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極嚴重的瘟疫之一,於1347–1352年間在歐亞非大陸上流行,是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開端。
一般認為,該病起源於亞洲:一說起源東亞、一說起源於中亞[7]。
1346年該病已經開始在東方流行,1347年金帳汗國可汗札尼別的蒙古軍隊在攻打黑海城市卡法時引發了疾病的大規模傳播。
此病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布到整個歐洲,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2億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根據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佔人口總數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黑死病剛開始被當時的作家稱作「大瘟疫(great pestilence)」、「great mortality」等等,到了16、17世紀才慢慢出現了「黑死病」之名。
一般認為這個名稱是取自其中一個顯著的癥狀,稱作「acral necrosis」,患者的皮膚會因為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實際上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
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嚴重影響,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動搖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的地位,並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猶太人、穆斯林、外國人、乞丐以及痲瘋病患者。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談》之中所描繪的一般。
對於黑死病是鼠疫之說,在歷史紀錄對於黑死病的特徵紀錄中,有一些關於「淋巴腺腫」的描述,與19世紀起源於清朝雲南地區的淋巴腺鼠疫相似(第三次鼠疫大流行),這使得科學家與歷史學家相信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種稱為鼠疫桿菌的細菌所造成。
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身上,並藉由黑鼠(Rattus rattus)等動物來傳播。也有研究認為病源可能來自亞洲的小沙鼠。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時,9座城市中有7座透過人類身上衣物的跳蚤與頭蝨傳播。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觀點。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期間,黑死病之後,同樣的疾病多次侵襲歐洲等地,造成的死亡情形與嚴重程度各不相同,主要疫情包括1629-1631年的義大利鼠疫、1656-1658年的那不勒斯鼠疫、1665-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720-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1772-1773年的波斯鼠疫等等。
關於這些疾病的異同仍有爭議,但是其致命型態似乎於18世紀消失於歐洲,而與此同時,中國明朝末期1633年-1644年也發生了「明末大鼠疫」。
此後,19世紀中期雲南地區則爆發了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世界範圍內有超過1000萬人死亡。目前普遍認為黑死病的病原體可能已經滅絕。
流行性感冒(英語: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Flu),為一種由流感病毒造成的傳染性疾病。
流感的癥狀可輕可重,最常見者為高燒、流鼻水、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咳嗽和疲倦感。患者通常在接觸病毒2天後發病,癥狀大多在一週內會解除,但咳嗽可能持續超過兩週。
孩童可能會噁心和嘔吐,但這在成人並不常見;噁心和嘔吐更常發生在與流感病毒無關的感染性腸胃炎,有時會不精確地稱此為腸胃型感冒(Stomach flu)。流感可能的併發癥包括病毒性肺炎、繼發細菌性肺炎、鼻竇感染以及造成其他疾病惡化(如氣喘或心臟衰竭)。
可感染人類的流感病毒有A型、B型、C型三種,D型病毒尚未有人感染的報告。病毒通常由咳嗽、打噴嚏和說話產生的飛沫傳播,近距離的接觸時尤其容易發生。
此外,病毒也可藉由接觸到受染污的物體表面、再碰觸口或眼睛後傳播。受感染的患者無論在發病前後均可能具有傳染性,喉嚨、痰液或鼻黏膜等檢體的病毒測試則可作為確診的依據。
目前已有數種快篩方法,然而快篩仍有偽陰性(即使受感染,檢測結果仍顯示為未感染的陰性)的可能。而藉由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病毒RNA則是較準確的檢驗方法。
勤洗手可降低感染流感的風險,因為肥皂可使病毒失去活性。配戴外科口罩亦可預防感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每年接受流感疫苗注射。流感疫苗通常針對預計會流行的3至4種病毒株設計,能夠有效預防感染,且接種疫苗後很少發生嚴重的併發癥。
由於病毒RNA突變迅速,疫苗一般在當年最為有效。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常作為抗流感藥物,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奧司他韋。目前普遍認為原先健康的人使用克流感(奧司他韋的商品名)似乎弊大於利,而有其他健康問題的流感患者使用克流感也沒有好處。
流行性感冒在世界各地傳播。每年的流感季都會造成約300萬至500萬件重病案例,其中有約25萬至50萬名患者死亡。
流感在北半球及南半球爆發的季節主要為冬季,赤道附近的國家則會不定時爆發流行。致死的案例多半發生在小孩、老人、或長期病患者。嚴重而大規模的大流行爆發並不常見。
