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陸的旅遊書上看見這個景點,寫說歷史悠久、維持的古色古香,便和爸爸決定必定要來一番,終於在離開青城山後來到街子古鎮,可惜和青城山一樣在前幾年的地震中受損嚴重,當地人說幾乎都是重建的了。
有些建築的木材看起來很老舊,說是盡量使用原先的木材重建,但更多取而代之的是光鮮亮麗的木材與油漆所夠成的建築。對於想看古色古香的我們而言,真是無比掃興,然而包車的師傅卻說很漂亮...果然還是見仁見智
路上的人實在不多,商店進駐率也並不高,假以時日或許會充滿濃濃商業氣息吧?
這裡是古鎮中心的銀杏廣場~
那一個像小塔的則是字庫,是收存和焚燒字紙的專用設施,沿自古人有「敬惜字紙」之風、「惜字得福」之說。
街子字庫建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六角五級攢尖樓閣式,通高20米,借用佛教塔的基本型製,磚石中空結構。
另外河邊還有一條「瑞龍橋」,因為地震時嚴重損壞重建,偏偏又重建的華麗到超級俗不可耐的程度,就連拍照都按不下快門...太礙眼了
繼續走~
氣氛依舊是有點淒涼...
沿著這條路走著走著,漸漸發現人數增加,不再那麼淒涼感...!?
原來是沿著河水的酒吧一條街,而整個鎮最熱鬧的莫過於河邊一桌桌的麻將桌了...
四川人愛打麻將的程度果真是四川奇景,就連大馬路邊也都有麻將桌擺放,許多攤販也是邊打麻將邊跟客人講話做生意的...= ="
接著便決定不再繼續探索這座鎮,開始往返走。
更決定穿梭其他小路,以迷路找路的方式繼續我們的旅程~
發現還有許多增建中的建築,或許有朝一日,這裡能夠重現繁華,成為觀光重地吧?
希望未來若是再度前往成都,能夠看見嶄新有活力的街子,即使不再像古鎮,至少還是有觀光娛樂價值,這次我們其實是很失望的,目前依舊推薦距離也不算遠的黃龍溪古鎮。
青城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於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古名「天倉山」,唐開元十八年(西元730)更為現名,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嶽,封青城山為「五嶽丈人」,故又名為「丈人山」,不過我想最廣為人知的應是武俠小說中時常出現的「青城派」吧?
名為「青城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終年常綠,諸峰環繞,狀若城廓。
另一種是青城山原名為「清城山」,古代神話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唐代佛教發展迅速因而在山上發生地盤之爭,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詔書將「清」寫成了「青」,所以改稱,山上至今保有唐代碑文詔書全文以佐。
東漢順帝漢安二年(西元143年),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青城山遂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發祥地,並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
晉代以後,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餘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 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F在的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
青城山古名「天倉山」,唐開元十八年(西元730)更為現名,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嶽,封青城山為「五嶽丈人」,故又名為「丈人山」,不過我想最廣為人知的應是武俠小說中時常出現的「青城派」吧?
名為「青城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終年常綠,諸峰環繞,狀若城廓。
另一種是青城山原名為「清城山」,古代神話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唐代佛教發展迅速因而在山上發生地盤之爭,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詔書將「清」寫成了「青」,所以改稱,山上至今保有唐代碑文詔書全文以佐。
東漢順帝漢安二年(西元143年),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青城山遂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發祥地,並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
晉代以後,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餘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 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F在的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
因為這樣,整座青城山處處有道觀,山門外也有不少道觀,依舊住了不少道士、道姑。
這邊的講解員不是個體戶,而是需要的話到售票口處登記付費,一趟200RMB,若決定全山步行走透透,他們也得跟著且不加價。雖然價格貌似貴,但其實走起來真的不輕鬆,且他們受過歷史等訓練,不用擔心像大陸許多其它景點講解員胡亂說。
整個山中有不少涼亭,才剛進來,便感受到十足的清幽啊?。。。。?/font>
過了這第二個亭子,便是登山之路的開始...
非常喜歡青城山上的這些涼亭,山上的道觀亭閣大多盡量取材於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巖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附帶一提,這位先生是我們當時的解說員,從服裝就可知道我拖了多久才寫XDDD
儘管已是2008年震災後重建,這涼亭依舊令人驚艷不已~
青城山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並與四川名山中的劍門之險、峨眉之秀、 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詩聖杜甫來到青城山寫下「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沟脑娋?,而唐代岑參、錢起、賈島,宋代詩人陸游、范成大等也都對青城山有題詠。
據說蔣介石也曾經來過好幾回,有次讓轎夫扛上山找道長算卦,結果道長不見,要求心誠自行走上山,之後才重新又自己走上去才終於見到面...雖然我很能理解不去自己走這件事,不過我還是無法接受上山由別人抬,感覺就像是把命交給其他人一樣了。
山間還有不少遊客休憩區,講解員說像這間道觀就也曾經成為當地的學堂,他小時後便曾經在這上過一段時間的課,後來是有名人上山看見捐款建校,讓當地居民能夠就近在山下就學,這裡就成了遊客休憩區。
也有不少已經成為商店...
