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歷史亂談】「呂布之勇」!?

狐貍祭司 | 2014-09-19 21:32:44 | 巴幣 68 | 人氣 5761

     
受到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推波助瀾,三國人物可以說是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其中若談到「武勇」,在一些人的腦袋瓜裡可能就會浮現(xiàn)出呂布、關(guān)羽、張飛、趙雲(yún)、張遼、孫策、甘寧等名字,但是如果要說誰最勇,就有點兒眾說紛紜了。當然,我想?yún)尾紤?yīng)該是許多人的第一人選吧!

不過其實呂布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很少人會將他的武勇推崇到三國第一的地位,像是趙翼的《二十二史劄記》裡面有一篇〈論關(guān)張之勇〉,批頭便寫了「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guān)張。」而如果有看過《三國演義》的前身《三國志平話》的人就可以知道,該書的武勇第一人乃是張飛,在「三英戰(zhàn)呂布」之後,還安排了一段張飛與呂布一對一單挑,結(jié)果呂布被打跑了。

《三國志平話》:「次日,呂布下關(guān),叫曰:『大眼漢出馬!』張飛大怒,出馬,手持丈八神矛,睜雙圓眼,直取呂布。二馬相交,三十合,不分勝敗。張飛平生好廝殺,撞著對手,又戰(zhàn)三十合,殺呂布絣旗掩面。張飛如神,呂布心怯,拔馬上關(guān),堅閉不出。呂布使四盜寇緊守其關(guān)。四人者,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人。」
       
當然,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平話》,終究只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而已,皆不能代表歷史上呂布的武勇。而陳壽在《三國志》中給予呂布的評價是「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fù),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一整串幾乎都是負面的,唯一的優(yōu)點便是「虓虎之勇」,所以今天我就來談?wù)劇竻尾贾隆拱桑?/font>
     
根據(jù)《三國志.魏書.呂布傳》記載「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并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nèi),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呂布在未躍上歷史舞臺之前,便以驍武聞名於并州,後來丁原看中了他,安排了一個「主簿」的吏職給他。不過講到了「主簿」,近代翻案文常把這個拿來大書特書,說這個是文吏,所以呂布其實是「文武兼?zhèn)洹梗踔潦恰钢怯码p全」,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根據(jù)《文獻通考》卷六十三:「蓋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監(jiān)以至郡縣皆有之。」其實「主簿」只是很尋常的佐吏,而且不像「功曹」有主管選署功勞,並且可以參預(yù)政事,他只能掌管文書而已,所以只要粗曉筆墨的人就可以擔任,做得好不好則是另一回事。再者,呂布做這個「主簿」,真的是丁原看中他的文才嗎?那可未必!實際上,這還要看丁原能給什麼樣的吏職。當時丁原的官職是「并州刺史為騎都尉」,其中「騎都尉」本身就是「光錄勳」的屬官,那麼丁原就只能以「并州刺史」的身分來給予呂布吏職,而刺史只是監(jiān)察之職,無行政權(quán)也無兵權(quán),屬吏也惟有主簿、功曹、簿曹、書佐等,全部都是文吏,如果不給呂布文吏,那麼丁原也沒有其他的吏職可以酬庸,所以可能根本無關(guān)呂布適不適合此職。
       
好像稍微離題了,還是回過頭來談「呂布之勇」吧!基本上,《三國志.魏書.呂布傳》有很多地方都有點出「呂布之勇」,像是「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壯健」等,還有「轅門射戟」這個事蹟來證明呂布的「藝高人膽大」,只是他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就不免讓人有種名不符實的感覺,下面我就來條列一下。

一、陽人之戰(zhàn)──敗

《英雄記》曰:「初堅討董卓,到梁縣之陽人。卓亦遣兵步騎五千迎之,陳郡太守胡軫為大督護,呂布為騎督,其餘步騎將校都督者甚眾。軫字文才,性急,預(yù)宣言曰:『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綬,乃整齊耳。』諸將聞而惡之。軍到廣成,去陽人城數(shù)十里。日暮,士馬疲極,當止宿,又本受卓節(jié)度宿廣成,秣馬飲食,以夜進兵,投曉攻城。諸將惡憚軫,欲賊敗其事,布等宣言:『陽人城中賊已走,當追尋之;不然失之矣』,便夜進軍。城中守備甚設(shè),不可掩襲。於是吏士饑渴,人馬甚疲,且夜至,又無塹壘。釋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驚,云:『城中賊出來』。軍眾擾亂奔走,皆棄甲,失鞍馬。行十餘里,定無賊,會天明,便還,拾取兵器,欲進攻城。城守已固,穿塹已深,軫等不能攻而還。」

《後漢書.董卓傳》:「明年,孫堅收合散卒,進屯梁縣之陽人。卓遣將胡軫、呂布攻之,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堅追擊之,軫、布敗走。」

二、洛陽宣陽城門之戰(zhàn)──敗

《後漢書.董卓傳》:「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復(fù)破走。」

、長安之戰(zhàn)──敗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布自殺卓後,畏惡涼州人,涼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結(jié)還攻長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長安。」

四、常山之戰(zhàn)──勝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北詣袁紹,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shù)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五、濮陽之戰(zhàn)──勝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yīng)。荀彧、程昱保鄄城,范、東阿二縣固守,太祖乃引軍還。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陽。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據(jù)東平,斷亢父、泰山之道乘險要我,而乃屯濮陽,吾知其無能為也。』遂進軍攻之。布出兵戰(zhàn),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司馬樓異扶太祖上馬,遂引去。」

袁暐《獻帝春秋》曰:「太祖圍濮陽,濮陽大姓田氏為反間,太祖得入城。燒其東門,示無反意。及戰(zhàn),軍敗。布騎得太祖而不知是,問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黃馬走者是也。』布騎乃釋太祖而追黃馬者。門火猶盛,太祖突火而出。」

