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女戰旗》
改編至歷史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法國與歐洲列強,以及保王黨與革命派之間的腥風血雨。故事起於革命期間法王的逃亡,但隨政要的協調隱瞞了事實,法王平安回歸後開啟新的改革,而拿破崙的親妹波利娜被選上入讀軍校,隨後參與法國與整個歐洲之間的連串戰役。
遊戲以經典的戰棋式四方格的回合制戰鬥為主,搭配四大兵種的互相克制以及兩大兵種的協調,遊戲隨著中期還會從原先的四大兵種特分一些附帶特技的兵種,
例如游擊性的輕騎以及恢復彈藥的工兵。四大兵種可分輕步兵、線列兵、重騎兵與驃騎兵,克制可成循環,大致可以輕重與步騎這些類型歸類。
四大兵種也衍伸中後期能支撐兵種特性的主技能,輕步兵擁有優秀的遠程火力以及重複行動的強大攻擊力,線列兵則以結實防禦與對戰恢復作為隊伍中堅力量,重騎兵擁有衝鋒技能能依靠回合中的移動距離來強化傷害,驃騎兵則在迂迴作戰以及專攻輕步兵的優秀火力中拔得頭籌。
軍樂隊無攻擊能力但能給予重要的恢復與再行動能力,砲兵則是有著更好的遠程火力,不過相較輕步兵的能力而言被大打折扣。
在戰棋式回合戰鬥中,玩家多半以少擊多,必須謹慎地規劃損傷與恢復,兵種克制以及誘敵到走位等關鍵,尤其是在隊伍多半難以承受單回合的多次損傷,導致單位撤退減員。
甚至部分關卡挑戰的是玩家單點突破的回合限制,以及基本上得一邊攻擊一邊守衛重點單位,例如指揮官與掩護撤退的單位,讓戰鬥條件壓力倍增。
戰棋式的優劣相當明確,一來能有運籌帷幄的策略感,與上述的誘敵到走位,得涉及到單位的移動能力便可視為一個整體的布陣形式。
且以少勝多的多半是辨識出敵我雙方的優劣點,如何從一開始的派兵到行軍都掌握好,每時每刻的戰況都由自己發揮運用,本是戰棋回合的樂趣優點。
問題是這種遊戲方式相當耗費時間,往往在大量試錯性的戰鬥中摸索到挫敗感。除去劇情模式外,軍官與將軍模式一個是去除撤退的懲罰,讓物資上能更加充裕。
同時得花費許多時間思考與前進,試錯後再度迎頭挑戰,且在戰鬥中敵方行動條件有時相當機警,並非簡單的站在邊緣引誘就有用處,還得冒著失去棋子的方式承受損傷才能打出缺口。
同時遊戲的等級制也傾向玩家在自由戰鬥的時機點多磨練自己的部隊,在中期開始就會有一小段等級差距不容易從戰術彌補,兵種相剋基本上到中後期就有著極大的優劣勢,請盡量不要讓被克制的兵種去迎戰,基本上會在眨眼間覆滅。
遊戲多半著重於技能的強化與武器的需求,技能強化能夠造就出兵種的特殊性,武器則因戰鬥不論進攻與反擊,都會消耗武器的彈藥,彈藥耗盡代表這武器的無效,一些特攻有著極低的彈藥數,往往只能用在某些關鍵點上。
因為遊戲著重於對史實的呈現,所以多半戰鬥場景都在鄉村、荒野與城鎮當中,偶有些操作會需要以特定指令,例如開門與探索來發揮遊戲的隱藏內容。
這些要素加強了遊戲不僅在戰鬥致勝上的正面對抗,偶有些條件形式能強化關卡的附加難度或是提供獎勵,給予玩家探索的樂趣。
遊戲故事也算是簡短,講述從法國大革命中的法王逃亡到第二次反法同盟前夕,故事主角波利娜從一位對軍校畢業,對戰爭還保有一絲迷惘與摸索。
對於革命與鬥爭,甚至榮譽與理想等都尚未清晰可見。她帶領著由她親哥拿破崙手中調撥的部隊,從支援戰場到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將領,並且數次從叛亂分子中拯救巴黎,而這就是波利娜作為法國聖女的一段往事戰績。
故事的一面講述著波利娜對抗反法同盟的面對對抗,故事的另一面則是瑪莉皇后的崛起與殞落。改編的故事中涉及一種特殊的力量,聖女的力量。
這股力量也在瑪莉皇后手中爆發,這股力量甚至一度挽救法王,直到陰謀被揭穿,法王路易十六而後仍被送上斷頭臺,皇后雖逃過一劫卻與扇動的叛亂者以及保王黨集結,再度將巴黎推向內亂戰火。
故事一方面在革命派與保王黨之間交鋒,同時得應對反法同盟的雙線作戰,政局底下還有投機份子見縫插針,陰謀特務的潛入擾亂讓政局動盪不安。
雖說如此波利娜也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與叛黨不斷周旋作戰,敵我之間的界線有時紛亂不清,愛國這個詞彙彷彿被詛咒一般,成為煙硝與鮮血的助燃劑。
故事的終幕就在造成這一切變局的人手中,因復仇與憤恨而迎來血腥的結尾,而新生的聖女則得承擔起這個傷痕累累的國度,繼續奔向下一場戰旗飄揚的灰黑大地。
故事的尾聲隨著波利娜這位土倫的聖女再度贏得聲望,法國王室的命運似乎仍魂斷於此,而拿破崙至埃及歸來,新的戰火即將席捲歐洲。
故事留下濃烈的煙硝與改編的結尾,似乎往事依舊而戰局險惡,權力以及慾望的火種仍在四處蔓延,故事彷彿在一個未結的段落中迎向下一段的波瀾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