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我們都是脆弱的人,需要彼此〉
當每個人只關注自己時,這便是孤寂世代的來臨。
就算身邊有人,也對我們失去意義,既不想了解,也不想連結,每個人所謂的世界,就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而已。
這樣的世界,只是成了一座座不相干的孤島,雖然是群體生物,也不再感到和群體的關聯以及相處的價值。
許多人的共同疑問是:「一個很輕鬆、很自在,為什麼要多找一個人來麻煩?」
確實,人生並不能簡化為:一個人就是悲慘孤獨,兩個人才能保證幸福有依靠。事實上,若是沒有和人相處與相愛的能力,即使想方設法地尋覓另一個人進入關係或是婚姻,那也可能是一場災難,或是製造了兩個人的孤獨與寂寞。
而一個人若是能對自己的生命以及生活負起責任,並以自律和積極的態度來充實自我,對自己的身心照顧能維持完善品質,這樣的一個人並不會是可憐或不幸,反而有高品質的自我實現,專心在個體的自我完成,同時能貢獻社會。
但是,有沒有人一生可以自始至終都維持這麼高功能的能力?有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一生都不會遭遇疾病、退化或是意外失落?我們真的可以單單依靠自己,就能維持和擁有生命需要的生活品質嗎?
人是不可能只單靠自己一個人活著。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仰賴社會的運作和分工,透過每個人的職位或身分,我們都在擔任不同的社會角色和功能。
所以,沒有人會不需要社會。社會的存在意義,比我們所認知的還具有更大的功能與意義。
共同生活提供生存的保障,人仍然需要社群來相互貢獻、相互支持,以幫忙彌補彼此的不足和短處。而最大的需求,莫過於身為人都有脆弱之處,我們會受傷、生病,也會遇到危險和各種患難。
沒有人可以一直以強者姿態,杜絕經驗個人的脆弱與渺小,即使許多人常以「要堅強」作為自己的武裝和保護色,但真實的人性及生命本質,都不可能真正阻隔掉經驗生命的不足以及自卑。
若不是因為脆弱真實存在著,人們過於害怕受傷受挫,又何須不斷地追求優越與堅強呢?這些強調和執著,不就是因為太害怕經驗到內心的脆弱與懼怕嗎?
面對脆弱,最好的方式是承認脆弱;承認這是人類的本質之一。生命真的不是用鐵打造的,也不是不鏽鋼,人的身體是血肉之軀,骨頭關節也會碎裂。
至於大腦,主管我們的情緒與理智,還有行動反應的重要系統,更可能因為一個外力重擊或重摔,就此失去功能,導致喪生。
正因為我們內心清楚明白,人的存在是脆弱的,生命也存在一些無法控制的意外,所以人們才會對「安全感」有近乎神經質的執著和防範。
任何可能引發不安全感的人事物,任何有違於我們本來習慣的改變,都會讓我們神經緊繃,好似遇見大地震般的驚慌失措。
這就是人的脆弱本質,即使不斷自我要求,甚至苛責,我們也不可能完全成為一個堅強到絕不恐懼、害怕、無助與不安的人。
人不願意經驗自己的脆弱,也不想體察生命的脆弱本質,經常源自於早年的自卑與羞恥感,烙印在自己身上,於是以瑕疵和有汙穢的眼光看待自己,再以不停地苛責及批判對待自己,來補償自己不夠好的羞愧及罪惡感。
這樣的人,心理會走向極端,以偏激的態度和方式對待自己,當然也會以此價值觀和生存信念評價別人和對待關係。
這其實也是一種想要把自己去人性的作法,想抹去人性的脆弱面,拒絕我們需要他人的幫助或關懷,以為只要我們走到強大、堅不可摧的狀態,就沒有甚麼遭遇和經歷,會讓我們難過和受傷了。
這是童年不幸遭遇和情感受創經驗下,所形塑的既失真又扭曲的想像,以這種想像來迴避真實的人性體認。
活在想像中的人,都必孤寂。無法如實地安穩自己、承接自己,下意識地遠離和迴避自己。也不在活於當下,而把自己懸於虛幻的半空中,以武裝和流於表面化的呈現,來讓別人看不清他內在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