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但當消息勃發,往往還是讓人措手不及和錯愕。這禮拜從二次元圈到國際情勢都有不幸消息傳出,今日點播專欄就以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Fran?ois Chopin;1810-1849)的作品《送葬進行曲》(Marche funèbre)為逝者獻上敬意,也希望能避免的災害在日後不再發生。
蕭邦(Frédéric Fran?ois Chopin;1810-1849),波蘭人,可說是浪漫時期音樂,乃至於古典音樂的代表性人物。他自幼時就嶄露才華,到了成年之際就已頗有名氣,作為藝術家的工作可說是春風得意。然而當年的波蘭因俄國侵略,使蕭邦不得不先後流亡至巴黎及倫敦。此外,他有肺結核宿疾,身體狀況也於1842年後每況愈下,才使其以39歲英年早逝。
蕭邦一生作品以
鋼琴獨奏曲為主,種類多變、和聲精緻,帶有淡淡哀愁,也被後世稱為「
鋼琴詩人」。他的作品技巧艱深,但並非以炫技為目的;我們以前也聊過他的兩組
練習曲。
這首《
送葬進行曲》(Marche Funèbre;Funeral March)據信作於1835或1837年。而後蕭邦以其為底,寫出他的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Op.35)。我們
之前也談過,所謂的
奏鳴曲盛行於古典時期,是一種
三或四樂章、規定嚴謹的曲式。到了蕭邦所在的浪漫時期,奏鳴曲這樣說好聽結構勻稱、說難聽死板的曲式已經褪流行,蕭邦一生也只寫了三首奏鳴曲,其中的第一部(Op. posth. 4)還是出版商沒有徵詢他同意就出版的。而《送葬進行曲》是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
(整首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這首鋼琴奏鳴曲在推出時便受一般聽眾歡迎,但直到20世紀中葉,都不受樂評家待見。其中開炮的不乏諸如舒曼(Robert Schumann)或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等大咖。原因在於他的形式和傳統奏鳴曲太不一樣了:第三樂章放了送葬進行曲這樣的慢板樂章;第四樂章相當短、樂思不好捉摸,而非傳統宏大、統合全曲的奏鳴曲式曲子,更重要的是,樂評家們認為四個樂章關聯性不大、沒有相互呼應。舒曼說這首作品像「一個屋簷下的四個瘋孩子」,或許是說得稍稍過頭,但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這四個樂章各別都是精品,合在一起就有些齟齬了。
儘管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評價兩極,但對《送葬進行曲》的評價都相當正面。它由肅穆的A段進入彷彿往日回憶般甜美的B段,最後回到A段,結構本身不複雜?!端驮徇M行曲》曾被使用在蕭邦本人的喪禮,也被使用在日後諸多元首的喪禮中,是歐美喪禮中的標準曲目。
那麼今天就聊到這裡,也希望世界和平、大家和大家所愛的人們能夠平安。
我是伍德,今日點播,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