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本大陸女士寫的討論近四十年才民主化成敗的書
首先是對臺灣人士息怒,這本書或作者也否定大陸是民主或表明自己反對中共專政,那麼怎會給作者劉瑜女士出書,還當清華副教授的呢?那麼我猜吧。
1 其實中共不那麼可怕的,而認為它那麼殘酷反而延續了其統治,何況本書不是寫大陸的並只是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
2 她反對西藏獨立,統獨和自由民主不同,而以中國漢族佔人口百分之九十多,同樣佔百分之九十多的土地,民主化分裂不具獲合法性。何況本書也沒有談論香港和臺灣。
上 本書說些什麼的?
^^^^^^^^^^^^^^^^^^^
簡單說的是檢討民主化第三波(亦有人認為是阿拉伯之春是第四波),當然不是以「我不要你這個獨裁者教我怎民主」的話,因為港英時代超高重視的是自由但很壓抑民主的。
劉女士只是用最簡單定義民主便是「程序民主」,即用人數表決選舉或政策法律等,當然是用有普選制定義。而不是抽像的「人民當家作主」。
而不是抽像的民意所以擁有在現代的民主程序上的合法性,反之其他政體可能是自由或共和而且符合民意。
但其合法性不是來自程序民主,而是來自歷史(開明君主制)丶群眾革命(社會主義國家)丶信仰(現代伊朗或以前英格蘭共和國)。
但有時也會把只是一小群人的民主控制也在研究範圍,但那些不是民主國家而卻是接受了民主信念的國家,例如古希臘和近代歐美的,那些「自稱民主國家」作者不承認那些算數的,近代歐美是第一波民主化國家。
可以用「共和」來理解這種分別現代式的民主,例如作者鮮談及的古代共和國(早期羅馬丶早期以色列丶淨飯國丶冰島丶威尼斯等)丶社會主義國家丶近代拉美的獨立國家的「考迪羅主義」等,這些國家不同的地方是不同「自稱民主國家」。
這三者都和民主有深厚的關係而不是用自由來定位的,可是自由和民意卻是本書對民主化得分的標準。
但決不是因為君主制下擁有幾多自由便會變成民主國家,也不把無政府狀態或失敗國家當作民主,而是那些少數人統治的共和制或自稱民主,怎樣把權力分給圍外或敵視的人,而無政府狀態或失敗國家根本無人有權力可以分配。
即是說被古代的奴隸或近代的極權的被壓逼者,如古希臘同時代自由開放的古代中國,或擁有各方面自由程度凌駕歐美現代香港,更接近民主的的性質。
而作者也較明確地引用的是調查些,平民對於民主或自由的重視程度,而不只是被些認為和其競爭的價值(安全或經濟發展)分別,即是那些人知道自己是要民主而不是國家強盛或經濟發展。
第三波是政治史的術語(如文明沖突的作者亨庭頓的前作便引用),即從七十年代西歐完全民主化開始,而引起鄰近的前蘇聯東歐集團成員國的民主化,跟同期同質的拉美民主化。第四波是阿拉伯之春開始的中東民主化,而沒有公認第四波之名,作者也省略這種術語。
相對第二波民主化不過是二戰後英美成功把原軸心國民主化,和解放殖民地也成功移植民主,當然德義日三國過程很順利,但對於研究民主的人認為價值較低,因為三國本來民主化(較明顯是德國魏瑪共和)走向反面的法西斯主義。
而重要的是像同樣被英國移植民主的印度或美國強制軸心國民主化可行?