沿路我們這位講解員非常努力的不讓我們覺得白花錢,時而回答熱愛歷史的爸爸所題問的歷史問題,又時而與中文系畢業的媽媽講易經、說文解字等,讓人納悶究竟是官方教育訓練做得好?還是他教育程度高、飽讀詩書?
走了好一段時間終於從山門走到了月城湖,也就是可以選擇搭乘索道纜車,還是要步行上山的地方。
說這些橋、建築也都在地震中嚴重損壞重建的,也因此比過去可以少走不少路...
我們選擇搭索道上山,這一瞬間講解員看起來鬆了口氣,若遇上愛登山的旅客或許會想哭吧?他說這纜車是震後新做的,舊的不見得安全,但這是由國外做的,所以安全很多。
到了山上索道站之後...還是要繼續登階XDDD
山上的清幽感稍稍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濃濃的宗教氣息~
穿過一層層的道觀,有些周圍還有小商店坐著不拉客的生意,講解員說是道觀在做的生意,因為他們的經費,就是靠自己裡頭的道士、道姑來賺。
這雙面屏風也讓講解員講了非常非常非常久~~~
尤其對於「道」這個字,一旁來來去去的各組旅客的講解員講完好一陣,他才終於講完很有意思的一長串解說。
最後走了好一陣,終於抵達最重要的「上清宮」了??!
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地震毀壞又再重建過),宮門「上清宮」三字為蔣介石題寅。
據說,當初為了保存這塊,觀主生智命道士用泥遮住蔣介石的字跡,貼了「毛主席萬歲」等字才保存這在大陸已難見的蔣介石字跡。
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
裡頭看起來出乎意料的相當擁擠,也有些凌亂感...
裡頭雖然也見到一些道士、道姑,但解說員說其實很多都不在觀內,許多都會下山去算命等等,而這天碰巧蔣介石當年特地上山求見的道長嫡傳弟子有回到觀內,因此解說員看見他後偷偷我們小聲向我們介紹了幾句。
最後繞一繞,便決定下山,然而下山又是一個大難題,究竟該以何種方式下山?若是走下山,不但累人,也很傷膝蓋,搭索道下山卻又會錯過不少景點......在我們討論的過程中,講解員細數了好幾個若是搭乘索道會錯過的重要景點,不過最後我們依舊決定要好好愛護我們的膝關節XDDDD
其實這次來,覺得風景依舊迷人,山間依舊蔥鬱清幽醉人,然而道觀的重建卻也令人難掩失望,尤其爸爸幾年前到成都旅遊,青城山封山已經讓他失望過一次了??上嵐墚敵跷母镎f這裡沒什麼受到波及,卻躲不過臨近的汶川發生的大地震,聽著當時這裡的慘況,只能說與此相見恨晚啊!!
這邊的講解員不是個體戶,而是需要的話到售票口處登記付費,一趟200RMB,若決定全山步行走透透,他們也得跟著且不加價。雖然價格貌似貴,但其實走起來真的不輕鬆,且他們受過歷史等訓練,不用擔心像大陸許多其它景點講解員胡亂說。
整個山中有不少涼亭,才剛進來,便感受到十足的清幽啊?。。。。?/font>
過了這第二個亭子,便是登山之路的開始...
非常喜歡青城山上的這些涼亭,山上的道觀亭閣大多盡量取材於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巖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附帶一提,這位先生是我們當時的解說員,從服裝就可知道我拖了多久才寫XDDD
儘管已是2008年震災後重建,這涼亭依舊令人驚艷不已~
青城山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並與四川名山中的劍門之險、峨眉之秀、 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詩聖杜甫來到青城山寫下「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沟脑娋?,而唐代岑參、錢起、賈島,宋代詩人陸游、范成大等也都對青城山有題詠。
據說蔣介石也曾經來過好幾回,有次讓轎夫扛上山找道長算卦,結果道長不見,要求心誠自行走上山,之後才重新又自己走上去才終於見到面...雖然我很能理解不去自己走這件事,不過我還是無法接受上山由別人抬,感覺就像是把命交給其他人一樣了。
山間還有不少遊客休憩區,講解員說像這間道觀就也曾經成為當地的學堂,他小時後便曾經在這上過一段時間的課,後來是有名人上山看見捐款建校,讓當地居民能夠就近在山下就學,這裡就成了遊客休憩區。
也有不少已經成為商店...
沿路我們這位講解員非常努力的不讓我們覺得白花錢,時而回答熱愛歷史的爸爸所題問的歷史問題,又時而與中文系畢業的媽媽講易經、說文解字等,讓人納悶究竟是官方教育訓練做得好?還是他教育程度高、飽讀詩書?
走了好一段時間終於從山門走到了月城湖,也就是可以選擇搭乘索道纜車,還是要步行上山的地方。
說這些橋、建築也都在地震中嚴重損壞重建的,也因此比過去可以少走不少路...
