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創作內容

1 GP

[三國] 吳蜀破盟的時機

作者:狐貍│2021-09-22 00:14:21│巴幣:5│人氣:673
"孫權偷襲關羽是否正確"是三國討論熱門話題之一,因為正在形勢看漲的劉備陣營正是自此開始走下坡,至此與統一無緣。這邊分享一下在下對吳蜀破盟的看法,不過在下身為蜀粉,雖然會試著站在孫吳角度分析,難免解讀可能還是有偏頗;另外在下對戰史並無非常廣泛或深入的研究,亦可能因此在戰略分析角度上有偏差,就有待同好協助補正。

==============

※ 借荊州的過程

為了確保閱讀與行文順暢,先稍微科普一下借荊州的大致過程:
  1. 208年底赤壁之戰,孫劉聯盟勝利;209年周瑜攻南郡、而劉備收荊南四郡。
  2. 周瑜攻下南郡後,分油江口予劉備;而劉備應有分長沙部分地盤給孫吳。同時劉備親向孫權要求,希望可以分到更多土地。
  3. 210年周瑜死後,魯肅主張答應劉備請求,借南郡給劉備;孫吳可能是此時才開始比較正式握有江夏(不確定此時劉備在江夏地盤是否退出)。
  4. 215年,劉備入主益州,孫權想討回荊州卻被劉備虛詞應付,強硬派官又被驅逐,一怒之下強襲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劉備原本有意與孫權開戰。但因曹操攻漢中,雙方議和並答應重新劃分地盤,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屬劉備。
  5. 219年,孫權趁關羽攻曹之際奇襲荊州,取下劉備所屬的剩餘三郡。
此篇單純討論219年孫權進攻是否妥當,並不討論荊州從屬問題。基本上在下認為不論借荊州是否正確、借了多少地、劉備有沒有賴皮,到湘水之盟後荊州從屬問題應當已經告一段落。這從孫吳方事後諸多政治操作也看得出來,不論是藝術創作的《關背德》、《通荊門》、還是吳國內部的諸多史料,都可以發現孫吳積極將偷襲荊州的理由賴到關羽一人頭上,而無法像在湘水之盟前襲三郡一樣再用借荊州做文章。

==============

※ 對正方論點的反思

一般正方論點贊同孫權應當於219年偷襲關羽者,論點大多是:
  1. 孫劉同盟已無價值(劉備並沒有支援到孫權)
  2. 以呂蒙的戰略為準,徐州不可守、而應恢復魯肅的戰略全據長江
  3. 結果論點:孫權終究得到幾乎全部荊州、打退劉備、沒有因此亡國云云
這邊先以反思正方論點為出發點,分別對這三點進行論述。至於其他"在意關羽強橫態度"、"不開心劉備佔著荊州"等等理由,不但很容易站不住腳,且個人認為這類講法一代雄主孫權幾乎被形容得小雞肚腸、見不得盟友好一般的人物,似乎過於淺薄。

  • 孫劉同盟的價值
我們就算從劉備方角度,也很難看出劉備對維持吳蜀同盟的誠意,從荊州從屬的對答、入蜀的決策,以及孫吳單方面在濡須承受的壓力,而魯肅傳也提到雙方常常在交界處有摩擦,我們可以理解孫吳對同盟的不信任。
但"不完全信任盟友"與"同盟沒有價值"應當分開來看,姑且不論劉備在漢中的攻勢已有一定程度對曹操造成打擊(也把曹操釘在長安好一陣子)。在下在拙文《淺論關羽北伐》也有提及,關羽留在荊州並不是一直沒事幹,等到劉備打下漢中才突然北上,而是持續有從荊州一路對曹魏施加壓力,219年孫狼起事、而關羽給與印授讓他回去繼續造反,以及侯音起事、金禕謀反都欲連結關羽來看,光荊州一路關羽就有持續對曹操施加壓力。那無論如何,魯肅在借荊州時"多曹之敵"的考量,並非沒有效果。

退一百步來說,光能確保身旁的盟友能與自己不以對方為目標,就已經是很好的保險了,從吳國一連串的國策來看,吳國並沒有足以應付兩面作戰的實力。以這個角度來看,孫權與劉備的結盟雖然互信基礎不足,但在共同利益的考量下,其同盟仍有相當程度的價值。那我們以下的討論至少要思考,孫吳背盟之後採取的戰略與效益,能否大過這個同盟的價值?