同在英國控制的巴基斯坦,或者在軸心國的日本本土外的南韓和臺灣,都是很費時費力才勉強成功。
這雖是本書的要點,但更有類比的是第一波民主,即那些老牌民主國家,當然說過其實只是近代自稱民主國家的英丶美丶法丶荷丶比與瑞士或北歐國家。
因為都是原生性的民主,作者用南北戰爭後的美國和普法戰爭後的法德,作為第一波的開始到二十世紀初。
當然第一波不但很動蕩也不真的符合現代說的民主,各位在名作劇場或近代西洋文學見到,像被現在前東歐或拉美,甚至非歐美文化圈重覆的民主練習和實驗了。
中 民主化評分的意思
^^^^^^^^^^^^^^^^^^^^^^^^^
而本書較重點的是第三波民主雖然有逆流,可是不同第一波出現了「極權主義」,而是幾乎一直維持在擁有公開的反對黨,一直有選舉的情形。
這才是原生性的民主的意義,即民主制度和思想生根了,可是當事國的人自己不了解,也拒絕了極權主義。
因為對於一些人把俄羅斯和中國朝鮮並論,得到民主化的負分,當然對於反共來說不過是拿回冷戰那套的方便,所以可以較方便一些用舊時的方式看問題的。
但作者說的意思其實是政治學家們對俄羅斯失望吧,其實對於烏克蘭也是失望的,只是橙色革命比普京真的打了還要打輸好得多了。
(兩個爛蘋果的分別)
但嚴格上中朝是沒有得分(零分)所以沒有得到負分的資格,同樣世襲絕對君主和那些被殖民者或軍閥控制的國家,也是沒有得分的所以也可能被稱零分。
零或負是視乎對它的失望的分別,即是否經過民主化歷史和民主程序。
(即是橙子根本不是蘋果便不要比較了)
即認為負分是把民初中國當時「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的話語,那麼中國也是負分而不是零分的,而不認為明治維新成功的日本符合這條件,因為它的特徵主要是君主立憲和強調自由,但較缺少程序民主的手段。
正負是指民主化的順利與否,即如果出現威權轉型或威權穩固便是負分,而民主轉型順利是正分了。而本書或在政治學界沒有用本質主義界定民主的,即使民主隱固國家也是正分,而不會被排除出民化國家外。
而如果給一度很危險的民粹主義拖累傳統民主國家,也同樣會變成負分的例如歷史上多次常見的事件。
這本書較主要地談民選立法機構和領袖丶政府的非民選部門丶公民社會與宗教團體丶市場或私有企業(和地主)的關係,如果惡劣便會得到負分(或零分)了。
即本書不僅重視那些一黨獨大的國家,像俄羅斯或新加坡為何沒有成功政黨輪替?雖然作者坦言它們需要的是再民主化。
也同樣重視那些成功政黨輪替但政府功能不足的國家,如墨西哥或菲律賓這兩個反毒戰爭,而這是傳統上認為「部分自由」,可因為傳統談民主的人較少談政府機能,而領袖或執政黨逼害別人,較易引起媒體和歷史學家的注目。
這個結果使到某些人真心地(而不是文化)喜歡威權主義了,便是因為認為自由民主人士喜歡弱勢統治,好讓些沒有官職的但膽大富有的人胡作非為,政府只是出得起稅金的富人的家丁的「公僕」,這樣屈辱些想好好治理國家的人。還認為那種話過分抬舉些教會或民營企業的慈善家。
下文也有談到「公民社會」的價值和定位。
而在十九世紀時托克維爾在美國的民主中說過,當時美國人認為有能力的人不應當去政府工作,這使得對厭惡的人聽來「是不是應當販毒才叫有才能呢?」
而他們認為只要有非民主國家強盛和自由化起來,便會減少民主化的吸引力,也不應當不斷重覆成效不大的第一或第三波民主實驗。
當然反正對歐美政治學界鮮有人敢公然談到這個的,像我介紹過的布倫南的「反民主」,而他也不是稱政治學而是哲學。
要保持民主的吸引力必需要有政府機能。
作者卻明言穩固民主國家(正分六至七級)不只不會主動逼害反對派,而政府機能一般較強,而且因為政府動蕩引起的暴力和傷亡較少,而民主轉型也較威權轉型少的。
原因威權不等於「政府」強硬有力的,因為它不過是領袖「利用政府」對付個別反對派組織便夠了,所以威權政府不如民主政府更穩定,因為它們的領袖指揮不動政府便死了。
