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號巡洋艦是英國皇家海軍林仙級輕巡洋艦的四號艦,也曾是中華民國海軍最大的巡洋艦,亦是迄今為止曾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服役的唯一一艘輕巡洋艦。在1999年引進原蘇聯(lián)現(xiàn)代級驅逐艦服役前,該艦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獲得最大的水面作戰(zhàn)艦隻,雖然服役時間並不長。
在英國海軍服役
英國皇家海軍在1930年代建造的“曙光女神號”輕巡洋艦(HMS Aurora 的意譯,音譯為“奧羅拉”,即羅馬神話中掌管光明的神祇),是一艘林仙級輕巡洋艦條約型輕巡洋艦 (同型艦4艘)。該艦於1935年7月27日開工,1937年11月12日竣工。標準排水量5270噸,最高航速32節(jié),武備主要裝有3座雙聯(lián)裝6英寸 (152毫米) 口徑主砲6門,4座雙聯(lián)裝4英寸 (102毫米) 口徑高射砲8門。當時總造價1,252,915英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績卓著,曾擊沉德國“伯力克號”巡洋艦,德國和義大利的驅逐艦十艘(另重創(chuàng)九艘)、掃雷艦三艘,登陸艦七艘、運輸艦與商船二十一艘,義大利海軍稱她為“銀色怪物”(Silve Phantom),二次大戰(zhàn)中曾是英國海軍大臣巡洋艦的旗艦,1943年曾擔任英國國王訪問Malta的座艦,英國譽她為“皇家海軍功勳巡洋艦”。1941年12月19日該艦曾在地中海的黎波里港外海觸雷受傷,後修復。
贈與中華民國
二戰(zhàn)結束後,1945年8月英國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達成協(xié)議,為抵償在香港損失的代為保管之中國海關緝私船艦(英國政府曾徵用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躲在香港的中國海關6艘船隻,在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後全部損失,民國政府遂向英國政府提出賠償要求),1945年8月決定將該艦作為贈與中華民國政府的船艦。1946年11月9日國民政府派出的接艦官兵(領隊鄧兆祥)從上海出發(fā),1946年12月13日抵達英國,展開訓練。1948年5月19日在樸次茅斯港舉行軍艦交接儀式,赴英國接艦領隊鄧兆祥擔任艦長。本艦在接收前曾由蔣中正親自從“金陵”、“大同”、“重慶”三名中圈選出艦名“重慶”以示慎重。
1948年5月26日“重慶”號與英國租借給中華民國的“靈甫”號驅逐艦 (原名為HMS Mendip) 從樸次茅斯港啟程,英國海軍部派遣一個由白寧頓上校為首的七人聯(lián)絡組隨艦護航回國,該艦艦長鄧兆祥認為該艦應由中國海軍指揮,拒絕白寧頓護航的提議。1948年7月28日抵達香港,白寧頓離艦飛到南京向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告狀,桂永清決定撤換艦長,派海軍總部作戰(zhàn)處長盧東閣接任,一到南京,桂永清就為此事指責鄧兆祥。停泊香港期間“重慶”號官兵放假上岸發(fā)生了20餘名水兵逃亡未歸的事件。1948年8月“重慶”號回國,當時是中華民國海軍最大的戰(zhàn)艦。在第二次國共內戰(zhàn)中曾到葫蘆島附近海面支援為援救錦州的作戰(zhàn),用艦砲轟擊在塔山的解放軍阻擊陣地。
投誠解放軍
1949年2月25日時,“重慶”艦上的部分官兵形成的秘密組織發(fā)動起義,該艦艦長鄧兆祥率領574名官兵在上海吳淞口起義,投誠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向北駛向解放軍控制的山東煙臺。2月26日晨到達煙臺。中華民國國軍派出飛機轟炸重慶艦,由於艦長等高級軍官被帶離,艦上官兵一度發(fā)生秩序混亂。鄧艦長回艦後,在該年3月4日駛往遼寧省葫蘆島,並遭受被國軍調動由青島起飛、楊涌濤隊長帶領的轟炸機多日連續(xù)轟炸,有多處被命中,艉部受損,於該年3月20日1時,自沉於葫蘆島港內。
打撈與拆解
1950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重慶號艦艇打撈委員會,決定對重慶號進行打撈。
1951年4月,打撈正式開始,5月16日,重慶號打撈出水。1951年6月19月重慶號被拖至大連中蘇造船廠進行維修。當時領導人賀龍、周恩來(1951年7月1日)、朱德(1953年9月)、彭德懷、葉劍英、劉少奇(由鄧小平陪同,1955年秋)先後登艦參觀。經(jīng)蘇聯(lián)專家認為重慶艦上原有武備無修復價值,整修將耗費巨大,1954年海軍決定停止修復,隨後被拆卸,部分儀器抵償打撈費用運往蘇聯(lián),部分交由清華大學和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作為研究教學使用。
1957年5月解放軍海軍批準該艦報廢,“重慶”艦的2部主機處理給浙江省電業(yè)廳駐滬辦事處;4臺鍋爐分別處理給天津供銷合作社、湖北省商業(yè)廳和河南省工業(yè)廳,火砲移交軍事院校作教具。
1959年10月27日,海軍將艦體移交給交通部上海海運局的航務工程總局打撈工程局,“擬將現(xiàn)泊在大連港的‘黃河’號艦艦體撥交上海打撈局以增強打撈力量”,拖往上海,先後停泊於上海船廠、江南造船廠碼頭邊,後較長時間繫於黃浦江白蓮涇段江中。上海打撈局於1960年擬定對“黃河”艦的改裝方案,將1959年6月從江陰水下封鎖線中打撈起來的“海蓉”軍艦上的主機設備修復後裝入“黃河”艦,並增加必要的救護、打撈設備和工具,使“黃河”艦改裝成中國第一艘海洋救護打撈工作船,並擬請江南造船廠承擔改裝。估計改裝費用為人民幣300萬元左右,當年實際在該輪完成基本建設投資27.6萬元。以後因中央“縮短基本建設戰(zhàn)線”,改裝工程下馬。1965年6月,“黃河”艦艦體又調撥給新成立的天津641工程指揮部(即今渤海石油公司)作為海上住宿生活船。改名為“北京”號。
據(jù)聞直到1980-1990年代才報廢拆解。“重慶號”巡洋艦的艦名銅牌和船鐘保存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2013年在大連老虎灘附近山林里發(fā)現(xiàn)重慶艦的4英寸砲。
艦名傳承
1983年服役、2014年退役的051型飛彈驅逐艦133驅逐艦被命名為“重慶”,這是人民解放軍第一個兩次重複命名的一線主力戰(zhàn)鬥艦隻。別看變小學生了,第二代重慶也有近3600噸的排水量呢,而且雖然是小學生但是133重慶艦志氣可不小:1985年的時候人家可是在對馬海峽可是追著排水量23750噸的前蘇聯(lián)“伏龍芝”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到處跑來著。
2017年4月23日中國海軍節(jié)。當天,中國退役艦船“重慶”號驅逐艦(舷號133)、353號潛艇以及兩艘62型護衛(wèi)艇正式進駐天津泰達航母主題公園,與前蘇聯(lián)“基輔”號航空母艦一起供遊客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