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兔君讀革命將至:資本主義崩壞宣言&推翻手冊,我沒念過政治學,有些艱澀,不過兔君應該能讀得很開心。 權力歸於公社! 不過我個人如果要定調,既非共產主義者,也不是無政府主義者,我支持道家,道家和這本書有好多地方可以對話。
話說看到兔君和百里君的討論, 康德的理性應該就是道家所謂人類清靜的本性, 不過就算是已經大家回歸本性的狀態,老子也認為要"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老師說這代表人畢竟是人,不會一清靜就永遠安定了。 莊子認為締造文明的先王與聖人就是擾亂人本性的元兇。 先王、聖人、人性的不穩定,都出現在道家的理想之境中。老子提出的聖人可以充任監督者的角色,不過誰是監督者,感覺也是個問題,不要到時候這個監督者變成另一個聖人,另一個先王。
我有一個疑問是:「聖王之聖的品質,是否會隨環境改變?」譬如: 一、以史為例,追根究柢(當然這些題目都很大): (一)、聖人是甚麼?甚麼又是不聖之人或反聖人?歷史上或現今那些人物屬之?(二)、我們需要聖人嗎?為何?(三)、理論上,聖人發揮了哪些功能?(四)、如何成為聖人?(又如何成為不聖、反聖之人?) 二、英國的阿克頓公爵提過,絕對的權力則絕對的腐敗。是否聖人也會因為其地位提升而腐敗?(PS:或許我們得先定義清楚"腐敗",其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並用此建立的標準來評論某些該評論的對象,檢驗我們定義的合適度) 當然不否認我仍在丟問題而沒有提出我本來的看法。因為藉著小月的論述,我自我發問,注意到對這方面我確實沒甚麼想法,那現階段我也只能提問,看看大家的意見,以促進我思考的進行。
我個人也是算比較偏佛道思想者(至少我這樣的認為),但是我仍然認為辯論能給世界帶來一些好處。在足夠理想的辯論環境下,能讓人藉由「辯論」這件事學習到不少。即使他們大多數時候的目的在於獲勝,不在學習,看似沒意義的求勝仍然無心插柳柳橙汁地產生了學習的意義。 世界大同、逍遙遨遊、四大皆空什麼的境界對一般人來說太過虛無飄渺,但是如果能有一個良性的環境,讓大部分的人們能藉由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來更接近這樣的境界。那麼我覺得,建立和維持這樣的環境的人,功德無量。
感謝迪西,我也略發己見好了。我想辯論,甚至任何事,是否有益,核心在於「中道」的合乎。若辯論者能得辯論之精髓,則不束縛於情緒及勝負,而能得其所教。但繼續追問:如何讓人能辯論之活動的精髓? 真理可以藉由討論而接近,我認為這活動的善惡,憑乎是否雙方遵守一定的規則和精神。就像協商民主一樣,是否能得議事精神及遵守其規則而已。
第一題就算回答了貌似也會很空泛,我本來想答全德之人。 第二題我會說人們不需要聖人,聖人可能能讓世界變好,但沒有聖人世界還是好好的。聖人不比空氣。聖人可以在清靜的社會保護社會不再受文明污染,或是在文明的獨裁體制下掌權,把社會導向正軌。如何成為聖人,這可能比較神祕主義,難以回答。
辯論啊,其實就是一種互相學習吧。不過它還是帶有輸贏的競爭思維。 嗯,網路我也常「交流」,經驗告訴我:說服人很難, 頂多就是讓對方放棄爭辯,但對方心中還是不服。 如果這也叫「贏」了話,的確有點空虛。 為贏而學習,接著是為興趣而學習,最後因習慣而學習。 爭辯變成一種樂趣,我都把它當成尋找邏輯錯誤與觀察不符的質疑, 至於輸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沒什麼必要用這種方式來拉抬身價, 如果能學到新的見解,也算是一種收穫,何樂不為?
中道部份我所見略同,但是中道的追求往往會陷入一個邏輯上的弔詭:中庸如此困難,不全力求之難以企及;然而全力追求中庸,又因為「全力」這件事本身相當不中庸,而不中庸了。 因此這方面我目前的想法是:在一定範圍的軟性框架下「無所求」,即框架定好之後除非出了大問題,否則定時維護即可,不用時時刻刻盯著框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