因為我們的確在行,臺灣的教育評量與社會潮流幾乎都「鼓勵」如此的自我肯定。」---陳恒安 ,「補不足」之外— 公民核心能力中的科學素養 科學發展 2012年7月,475期| 81

http://ejournal.stpi.narl.org.tw/NSC_INDEX/Journal/EJ0001/10107/10107-15.pdf

創作回應

殺神浪客小馬哥
出國遊學充電是不錯的選擇
2015-01-19 22:54:30
兔二:腎人棄於酒泉
若有些錢的話
2015-01-20 12:33:55
Amarnthe
出國的確很有利於學習(尤其是英文XD 不過相對要花得起錢 囧
同意那句[書讀得多只不過是為了利益] 有的時候會開始納悶讀那些書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意義"...
2015-01-19 23:31:10
兔二:腎人棄於酒泉
  出國另外有利學習的另外一個要素,是自由,但一想這種自由是用大筆金錢換來的,就懷疑坐擁這筆錢在臺灣,是否也能吃香喝辣。

  而大環境是個問題,會直接決定一個人所學有沒有價值,甚至指定價值。(※「意義」一詞很曖昧,所以我改用「價值」,而某種層面當「價格」用)但弱勢只能反求諸己,除非聯合起來,掌握關鍵社會網絡,改革制度、區除肥貓。

  我觀點是,價值是人找的。菜刀在走投無路的人身上,是謀「生」兇器;廚師身上確實是謀生工具。但不可否認,「菜刀」的符號在社會強勢決定其「意義」的同時,弱勢相對被弱化了定義的力量。
2015-01-19 23:39:45
弦陽雲音
現代人貧富不均,也是因為自我能力素質有關嗎?
身處在哪個環境?一直工作的事業,這也許是自己的興趣也亦或著是為了錢財
家庭教育、以及自我的學習制度,總是能創造不少的螺絲釘
總為了現今社會再打拚,如果哪個部分一顆螺絲釘不夠了
又有誰能持續在這社會運作下去
有能力的人總為做為自我權力、選擇興趣而學習
沒能力的總味著錢財,只為了生存
這樣的社會中比比皆是
就算是沒了富有的人沒了貧窮的人那所謂人生的學習的意義又是什麼?
有了知識才能在每個環境中每個領域上發揮所長
這個所長是要保護自己的救命藥草
如果沒了這個知識這個利益去驅動這個社會
這個社會也不是是個社會了

2015-01-20 12:30:54
兔二:腎人棄於酒泉
貴安,謝謝您的分享。

但看起來您覺得這社會有原初的面貌?
2015-01-20 12:33:43
弦陽雲音
社會一直在改變,但是我覺得這社會的改變也牽動著人心這點
人本來就是個長智的動物,社會的原貌不就是因此演變而來的嗎?也是一樣為了生存
所成就出來的,只為了生存所造就這個世界
2015-01-20 12:38:41
兔二:腎人棄於酒泉
  【微觀的說】
  在社會結構中,如果一個人結婚生子,他就具備了老爸的身分;兒子若生了兒子,他就成了爺爺。

  若天災發生,奪去其他家人性命而自身殘存,則必須承受失去家人的痛苦活著。

  而若金融海嘯波及到自己公司,則自己失業,成為失業者。

  【宏觀的說】
  西元前三世紀,羅馬帝國縱橫歐洲,形成了大一統帝國。
  西元14世紀,大航海時代,歐洲大量航海家通貿、探險世界,加速資本主義發展。
  西元十八世紀,啟蒙運動,西方人從完全被上帝\教會決定的狀態中改變,人人可以藉由自身閱讀聖經,感悟上帝。
  西元十九世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新教教義鼓吹累積財富以光耀上帝的特點,與舊教區隔,使得新教徒更傾向於工作,企業結構中,更多的是新教徒。
  ......


  我覺得您說的沒有錯,如果周遭發生了任何事情,都有牽動自己內心並不奇怪。

  但這樣說起來,甚麼是社會呢?甚麼又是人呢?甚麼是「為了生存」?「世界」又是甚麼?
2015-01-20 12:47:21
弦陽雲音
在我看來世界是一個廣大的一個鳥籠,裡面有著不一樣想活著的物種,她們不斷的想改變這個鳥籠,能夠變的安穩且舒適。但是他們這些物懂不滿足,自訂規則,讓他們能更加安穩過日,因為人心是會變的,因為生存而改變,也會因為物質而有所改變,社會只不過就是個廣大的規則,裡面有許多的小團體,在我看來沒有人這個元素,也就沒有團體更沒有現今社會
這只是我的拙見罷了
2015-01-20 12:57:14
兔二:腎人棄於酒泉
  謝謝,我覺得這個類比很有文學性,令人印象深刻,也點出了社會的一種面貌。
  (※這樣悲觀的論述,讓我想到「存在主義」對這種狀況的呼籲,存在(社會)先於本質(人),但本質(人)超越存在(社會)。或許就是這樣,從動態的歷史過程檢視,能發現社會成員在自我實現的同時,也動搖了目前社會的規則(※在洪仲丘案中,為了某種公開透明的價值或某種利益,而上街或推動制度改革的利害關係人,令軍事法庭被廢))

  每種物種確實都有一些規則。但在談到人為\本能的二分法時,確實很容易產生一種認知(人為->非本能),但或許某些物種同樣具備與人類一樣的社會性,只是不見得能觀察到(※非人類的動物不使用文字,但牠們仍能製造符號),或觀察到沒這麼明確(※狼)。而人類是萬物之靈的論述,從歷史長河來看也有些曖昧,有些國家、民族或人種,其實滅亡了,「人類」一詞無疑是含混的。

  沒有一種看社會的方法是「完全正確」的,不同觀點就像不同顏色的眼鏡,總能聚焦不同現象。但相對,其他現象就被淡化或忽視了。

  我提出這些問題,主要出自一種好奇---其他人怎麼看社會的。為了考試而讀社會學一段時間,無論馬克斯、涂爾幹、韋伯,或上追溯到先秦諸子,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雖然眾說紛紜,但他們無外乎關心「人」,並從當代資料企圖歸納屬於當代人\社會\思想\國家的特徵。雖說想這些做甚麼,我也不期望有一天能掌權。我只能說,興趣吧。

  充其量,減少被自己忽略的事物。

  問好。
2015-01-20 13:14:59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