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手稿》
2011 5/9關於多重人格或精神分裂
2011 5/9關於多重人格或精神分裂
人多半有兩者以上的精神、或稱作人格。
當"他(她)"們能和諧相處,齊心協(xié)力,往往能提升斯人存在價值。
雖提到價值二字,卻不單指這種人格相處上的欣欣向榮,畢竟連帶著社會認同。
儘管多數(shù)是。
有時一人在社會性的表現(xiàn)失常,起因除了籠統(tǒng)俗稱的「壓力(pressure)」,更深層的理由想必是「人格失衡」。這種內心會有兩個到三個甚至多數(shù)的聲音進行的自我對話,究竟是否會引發(fā)疾病?
這麼說來,「壓力(pressure)」只會是導火線、原因之一;
「人格失衡」才是最終結果的命名吧?
換言之,只是單單針對「壓力」二字進行解構,往往見樹不見林。
可社會一向堅稱「壓力說」,至於那些未偵測到人格異常者,而雖處於客觀高壓者,則曰「抗壓性高」,結合生產(chǎn)力的驕傲,勞資雙方共識:這是社會要的好人才。
至於其餘失衡者,則被貼上「無能者」、「不適任者」、「病人」標籤,飽受歧視。
這不公平。
既然是病人了,就該妥善看護,而非視作怪胎歧視。
儘管如此,在心裡輔導領域仍待開拓的臺灣,無論治療系統(tǒng)甚至求診風氣皆不如國外。
患者、甚至疑似患者本身,該採取的行動覓出口。
*娛樂活動方面之治療
這部分是今日描述重點;
對於身懷多種人格者而言,一個身體不僅止一種意志,是像(家)甚至(團)的復數(shù)概念。
或許把她們看作「密切的家人,卻非相同之人」會比較合適。
身為人,懷抱不同的價值觀與經(jīng)驗而決定彼此相異;
雖是明顯不過,但這種歧異產(chǎn)生在「單一」個體之中,是否能令人--
比起社會上的他人,米德甚至顧里他們各自提出「鏡中自我」「主我客我」,該如何看待自己?
這是有趣的議題。
有趣的地方也在於,這現(xiàn)象多半被當作一種病或邁入不正常的前置;
得壓抑,以免在工商業(yè)社會的現(xiàn)在被視作一類。
儘管如此,人格失衡的折磨,是否能跟「社會認同」擺在同個天平上衡量?
想必人云亦云。
前文提過,現(xiàn)在的社會是工商業(yè)社會,除非掌握重要資源,不然金錢是一切;
這種病人十之八九會被孤立,除非別人吃了迷藥,來拯救你。
被孤立的人無法擁有正常的人際關係,也等於沒了工作,
因為這是非常講求合作(多數(shù)暴力和多數(shù)認同)的狗屁工商業(yè)社會。
所以有病的人會恐懼;
快沒辦法救的會極力壓抑,直到無可救藥。
或許沒意識到,但人們還是靠著自己或朋友甚至家人,
尋覓了解決出口--娛樂。
但這想提的,是快樂為目的的創(chuàng)作活動;
譬如:小說、動漫畫,戲劇,音樂、歌唱。
在執(zhí)行這些活動時,多種人格、精神會各自尋找自我認同;
但說到底,這只是筆者的臆測。
精神或人格,她們是否真的存在,又在尋找自我了嗎?
儘管是催眠術尋找出來的,又是真實?
無法明確劃分的單位,實在難以實證。
這種尋找十分神奇。
無論是產(chǎn)生者的作者,或是接收者的觀眾,皆能探索到期望部分。
就拿看電視(戲劇)說好。
可以想想下班後的老爸,拉著下課後的兒子女兒,一起收看緯來日本臺的《龍馬傳》,明明是女性的女兒,卻看著彌太郎的懷才不遇,日後的風起雲(yún)湧,掀起剛強人格那面,內心激盪。
兒子看著佐那的英勇卻不失纖柔,十分神往。
爸爸盯著兩個入迷的小孩,嘆了意味悠遠的氣,從龍馬和千葉重太郎的互動之中,尋找劍與黑船、傳統(tǒng)與新知的衝突。
切好水果的媽媽從廚房端出,看著福山飾演的帥氣龍馬,不斷叫好,連盤中蘋果不住飛出一兩片。
兒子看著佐那的英勇卻不失纖柔,十分神往。
爸爸盯著兩個入迷的小孩,嘆了意味悠遠的氣,從龍馬和千葉重太郎的互動之中,尋找劍與黑船、傳統(tǒng)與新知的衝突。
切好水果的媽媽從廚房端出,看著福山飾演的帥氣龍馬,不斷叫好,連盤中蘋果不住飛出一兩片。
今天先整理到這,下次整理一些活動差異上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