《三國志.魏書.張邈傳》:「太祖初使宮將兵留屯東郡,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jù)濮陽。郡縣皆應(yīng),唯鄄城、東阿、范為太祖守。太祖引軍還,與布戰(zhàn)於濮陽,太祖軍不利,相持百餘日。」

六、乘氏之戰(zhàn)──敗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秋九月,太祖還鄄城。布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

七、濟陰、山陽、中牟、陽武、京、密十餘縣之戰(zhàn)──敗

《三國志.魏書.曹洪傳》:「太祖討邈、布於濮陽,布破走,遂據(jù)東阿,轉(zhuǎn)擊濟陰、山陽、中牟、陽武、京、密十餘縣,皆拔之。」

八、定陶南城郊外之戰(zhàn)──敗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二年春,襲定陶。濟陰太守吳資保南城,未拔。會呂布至,又擊破之。」

九、野之戰(zhàn)──敗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二年間,太祖乃盡複收諸城,擊破布於野。」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夏,布將薛蘭、李封屯鉅野,太祖攻之,布救蘭,蘭敗,布走,遂斬蘭等。」

十、濟南(?)之戰(zhàn)──敗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布複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zhàn),時太祖兵少,設(shè)伏,縱奇兵擊,大破之。」

《魏書》曰:「於是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引軍屯南十餘里。明日複來,太祖隱兵堤裏,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zhàn),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並進,大破之,獲其鼓車,追至其營而還。」

十一、定陶之戰(zhàn)──敗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布夜走,太祖複攻,拔定陶,分兵平諸縣。」

十二、襲取下邳──勝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備東擊術(shù),布襲取下邳,備還歸布。」

十三、淮南之戰(zhàn)──勝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袁術(shù)欲稱帝於淮南,使人告呂布。布收其使,上其書。術(shù)怒,攻布,為布所破。」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術(shù)怒,與韓暹、楊奉等連勢,遣大將張勳攻布。布謂珪曰:『今致術(shù)軍,卿之由也,為之奈何?』珪曰:『暹、奉與術(shù),卒合之軍耳,策謀不素定,不能相維持,子登策之,比之連雞,勢不俱棲,可解離也。』布用珪策,遣人說暹、奉,使與己並力共擊術(shù)軍,軍資所有,悉許暹、奉。於是暹、奉從之,勳大破敗。」

《九州春秋》載:「布與暹、奉書曰:『二將軍拔大駕來東,有元功於國,當書勳竹帛,萬世不朽。今袁術(shù)造逆,當共誅討,奈何與賊臣還共伐布?布有殺董卓之功,與二將軍俱為功臣,可因今共擊破術(shù),建功於天下,此時不可失也。』暹、奉得書,即回計從布。布進軍,去勳等營百步,暹、奉兵同時併發(fā),斬十將首,殺傷墮水死者不可勝數(shù)。」

《英雄記》曰:「布後又與暹、奉二軍向壽春,水陸並進,所過虜略。到鍾離,大獲而還。既渡淮北,留書與術(shù)曰:『足下恃軍強盛,常言猛將武士,欲相吞滅,每抑止之耳!布雖無勇,虎步淮南,一時之間,足下鼠竄壽春,無出頭者。猛將武士,為悉何在?足下喜為大言以誣天下,天下之人安可盡誣?古者兵交,使在其間,造策者非布先唱也。相去不遠,可複相聞。』布渡畢,術(shù)自將步騎五千揚兵淮上,布騎皆于水北大咍笑之而還。」

十四、莒城之戰(zhàn)──敗

《英雄記》:「建尋為臧霸所襲破,得建資實。布聞之,自將步騎向莒。高順諫曰:『將軍躬殺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顧盼,遠近自然畏服,不宜輕自出軍;如或不捷,損名非小。』布不從。霸畏布(引還)鈔暴,果登城拒守。布不能拔,引還下邳。霸後複與布和。」

十五、下邳之戰(zhàn)I──敗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九月,公東征布。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進至下邳,布自將騎逆擊。大破之,獲其驍將成廉。」

十六、下邳之戰(zhàn)II──敗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追至城下,布恐,欲降。陳宮等沮其計,求救於術(shù),勸布出戰(zhàn),戰(zhàn)又敗,乃還固守,攻之不下。」

十七、下邳之戰(zhàn)III(白門樓之戰(zhàn))──敗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時公連戰(zhàn),士卒罷,欲還,用荀攸、郭嘉計,遂決泗、沂水以灌城。月餘,布將宋憲、魏續(xù)等執(zhí)陳宮,舉城降,生禽布、宮,皆殺之。」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太祖塹圍之三月,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xù)縛陳宮,將其眾降。布與其麾下登白門樓。兵圍急,乃下降。」

仔細瞧瞧,呂布一生被史書紀錄下來的戰(zhàn)績,大概(可能我有遺漏)有17筆,其中取得勝利的只有4場,剩下13場都是戰(zhàn)敗,勝率連四分之一都不到,而且勝利的4場當中,還有2場是靠偷襲的,另外2場則是和其他勢力聯(lián)合作戰(zhàn),也不見得有多麼漂亮,再加上他還有個從溷上狼狽逃竄的事蹟,所以也難怪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沒有多少人重視他的武勇,因為他就像是明朝學(xué)者于慎行說的:「呂布,劍客之雄耳,非大豪也。

《英雄記》:「布不知反者為誰,直牽婦,科頭袒衣,相將從溷上排壁出,詣都督高順營,直排順門入。」
    

追蹤 創(chuàng)作集

作者相關(guān)創(chuàng)作

相關(guān)創(chuàng)作

更多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