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句請尊重多元性傾向,請勿使用攻擊挑釁字言
請針對策展規劃與電影製作等相關內容討論
之前剛好接到線上藝文雜誌問我可否撰稿?因為對於該影展生態很有興趣
故,很開心就接下了這份文字工作,為第一屆臺灣酷兒影展的訪談
多次跟該雜誌社交流,合作也相當開心
多次跟該雜誌社交流,合作也相當開心
以下為訪談內容:
文|LUPO
Q:還未籌辦第一屆酷兒影展前,你負責的協會(TIMEA)的主要目標是以什麼為導向?
A:幾年前,我跟幾位男女同性戀朋友,一起創立了臺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Taiwan International Media and Education Association,TIMEA),希望可以透過協會的影視媒體資源,來回饋教育。我們希望可以如透過拍攝短片的方式如,兩年前我們拍攝的第十屆同志大遊行宣傳短片,以及由一些有名導演們拍攝的短片,使臺灣的異性戀、同性戀族群,甚至國外的媒體更能了解,臺灣同志族群目前的狀況。
Q:臺灣同志運動已發展多年,直到今年才有第一屆的酷兒影展,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促 使這影展的誕生?
A:在同志遊行結束後,我們試著思考下一步可以為同志族群做些什麼?剛好協會裡,有一位長年在高雄電影節工作,負責行銷宣傳的公關。另外一位是這次「酷兒影展」的共同策展人,林杏鴻,在酷兒影展之前,他曾擔任過三、四屆「女性影展」的策展人,也曾赴英國進修,專攻影展策劃相關領域。而我自己本身,在兩千年時曾幫過高雄市政府與任教於臺南藝術大學(臺南藝術學院)的黃玉珊導演一起策劃「南方影展」。
Q:還未籌辦第一屆酷兒影展前,你負責的協會(TIMEA)的主要目標是以什麼為導向?
A:幾年前,我跟幾位男女同性戀朋友,一起創立了臺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Taiwan International Media and Education Association,TIMEA),希望可以透過協會的影視媒體資源,來回饋教育。我們希望可以如透過拍攝短片的方式如,兩年前我們拍攝的第十屆同志大遊行宣傳短片,以及由一些有名導演們拍攝的短片,使臺灣的異性戀、同性戀族群,甚至國外的媒體更能了解,臺灣同志族群目前的狀況。
Q:臺灣同志運動已發展多年,直到今年才有第一屆的酷兒影展,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促 使這影展的誕生?
A:在同志遊行結束後,我們試著思考下一步可以為同志族群做些什麼?剛好協會裡,有一位長年在高雄電影節工作,負責行銷宣傳的公關。另外一位是這次「酷兒影展」的共同策展人,林杏鴻,在酷兒影展之前,他曾擔任過三、四屆「女性影展」的策展人,也曾赴英國進修,專攻影展策劃相關領域。而我自己本身,在兩千年時曾幫過高雄市政府與任教於臺南藝術大學(臺南藝術學院)的黃玉珊導演一起策劃「南方影展」。
我們三人都有電影、影展的相關經驗。剛好在這適合的時機點,杏鴻與我覺得是可以做些回饋的時候了。今年三月份我參加「香港電視電影節」時,跟許多國外影視圈的策劃人商討,如英國同志影展策劃人、專門代理同志影集的電影商等,發現「酷兒影展」是可以成形的。
臺灣在亞洲的定位是一個政治上、社會上相當開放的國家。許多同志朋友到臺灣也許是來觀光也許是為了體驗夜店文化,因而我就在思考何不有個不一樣的活動,讓國外同志的朋友看見屬於臺灣同志的電影,來支持、參與影視活動。除了感受夜店的狂歡氣氛外,也可以參與臺灣同志影展的文化活動。也就是今年,我們臺灣第一屆「酷兒 影展」誕生的最主要原因。
Q:在第一屆臺灣國際酷兒影展中,臺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TIMEA)扮演著什麼樣的 角色?