  • 呂蒙的戰略
首先附上呂蒙傳偷襲荊州的計畫制定,並以此當作孫吳偷襲荊州後的整體戰略考量:
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彊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
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兾,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簡單解釋呂蒙的戰略,即是認為呂蒙認為徐州好攻卻不好防守、而只要孫吳偷襲關羽後全據長江,孫紹守南郡、潘璋守最上游的白帝,而呂蒙守住襄陽,就能北擋曹操、西擋劉備。

呂蒙奪荊州本身的戰術執行是漂亮的,但個人認為呂蒙/孫權彷彿像想好了怎麼奪荊州、卻沒準備好"奪完該怎麼辦"似的。呂蒙提議的這個戰略走向,個人認為頗不切實際。
因為呂蒙不只要關羽的三郡,還要曹魏的襄陽、進而仰攻白帝來全據長江。前者表示孫吳不但觸怒了原本盟友,還得同時冒犯曹魏;而對守住徐州沒有信心的呂蒙,對仰攻白帝與同時對蜀魏兩面作戰卻非常有信心。如果孫吳看到徐淮、合肥就得軟腳,這種信心爆棚的發言又是從何而來?
就算是蜀漢已經投降的情況下,白帝城還能在羅憲以數千人坦住孫吳超過三萬以上的兵力長達半年,最後孫吳還是被迫撤退。除非呂蒙真的認為他有辦法複製麋芳/郝普的不戰而降,否則呂蒙光要如何打下白帝就已經非常困難。而孫權的確有吃下襄陽過(曹魏主動棄城),但事後曹仁一來就孫權還是得馬上把襄陽吐回去,孫吳還是被迫被退回到江陵城,可以感覺到孫吳根本沒有後續防守的能力與應變計畫。

更別提呂蒙制定此戰略的時機點,曹魏的對象是曹操,曹操並不像後來吳蜀對峙時候的曹丕有一連串政治問題。呂蒙除非早就知道曹操已經天不假年,否則要如何認為他可以持續唬住曹操,或在與劉備對峙的時候扛住曹操方面的攻勢? 如果因為曹操"遠在河北"就不必擔心,那在孫權對曹操乞和前,曹操多次南下與大軍屯在淮南的壓力就可以無視嗎?

  • 對結果論的反思
有的人認為吳國的確成功奪得三郡、的確渡過了兩面作戰的危機、頂住了三面伐吳、甚至比蜀國晚滅,以此判斷孫權偷襲關羽為正確。但在評論歷史事件的時候,在下總希望應該盡量破除結果論與成敗論英雄的想法。

這邊先簡單敘述一下219年孫權奪完荊州後的局勢走向:
  1. 220年曹操死亡,孫權趁機進攻襄陽,曹丕主動放棄;但後來(不一定同年)曹丕派曹仁與徐晃奪回。
  2. 曹丕開始一方面向孫權要求長子入質,一方面則讓曹休開始騷擾揚州邊境。
  3. 221年劉備向曹丕示好(不過失敗),開始伐吳;222年7~8月劉備戰敗,與陸遜在白帝對峙
  4. 222年12月,曹丕發動三路伐吳
    • 洞口之戰:因為暴風雨,孫吳一度陷入危機;後來因朱桓、賀齊奮戰擊退魏軍
    • 江陵之戰:朱然以孤城江陵坦住至少數萬魏軍約六個月,後來曹魏因為疫疾退軍
  5. 224年曹丕發動第二次伐吳,雷聲大雨點小的撤退(在下於拙作《曹丕的政治能力》提及兩次伐吳的政治意涵)。
  6. 曹休繼續發動進攻,226年破盧江/尋陽;227~228年開始有吳將降魏。直到石亭之戰孫吳大勝才結束。
我們去除曹魏最終退軍的結果論的話,可以發現221年的孫權其實就已經背負著曹丕同時進攻的極大風險。222年三路伐吳的時候吳國也的確一度相當危險,經過相當程度的苦戰與疫疾等不確定因素才躲過一劫。
除非我們真認為孫權認為自己確實能騙過曹魏(注意不是曹丕,因為219年時曹操未死)、能躲住兩面攻擊、或能獨自扛住曹魏,但從上述論述來看,現有資料是看不出來的(至少孫權也不可能預知曹操的死亡、疫疾的發生等等),也因此在下認為孫權219年偷襲關羽,冒的風險並不小。

