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金馬獎有一屆提起此片,甚至以此片作為設計概念,讓我想起這部許久沒有去借來看的經典臺片。也因為復古的關係,這幾年也有很多不管是翻拍片或是重新炒飯的風潮,讓一些國內外都可以再起看到當年的風采,如「發條橘子」、「銀翼殺手」之類,這倒是可以再起讓一些老片興起熱潮,也讓我們這些連片子都搞不到的「年輕」人可以看看當年那些厲害的前輩在搞什麼?
之前也借了楊德昌有關的片子來看,可以看出他的確有才氣,許多鏡頭有別於一般人的敘事風格。本片也有許多他想說的故事,像是大環境之下,國民黨來臺後的社會,和教育制度的部分,本片都有相當程度提及。
故事敘述張震飾演的小四(因排行老四,名稱也叫張震,飾演哥哥的老二也是張震的哥哥,一樣用本名),在外省幫派中的一些糾葛,包含跟女主角小明的一些曖昧關係,對於一個年輕的學生來說,混在一起時就是一場災難。
雖然主要故事是說外省人的幫派導致殺人,但導演在裡面的篇幅前半段說的的確是如此,後半段說的還包含白色恐怖跟輿論、族群等等的社會現象,且平均的鏡頭,造就主角與其他故事發展的部份並部會顯得比重很重,這是很不錯的作法。
因為導演一開始就沒有要以殺人事件作為重點,它只是一個結束,但時代會繼續走下去,作為一個觀賞者,可以很簡單的了解那個時代的憂鬱與哀愁,是一個壓抑的年代,也是一個不安的年代,所要說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裡面可以看見工作人員之中不乏現在的知名人物,像有詹宏志、賴聲川等人的加入,那免不了一定有一些表坊的演員們,像是郎祖筠、劉亮佐、鄧安寧等等也都有參與演出,雖然戲份不重,但也是挺有趣的。
導演一開始就先解釋當時的背景,就是想讓大家可以了解因為國民政府來臺的關係,讓外省人有一些不安定感,這些不安定感變成了各樣的形態造就了幫派,也讓後面的事情持續發酵,這些臺灣的歷史,是你我現在難以想像的事情,但這是我們的歷史。
臺灣作為一個多次被殖民的地區,到現在其實文化的發展還是很薄弱,對於這片土地的認同感,始終無法變成每個人都能認同的文化,我覺得是因為短視近利跟藍綠惡鬥導致而成,雖說此問題一時難解,但只要每個人都能再融合一點,還是有未來,但經濟上的不長進,我想我們很難跟美國一樣,融合而變成強權。
本片個人會給73分,喜歡長鏡頭與小津安二郎敘事方法的或許會更喜歡。
作為一個接近4小時的電影來說,我不會覺得無聊,但還是覺得有點太長了,大概是導演想表達深切的個人孤獨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