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之前個人就已經有發表一些感想了,但還是覺得有必要寫這篇心得;主要目的是給想去電影院看安雅與魔女的人打一劑預防針。
如果你看完這部後有感到莫名其妙又或者是覺得結局趕火車,請看一下這些相關資訊:
1.本作改編自兒童向短篇小說《Earwig and the Witch》,該書為《霍爾的移動城堡》原作黛安娜韋恩瓊斯生前的遺作,由於原作者去世使該作只能草草收尾。
在本書由德間書店於日本出版後,宮崎駿看上這本小說並心生要改編本作的念頭,後來該企劃由製作人鈴木敏夫交給宮崎吾朗來處理。
最後本作作為電視電影在NHK播放,之後才另外上日本戲院。
雖然上映戲院開了300多館,但從宣傳到觀眾反響都不甚積極,最終票房(2.4億日圓)只比紅海龜(日本上映時開了大約150館以上,票房只有0.94億)好一些而已。
2.這部雖然是宮老做企劃(且還是宮老和鈴木主動鼓勵吾朗去用3DCG做),但因為工作室內幾乎沒人對3D有經驗,剩下的製作都是吾朗導演自己四處尋找年輕人才,組建個人製作組做出來的(不過宮老還是偶爾會去查看進度)。
吾朗會接下這部的改編不只是因為對其中的劇情感興趣,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本作的劇情格局很小,可以讓他們好好製作畫面。
(就算如此,一棟小小的女巫之家卻花了一年來做,這效率也……)
3.本作的人物模組風格是參考了定格動畫使用的人偶,頭髮則是特別做成像黏土做出來的樣子;在吉卜力美術館的安雅特展內還有展出劇中耳夾子蟲樂團的figure。
(雖然是出於風格考量,但實際效果一言難盡:單看主角群和安雅媽還不錯,但配角們就……然後這些3D模組都還沒製作組自己做的木偶戲用人偶生動。)
4.製作組在調整畫面光影時遇到了不少困難,而實際成果也是不甚理想:用某影評的話就是****ing Daylight,只有自然光而缺乏氛圍光的描寫,原本細緻的場景因此變得僵硬。此外動態描寫的缺乏也嚴重影響了觀感。
5.劇情方面原創了如下要素:
安雅媽媽的存在
安雅在孤兒院生活的細節及個人興趣
大人們的過去(玩樂團)及曼德雷克依舊無法割捨過去的描寫
曼德雷克的小說家身份
片尾插畫內描述的日常及一些小細節
除了上述要素外,這部電影基本上都非常貼近原作。在吉卜力作品中算是原作粉碎率頗低的一個。
吾朗會添加這些東西的原因是想加強描寫人物的過去,實際上這些元素不僅頗有趣味也看得出小心思(總之比地海那時謹慎很多),然而……
6.如前所述,原作因為作者去世草草收尾;但是吾朗在添加了上述原創要素外,卻又不想徹底改編這個故事。再加上原作本身的內容又不足以撐起80分鐘的動畫長片,結果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埋下無數伏筆,結果在最後一刻的高潮直接斷尾;更何況本作還是用吾朗一如既往的慢悠悠步調導演,讓中間劇情變得有些重複和脫宕。結果只讓在場的觀眾表示:請問我是看了一部番劇的前導片嗎?片尾的插畫還比正片有看頭欸。
老實說我覺得建立這些有趣前提卻沒有花時間好好回收,選擇在結尾讓某人出來道聲聖誕快樂後直接END,是一個很不負責任的敘事手法。
我敢說如果製作組把正片內容精簡,再把片尾插畫描述的日常做進正片,以交代安雅是怎麼在這6個月內改變新家建立關係並成長,這部的爛番茄指數至少會比地海戰記高些。
7.安雅操控眾人的方式其實頗為現實:用自身口才周旋,努力做各種事幫助他人讓他們開心,以讓他們為己所用。但是正片劇情方面並沒有對此有很多描寫,更多都是描述她的各種死小孩行為;結果導致製作組想要刻畫出以努力和才智將周遭降伏的女王,但大多數時候觀眾都只看到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死小孩,天天惹魔女和曼德雷克生氣。
反而在片尾插畫中中我們才能注意到她在「操控」這個新家,改善魔女和曼德雷克之間糟糕關係的同時,也和這個家建立起來真正的愛與情感。
(順帶一提,鈴木敏夫提到安雅待人處事的方式和在劇中的狀況和宮崎吾朗很像。不少影評也有提到這點。)
最後我只能給宮崎吾朗留下這句評論:就算老爸真心誇獎你和製作組的努力,不代表觀眾就會放你一馬;沒有足夠的決心和學習,是不可能打贏這場試圖讓吉卜力永續發展的戰鬥的。
P.S:關於本作是否有製作後續的打算,吾朗在訪談表示他並沒有想法,但鈴木在本作製作花絮內,有提到他給自己小學三年級的孫子看這部後得到了「想每個禮拜都能看到」的感想;而後他還向吾朗說「有這些設定和不錯的角色,不做續集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