就算真的要從結果論看,孫吳是靠著諸葛亮北伐讓曹魏防守重心西移、以及後續司馬氏與曹魏內部的矛盾(如淮南三叛)才降低壓力,所謂的"荊州防線"幾乎跟孫吳延長國祚無關。孫吳終究無法全盡長江、也沒拿下過襄陽,揚州還被曹休從後方多次打得不得安寧。而為了維持這個新得到的"荊州防線",孫權掏空了揚州人力物力約六年,因此有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童謠,也可能影響了後續彭綺叛亂的規模。且因為孫吳最終無法全盡長江,晉滅吳時孫吳照樣需要面對來自上游的攻擊,沿江節點西陵、夏口、武昌被王濬一一拿下;更重要的是,就算不看荊州防線,也因為北方防禦縱深不夠,光北方的王渾一路就對孫皓造成了足以毀滅的一擊(只是王渾為了等王濬才按兵不動)。

當然在下也不贊同這樣分析事情,如晉滅吳之戰不只戰略上、也有政治上與國際情勢上等種種問題。主要是想表達若直接以結果論直接判斷事情過於粗略,或宏觀、或微觀從不同角度試著切入,亦較不至於陷入失敗者迷思與勝利者偏差的思維。

==============

※ 偷襲荊州的代價與時機

這邊以"代價與時機"為主軸,闡述為何在下認為219年的孫權不該偷襲關羽。我們暫且不管呂蒙的計畫,單純去想捨棄吳蜀同盟吃下荊州三郡對孫權來說劃不劃算。

的確以孫吳角度來說,本來就沒必要全然信任盟友。我們鮮少看到劉備方對維持同盟的努力或誠意,關羽對孫吳也一直存有防備,孫吳自然也不需要老是當好好先生對關羽不加防備。但事實上以長江上游的防線來說,孫吳保有江夏、盧江、尋陽(柴桑),就已經扼住了漢水與長江交會之處,加上孫吳自己的水軍優勢,要防備上游的關羽理應綽綽有餘(可配合下面附圖視之)。
另外一個重點則是,關羽的威脅有無比曹魏還大,至少在下看來並沒有。曹魏的領地與戰略優勢大於此時的劉備不知幾倍,甚至曹魏一家國力就足以壓過孫劉二家。在下以為,面對正好面臨關羽北伐時的曹魏低潮期(連合肥張遼等都已被調走),當然理應優先拉近第一名與二三名的差距。這也是為何在下認為"如果劉備吞下曹魏,孫權就危險"的說法也站不住腳,因為此時的曹魏才甫受到打擊,離被吞下還非常遙遠。

就算退一步說,孫權只想自守而不想北伐曹魏(雖然在下不這麼認為)。那江南政權要守住長江,更重要的就是保有淮河以南,也因此有"守江必守淮"之說。孫權對北方只有靠濡須塢頂住最前線,只要濡須口一失陷,建業就暴露在威脅之下;反之如果保有淮南一代,孫吳能多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淮河防線,絕對不亞於關羽北伐的漢水優勢(東晉也是靠著掌握淮南防線得以抗擊前秦、南宋也在一番討論後判斷淮河防線優於長江防線)。
徐州有很大一塊地區都在淮河以南,所以對孫吳來說,至少以水軍守住淮河以南應該是綽綽有餘,尤其後來南朝幾乎都掌握住淮河以南並成功防守,也未見有難以防守的情況(所以在下認為呂蒙說守不住徐州只是說話藝術,目的是順著孫權意志提出攻打荊州)。