A:今年影展除了觀賞影片以外,我們在9月27、28日兩天,安排臺灣第一屆的酷兒電影工作坊。由於這次影展有六十部來自三十多個不同國家的電影,但短片外的電影幾乎不見臺灣電影。這對於身為臺灣影視圈的工作者而言,希望能有個改變。因而我們希望透過工作坊,來培養臺灣的電影創作者。
我們當初籌辦同志影展,理念之一是想透過來自全球的優質同志影片,讓不同背景的觀眾,在不同文化的刺激下,啟發他們獲得更多方式去呈現他們想講述的同志故事。
因此,今年我們徵設「臺灣酷兒獎」,專門開放給使用華語的同志作品投稿,在一百多部投稿作品中,我們最後選出五部優良作品在影展播放。同時我們也聯繫這些獲選作品的導演,邀請各國製作人在題材呈現、與增加影片曝光度上給予他們意見,進行比較密切的面對面交流。
因此,今年我們徵設「臺灣酷兒獎」,專門開放給使用華語的同志作品投稿,在一百多部投稿作品中,我們最後選出五部優良作品在影展播放。同時我們也聯繫這些獲選作品的導演,邀請各國製作人在題材呈現、與增加影片曝光度上給予他們意見,進行比較密切的面對面交流。
我希望可以在短時間內讓觀眾看到多元化的同志題材、議題。在觀賞之餘,也使有意創作的人,藉由參與電影工作坊,獲得可以有助於創作的力量。當然也希望如果有第二屆的工作坊,能將這些創作者的作品介紹給國外,讓更多人看見臺灣的軟實力。
Q:關於你提到的酷兒電影工作坊,是想尋找或是吸引具有什麼樣條件的人來參加?性向 會是你們的考量嗎?
A:我們並沒有在性向上面做特別限制,我們覺得不需特別用框架來限定,工作坊是開放 的,只要你有興趣以同志題材作為出發點、你的拍片能力或想像力是吸引人的。
Q:以「同志」這個文化為主題的電影,和其它電影有什麼差別?為什麼要特地為這個主 題(同志)辦工作坊?
A:以拍「客家文化」主題的電影為例,後續會有關於客家電影的特定通路與行銷方式,如客家電視臺、客家文化協會等特定的通路。因而同志題材也有同志題材的特定通路,與資金來源的考量。所以工作坊可以提供有意拍同志題材的團隊這方面的幫助。
Q:對於「同志」這樣的題材,你們工作坊有沒有審查標準?如果一個創作者拍出了較為「負面」的同志題材,而非一般同志影展中「正面」的題材,又怎麼處理這狀況?
A:老實說我們無法一一審核創作者使用同志題材是「正面」還是「負面」。在工作坊裡,也許創作者只有想法或是大綱,要從這些發想文案中評估故事是否正面是有點困難的。而這是為何我們會主動去聯絡參加「臺灣酷兒獎」的參賽者,因為至少我們看過他的作品,了解他的能力與題材表達的方向。
Q:同志電影主要與同志文化有關,對於同志文化主辦單位應該有個標準。依你而言,何謂「好的同志題材」可以在「臺灣酷兒獎」中脫穎而出?
A:關於這點其實跟任何題材一樣,能否完整敘述故事是任何電影都必須達到的要求。除此之外,還要考量作品的影響力,讓觀眾了解同志的不同面向並產生其他想法。這樣的電影也是我們有意支持或協助的目標,因為它對整個同志生態是有幫助的。但我們並沒有在題材上有任何限制,我們認為開放總是比自我封閉要來的好。總而言之,對我們而言,「好的同志題材」的考量標準,一部分是技術,一部分是故事的敘述與題材。
Q:為什麼影展是使用「酷兒」兩字而非「同志」?
A:就我而言,我覺得兩者是一樣的,同志包含「男/女同志」,也就是我們所稱「LGBT」。但現在國際世界,包容與多元性範圍越來越大,正確來說應該是「LGBTQIA」,但這樣實在太長,也使一般民眾不了解。所以我們採用「酷兒」(Q),讓影展有更多不同的面向。當然「同志」跟「酷兒」它有歷史上的差別,「酷兒」就是指非異性戀。
Q:臺灣國際酷兒影展今年有特定選擇主題嗎?
A:臺灣是第一屆影展,與其他具歷史悠久的同志影展相比,我們算是新生兒,所以現階段沒有很大的野心。我們希望可以先把這樣的影展辦起來,將各種不同性向的、世界各國非異性戀族群所遇到的問題與趨勢讓觀眾知道。因此,今年並沒特定的主題內容。
Q:有關於同志影展的後續規劃嗎?其他城市的映演可能?
A:在人力資源考量上,這次影展只能選擇在臺北和高雄兩個城市。影展後也可能考慮尋找臺中相關單位做配合。希望可以陸續讓臺灣更多地方看到影片,但這點目前都還在詢問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