所以為何俄羅斯或委內瑞拉堅持程序民主,而不是回到極權共產主義或考迪羅主義軍人干政,而事實委國也真的在查維斯民粹主義後兩度軍人政變失敗,甚至美國也不想像當年對智利對委內瑞拉支持政變了。
本書也把智利當作「再民主化」成功的代表,當然還被肯定為拉美第一個發達國家了。
而作者對於「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是肯定的,而且反駁些責難「新自由主義」的話,反而指出民主穩定是需要較有多的「經濟自由度」,而進一步解釋的是市場經濟或經濟自由度,不是等同私有企業和土地的比率。而私有企業或土地多,也可能是歷史的特權而不是出於自由買賣。
所以經濟自由度高的國家的貧富懸殊程度,不見得高於低經濟自由的國家,因為再分配可以是收稅和稅後的事。
這是出於原阿根延的貝隆主義對於自由經濟的誤解,其遺毒也被鄰國的智利的阿德連丶委內瑞拉的查維斯或其追隨者遠方的俄羅斯的普京派所接收了,以上是現任阿根延總統宣言,代表作為原貝隆主義者們的反省。
下 中等民主陷阱
^^^^^^^^^^^^^^^^^^^^^^^^^^^^^^^
這個是借用經濟學的術語「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像第三波民主常見或在第一波甚至第二波也有的:
到底美國內戰結朿或法國多度革命(包括巴黎公社),才有第一波穩固的最後結果。
這里作者把這種陷阱分類而拒絕了用單一模式,對於那些老前輩把歷史套進去,以為只是威權傳統政治文化,這樣簡單的話只可以自我滿足,像冷戰的宣傳或東方專制的既成印象。
便主要分成幾種類型和用部分國家作為模式討論:過分依賴政府行事(俄羅斯)丶民粹主義當道(委內瑞拉)丶鬆動了仇恨的裂痕(南斯拉夫)丶給原威權敵對勢力翻身的成內戰或無政府狀態(敘利亞)。
最差的是以上綜合如阿富汗或索馬里。
這些部分也是本書的精華所在,而作者認為其中最難應付的是阿富汗的場合,也是最難民主化的國家了。
而現實老民主國家近年也一直面對類似的危機,只是因為它們之間是鄰國並關係良好所以較易照應(如歐盟成員國),和政界長期的經驗學到如何面對困局,以及人民對於上街抗議的熱情減退了。
如果在別的國家像底特律破產或國會拒出糧,真不堪設想了。而法國人抗爭二百年了怎不厭倦?如果歐盟成員國之間強逼還債也可能引起反面的惡果。
即作者在本書末段坦言穩固民主國家的人民,對政府信心反而較低。(p.483)
但也要的是國民富民主風度和素養,即如果沒有「願賭服輸」的心,而所投的候選人落選便「輸打贏要」,那麼選舉好像沒有意義了。
上文說到公民社會而本書花最後四分一的百頁討論,便是和過分依賴國家政府相對的問題,因為公民社會不能說代表了民意,反而很大程度得到些厭惡大政府的人做成。
即如果些非政府組織能夠動員首都圈較多的支持者,即使他們只比全國人民比例較小,也能做成全民起義的印象,便可以威脅到民選政府如泰國的情形。
如果公民社會否定民主也會很糟的,作者並未明言德義法西斯,可是那樣便不是程序民主了。
說完這本五百頁滿是引證,近年發展的文獻和新聞的書,便是個人的話了。
* 後話 作者的文學或動漫式的論述
作者不愧是女孩子(笑),其實是熟女但大人女子動畫的主角差不多,有數段很形像的解說使我想起了安?德蘭RAY RAND的「誰需要哲學」,作為哲學要扣分的作為文學加分的手法。這里有兩段妙筆生花的話(大要):
p.261 自由式民主理想並非一個解放場景:被壓逼群眾衝向某個道德高地把當權地打倒,而是一個開放的圓形劇場,任何時間任何人都可以出入討論。
p.447 跌宕起伏只是戲劇的好看,味同嚼蠟才是政治生活需要的。
最後上文的阿國總統的話,是我在巴哈一個討論串的被別人所引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