如果孫吳對自己水軍有信心,那如前所述,對曹魏方可優先掌握淮水優勢、對關羽方江夏/尋陽等地的防守也應足夠,更別提關羽主力都一直向北,要等到真的有空對孫吳翻臉前,孫吳有大把時間做更多作為來鞏固防線(如關羽鞏固江陵、陸抗鞏固西陵等)。如果孫吳真的對水軍沒有信心,那就需要全據長江才最保險,否則終究像晉滅吳之戰一樣延江節點被一一拔除,那如果要全據長江,單指偷襲關羽也不夠,孫吳還得想想仰攻白帝的代價(在"呂蒙的戰略"一節已述)。

另外,吳國選擇在襄樊之戰的時間點背刺,前提就是能夠麻痺曹魏夠長的時間。如前所述,孫吳最不想見到的就是兩面作戰(所以一和曹丕翻臉又馬上跟劉備媾和),孫權理應不可能還認為在偷襲荊州后還能讓劉備繼續只打曹魏不對付自己,所以如果要偷襲荊州,就只能希望繼續對曹魏稱臣讓自己平安無事一段時間。
所以在不觸怒曹魏的前提下,孫吳一來無法全據荊州(襄陽、宛),二來無法全守揚州(合肥、九江),甚至連江夏都沒全據有。前面已述在曹丕時期,曹休不斷的從揚州方面進逼,以下列出曹休對孫吳一連串的進攻:
  • 220年破歷陽與奪巢湖數千家:可參照歷陽、巢湖位置對防守的重要性,以及該地與建業之近。只據長江而無節點防守,孫權就是被動一直滅火;而數千家則可能有上萬人口,對孫吳來說並非小事
  • 222年洞口之戰:曹休大破呂範等,要不是朱桓爆氣擋住曹仁、朱然坦住曹真,此時濡須口防線已經危在旦夕
  • 226年吳國盧江、尋陽相繼被破:盧江、尋陽都是孫吳延江防線,重要性更不待言

下面以網路圖片附加上尋陽、歷陽等地的大概位置作為參考,可對照這些地點對延江防線之重要性,以及這些守住地點對孫吳揚州地區與建業等地有多重要:

以220年曹休就有騷擾行為來看,大概也看得出曹丕其實並沒有完全信任孫權;尤其孫權又不願奉上長子為質,雙方翻臉是遲早的事情。以此情況即是要說,孫吳就算只面對曹魏,要偏安就已有極大風險(亦包含在下在"對結果論的反思"一節中提到的風險),那孫吳終究變得連要偏安都很困難,這還沒考慮孫吳的老麻煩山越問題此時也仍懸而未決。

當然219年的孫權終究在某種利益權衡之下年決定偷襲關羽,必定有他內外部的種種考量,但
無論如何,在下仍然認為無論孫權放上天秤權衡的理由為何,"聯合次要敵人,打擊首要敵人"的大方針不應改變

※ 小結

因此在下並非認為孫吳不該攻擊劉備而傻傻地相信雙方同盟,荊州對孫吳也並非不重要,但在最大威脅的曹魏仍在,以及孫吳終究要面對南北對峙的局面下,在下實在不認為219年此時與盟友翻臉是好決定。就算此盟友並非好鄰居(在下相信湘水同盟時雙方的互信基礎其實已經不高),但至少對方目前也確實志不在自己,孫吳應有大把時間採取更多其他可能的戰略主動措施。



引用網址:http://www.jamesdambrosio.com/TrackBack.php?sn=527204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三國|孫權|荊州