我們選擇搭索道上山,這一瞬間講解員看起來鬆了口氣,若遇上愛登山的旅客或許會想哭吧?他說這纜車是震後新做的,舊的不見得安全,但這是由國外做的,所以安全很多。
到了山上索道站之後...還是要繼續登階XDDD
山上的清幽感稍稍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濃濃的宗教氣息~
穿過一層層的道觀,有些周圍還有小商店坐著不拉客的生意,講解員說是道觀在做的生意,因為他們的經費,就是靠自己裡頭的道士、道姑來賺。
這雙面屏風也讓講解員講了非常非常非常久~~~
尤其對於「道」這個字,一旁來來去去的各組旅客的講解員講完好一陣,他才終於講完很有意思的一長串解說。
最後走了好一陣,終於抵達最重要的「上清宮」了??!
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地震毀壞又再重建過),宮門「上清宮」三字為蔣介石題寅。
據說,當初為了保存這塊,觀主生智命道士用泥遮住蔣介石的字跡,貼了「毛主席萬歲」等字才保存這在大陸已難見的蔣介石字跡。
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
裡頭看起來出乎意料的相當擁擠,也有些凌亂感...
裡頭雖然也見到一些道士、道姑,但解說員說其實很多都不在觀內,許多都會下山去算命等等,而這天碰巧蔣介石當年特地上山求見的道長嫡傳弟子有回到觀內,因此解說員看見他後偷偷我們小聲向我們介紹了幾句。
最後繞一繞,便決定下山,然而下山又是一個大難題,究竟該以何種方式下山?若是走下山,不但累人,也很傷膝蓋,搭索道下山卻又會錯過不少景點......在我們討論的過程中,講解員細數了好幾個若是搭乘索道會錯過的重要景點,不過最後我們依舊決定要好好愛護我們的膝關節XDDDD
其實這次來,覺得風景依舊迷人,山間依舊蔥鬱清幽醉人,然而道觀的重建卻也令人難掩失望,尤其爸爸幾年前到成都旅遊,青城山封山已經讓他失望過一次了??上嵐墚敵跷母镎f這裡沒什麼受到波及,卻躲不過臨近的汶川發生的大地震,聽著當時這裡的慘況,只能說與此相見恨晚啊!!
離開後,便順路往途中會經過的街子古鎮前進......
街子鎮與青城後山連接,有以晉代古剎光嚴禪院為中心的32座寺廟等古蹟,五代時名「橫渠鎮」,因橫於味江河畔而得名。
萬曆四十二年(1615年),昔日繁華的古鎮只剩味江邊上的河街子一條街,從那時起,這里便被叫做「街子場」。
街子鎮與青城後山連接,有以晉代古剎光嚴禪院為中心的32座寺廟等古蹟,五代時名「橫渠鎮」,因橫於味江河畔而得名。
萬曆四十二年(1615年),昔日繁華的古鎮只剩味江邊上的河街子一條街,從那時起,這里便被叫做「街子場」。
從大陸的旅遊書上看見這個景點,寫說歷史悠久、維持的古色古香,便和爸爸決定必定要來一番,終於在離開青城山後來到街子古鎮,可惜和青城山一樣在前幾年的地震中受損嚴重,當地人說幾乎都是重建的了。
有些建築的木材看起來很老舊,說是盡量使用原先的木材重建,但更多取而代之的是光鮮亮麗的木材與油漆所夠成的建築。對於想看古色古香的我們而言,真是無比掃興,然而包車的師傅卻說很漂亮...果然還是見仁見智
路上的人實在不多,商店進駐率也並不高,假以時日或許會充滿濃濃商業氣息吧?
這裡是古鎮中心的銀杏廣場~
那一個像小塔的則是字庫,是收存和焚燒字紙的專用設施,沿自古人有「敬惜字紙」之風、「惜字得福」之說。
街子字庫建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六角五級攢尖樓閣式,通高20米,借用佛教塔的基本型製,磚石中空結構。
另外河邊還有一條「瑞龍橋」,因為地震時嚴重損壞重建,偏偏又重建的華麗到超級俗不可耐的程度,就連拍照都按不下快門...太礙眼了
繼續走~
氣氛依舊是有點淒涼...
沿著這條路走著走著,漸漸發現人數增加,不再那麼淒涼感...!?
原來是沿著河水的酒吧一條街,而整個鎮最熱鬧的莫過於河邊一桌桌的麻將桌了...
四川人愛打麻將的程度果真是四川奇景,就連大馬路邊也都有麻將桌擺放,許多攤販也是邊打麻將邊跟客人講話做生意的...= ="
接著便決定不再繼續探索這座鎮,開始往返走。
更決定穿梭其他小路,以迷路找路的方式繼續我們的旅程~
發現還有許多增建中的建築,或許有朝一日,這裡能夠重現繁華,成為觀光重地吧?
希望未來若是再度前往成都,能夠看見嶄新有活力的街子,即使不再像古鎮,至少還是有觀光娛樂價值,這次我們其實是很失望的,目前依舊推薦距離也不算遠的黃龍溪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