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上次我幫老爹的辦公室換了曲面螢幕之後被客戶稱讚,所以我的各種電子配備開始有逐漸被帶去公司的危機(誤),最近一次被帶去的東西是雷蛇的鍵盤,不知道他需不需要那些按下去會有水波光的功能……
但也因為這樣我把放在學校的紅軸鍵盤給拿了回來,橫豎才算是想起了自己是個打字的傢伙,也是該找時間發現一些自己應該書寫的東西,以免浪費了鍛鍊出來的打字速度。
早在幾年前我就想寫我青春年少(?)時的兩位偶像周杰倫和九把刀的文章,九把刀的文章寫是寫了,但周杰倫的東西卻一直沒有辦法好好整理思緒,其中除了看了太多網路上別人寫過的東西,覺得自己好像沒辦法在吹出什麼花來之外,另外一個理由就是我覺得他總有一天會有專門的史學家來寫相關的傳記之類的,大概就是這樣的存在。
而當我前幾天在半夜用油管聽了兩個多小時周杰倫之後,我還是決定用憂國憂民的當代文化視角來說一點周杰倫的東西,也許可以讓一些沒聽過周杰倫的人知道他們可能錯過了哪些東西,此外,也炫耀一下我的年少時期是跟周杰倫一起長大的。
主要還是講文化的東西(?)所以就沒特別找周董的圖了
剛開始接觸到流行音樂的時候,還記得買的第一張專輯是 S.H.E 的 THE PLAY,放在家裡車上唯一一個CD讀取口中,終於也是取代掉了萬年的羅大佑。那些年買CD還並不是特別普及,一張三四百塊的價格並不是特別親民(但現在想想CD這些年好像真沒漲價太多),倒是臺灣做盜版燒錄光碟的相關產業相當發達,從音樂光碟到PS2的碟片通通都有辦法買到燒錄的。
啊既然都說到這裡,乾脆還懷念一下過去好了。當年網路速度沒有像現在這麼快,下載一張圖片都要好幾秒,更別說要做到串流音樂這樣的傳輸速度。那是一個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也是一個可以一周開一次臉書的時代,也是一天可以看好幾本書的時代(關於那時候的網路時代故事也許之候可以再說,講古這種事情很容易上癮)。
總之,我在那樣的時代裡推坑著家人喜歡上了周杰倫,總算是買齊了當年他出的所有專輯。他的主題跳脫了那個時代(甚至是現在)主要的談情說愛,可以說無所不談。而這樣的廣度恰如其分的被包含在了他十多年的創作之路,成為了一個時代,甚至是某種典範。
但問題來了,我逐漸意識到有些小朋友並沒有接觸過周杰倫,或者對他沒什麼興趣。當然,這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就像我也沒怎麼聽鄧麗君的歌一樣。我有點小擔心的是,雖然我們會記得三國演義,兩百年後記得莎士比亞,再兩百年後記得紅樓夢,又兩百年後有了周樹人,但在音樂世界裡面,我們會不會記得周杰倫呢?
雖然就一個「如果他夠厲害的話就會被記住」的假設來看的話,這點擔心根本庸人自擾。但這也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也就是這個時代的共同文化文本會是什麼樣的東西?
在我小的時候臺灣盛行網路文學,那時候大家多少都會看過一些當時熱門的愛情小說、穿越故事,對於動漫的理解也多是涼宮春日、俺妹之類的(大概啦)。和那個時代的我一起長大的人多少都會聽過這些東西,人與人之間的話題也許還沒有那麼分散,或區隔。
但在現在百花齊放的狀況下,要找到有共同文本背景的人好像就不是那麼容易。當然,換個角度來說我們的共同文本便成了網路上的各種迷因。就像是年度臺灣迷因影片中的元素,我周邊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地說出「阿北,出事啦」或者是「反正我很閒」的各種臺詞。
這個時代的共同文本隨著傳播媒體的演進而脫離了書本或者某些比較沉重的要素,也許我們應該再次強調奶頭樂現象的危險性,但我好懶,連自己要好好的打完一篇文章都覺得懶,又有什麼理由譴責奶頭樂現象呢?
不,希望未來的世界不要都是這樣。我會繼續創造有價值的內容,就像周杰倫一樣(?)。但如果說藝術是人類生活的淬鍊,那些經歷過艱苦的人才有辦法昇華出厲害的作品,但又因為現在生活實在艱苦,他們會不會就選擇了創造簡單而能賺錢的內容呢?
舉例來說,如果小明身懷絕技,但迫於生計每天只有一小時創作。那他是不是會因為生活壓力就把那一小時拿來做最吸引眼球的東西,而不是他想創作的藝術呢?也因為這樣的現象,市場上消費者的胃口就越來越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那些超越生活的創作就越來越稀少,最後整個文化圈就著樣消散下去(等等,怎麼有點像是巴哈的小說圈)。
總之嘛,希望未來的時代裡還可以看到好作品。華語樂壇不能總是靠一個人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