留言共 3 篇留言

DarkMessiah
我還是認為如果以「割據偏安」為前提,219年跟劉備翻臉問題不大。「合肥必須拿下」這一直都是江東的共識,只是在219年的當下呂蒙認為先拿合肥意義不大,還很難守,同時呂蒙也規劃「襄陽、白帝也必須拿下」,這差不多就是東晉的版圖,雖然一統天下還是很難,但起碼割據偏安個幾十上百年不是問題,只是呂蒙在實施前連同被他點名的孫皎、蔣欽一起掛了。事實上,孫權乃至於孫亮、孫休都朝著這個戰略方向發展,但就是打不贏嘛。

另外來自曹魏的威脅不會因為孫權不在219年襲取荊州就減輕,關羽靠著水軍優勢大破于禁、龐德是嚇了曹操一大跳沒錯,但是水退了關羽失去水軍優勢,單憑徐晃足以抵擋關羽。夏侯惇、張遼雖然也被調離居巢去支援,但還沒到關羽就被徐晃打退了,那麼且不說孫權按兵不動,如果孫權此時打合肥,夏侯惇、張遼要及時趕回居巢很難嗎?而且能在水戰打贏吳軍的臧霸好像沒動。更近一步說,曹操敢動用夏侯惇、張遼的原因,很可能就是確定孫權不會趁勢北伐,那孫權連幾千人守的合肥都打不下來,面對夏侯惇等十萬大軍有可能贏嗎?

至於呂蒙說「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這不是給孫權臺階下的場面話,就是孫權講的是廣陵那邊。

02-02 00:51

狐貍
關羽北伐的部分,在拙作《淺論關羽北伐》中其實已有談及,簡而言之。個人認為就算關羽前鋒受挫,仍不影響其在漢水以南的優勢(如趙儼傳所述)。在下於該文論述,如果關羽在沒有受到孫權偷襲下,理應襄陽可下、且能夠進一步進逼宛、洛;就算真的因一時失利而拿不下襄陽,等到220年後整個局勢勢必亦能再有變化。話說回來,關羽對曹魏的攻勢其實本來一直以來就是長時間逐漸北移的,而非219年一蹴而成,因此如上述這樣的進程反而更為合理,只是因為水淹七軍戰果過於巨大、才導致我們判斷關羽當下應獲得的收益也過於龐大。

至於襲荊州是否劃算,竊以為本文申論已算清楚,因此也只簡單回覆您。東晉雖然確實全據過長江,卻也不是一直都維持過,也很少看過東晉因此有遭受過來自長江上游方面的威脅(陳朝未全據荊州的時候亦是如此);另一方面,東晉亦據有淮河以南的領地,且確實也靠著淮河防線抗擊過不少來自北方的主力攻擊(如苻丕、苻堅的主力)。因此如本文所說,不是說長江防線不重要,而是孫吳在已經據有部分長江節點下,保有淮河的防線縱深應更為重要,舉曹休的例子亦是要表達孫吳自保的困難。退一步說,就算全據長江與淮河縱深同等重要,前者終究包含著"破棄同盟"且"曹魏本身威脅"的極大風險,因此在下才認為孫吳必須對偷襲荊州慎之又慎。在劉備可能有意繼續北伐、關羽成功吸引大量注意力之下,對當時的孫權來說,未始不能也試著最大化此時能獲得的收益;長江防線的價值,是否真的價值大過了劉備陣營存在、以及淮河防線的價值,個人認為是值得商榷的。
02-02 10:06
DarkMessiah
所以我才一直強調居巢二十六軍,換算起來有個十萬上下,孫權有本事應付嗎?或者是說如果孫權真有打淮南的意思,曹操還會動夏侯惇、張遼嗎?

02-02 11:11

狐貍
誠然,這一切都是假設問題,孫權究竟能討到多少好很難說,但以孫劉聯盟整體來看,劉備意圖繼續北伐、關羽可能隔著漢水吸引注意力,對孫權來說仍然是很好的機會。更別提後見之明來看,曹操再一年就過世了。
且對孫權來說,既然曹魏威脅沒有因此消失,劉備這個盟友、以及孫吳對北的防禦理應更加重要才是。

02-02 11:17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喜歡★wilson00164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三國] 劉備/蜀漢政權... 後一篇:[三國] 司馬懿二三事...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