20世紀曾發生過四次較為嚴重且有記錄的全球流感大流行:1918年流感大流行(因西班牙疫情最嚴重,故又稱西班牙流感,在美國發現)、1958年流感大流行(因起源於中國貴州省,故又稱亞洲流感)、1968年流感大流行(因起源於香港,故又稱做香港流感)、1977年俄國流感(可能起源於蘇聯或中國的實驗室泄露事故),前三起大流行的死亡人數皆超過百萬人。
而21世紀,2009年6月在墨西哥爆發的A型H1N1流感大流行[15]經研究發現為A型流感病毒之突變種造成,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世界衛生組織將該次疫情的全球流感警告級別提高到第六級(最高等級),該次流行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流感病毒也會感染其他動物,豬、馬和鳥類等都在其列。
天花(英語:Smallpox)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類傳染病。患者一般在染病後的12天內,出現包括發燒、肌肉疼痛、頭痛等近似普通感冒的癥狀。幾天後,其口咽部分的黏膜會長出紅點,身體多處地方亦會長出皮疹(以臉部居多)。
天花病毒共有兩類:主天花病毒及次天花病毒。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由前者引發之天花又被劃分為四種形式:典型、惡性、出血型、緩和型。其中,多數未曾接種疫苗者均會出現典型天花的癥狀。次天花病毒引起之病變程度比上述四種的都要溫和,但卻非常罕見。
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播。患者的呼吸道與皮膚皰疹分泌物均載有病毒,故避免與其近距離接觸可減低患病的風險。多種痘病毒疾病的病癥均與天花的如出一轍。專家需利用絨毛尿囊膜進行病毒培植以確定天花病毒的存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及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測試可提供更多病毒的細節。
接種天花疫苗為預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目前並沒有認可的抗天花藥物。一旦出現確診病例,醫護人員會為病人注射疫苗提升免疫保護,有時亦會配以舒緩性療法加大療效。
天花病毒不會造成慢性或復發性感染,但會導致各類併發癥或後遺癥(如失明)。不同類型的天花所引發的病死率有所參差;最為常見的典型天花約奪取了三成病患者的性命。
古埃及或為天花的起源地。已死去逾三千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可能是史上首名天花病人,專家在其木乃伊身上找到了明顯的膿皰痕跡。早期的印度及中國文獻亦有記載這種疾病。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天花於世界多個地方展開大流行,並奪取了無數人類的性命(尤其是兒童)。
歷史上,有不少國家的君王及著名人物均染上過天花。19至20世紀期間,多番的防疫行動減低了此病對群眾的威脅。最終,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使之成為首個於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
伊波拉病毒屬(學名:Ebolavirus)是絲狀病毒科的其中一屬病毒,可導致伊波拉出血熱,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癥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感染者癥狀與同為絲狀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疫情經驗上個案具有約25%(2007年烏干達)至90%(2003年剛果)的致死率,平均約50%,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此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河命名(該國舊稱薩伊),此地接近首次於1976年爆發的部落,剛果仍是最近四次爆發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伊波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徑是透過患者體液傳染,如血液、汗、嘔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並無飛沫感染的證據。
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仍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目前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目前已有疫苗可以預防薩伊伊波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但無法預防其它伊波拉病毒株。
嚴重急性呼吸道癥候群疫情,是一次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癥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所引發的流行病疫情。
在2002年11月至2003年9月間散布於29個國家和地區的疫情。疫情的原發疫源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順德市。疫情造成全球超過8,000人感染,導致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774例病人死亡。
此次疫情初期,相關消息被地方政府掩蓋,而有關訊息就透過參與SARS治療的醫師,網際網路及SMS在中國社會傳播,最終被世界衛生組織在視察時知曉,後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壓力迫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承認了疫情的嚴重性,並允諾與世界衛生組織充分合作。
在疫情擴散期間發生了一系列事件:引起社會恐慌,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多名患者死亡,引起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及媒體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