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薩吉斯.托洛斯楊(Sarkis Torosyan,1891~1954)的故事,他的一生可謂悲劇,以一名軍人來說,他所遭受的命運更是摧毀了他的前途與生活,卻又和悲劇小說般精采。托洛斯楊的身分是一名亞美尼亞裔的鄂圖曼帝國軍官,職務和他的血脈可以說是格格不入的,但可能正是這樣的身分,才讓他的一生顯得如此大風大浪。
托洛斯楊雖然是亞美尼亞裔,但他出生長大的地方卻位於安納托利亞中部的埃弗雷克(Everek,今日的土耳其開塞利省代韋利)的一處亞美尼亞人村莊,並就讀當地的亞美尼亞人學校。幼年時的托洛斯楊一直有個從軍夢,然而根據當時的鄂圖曼帝國法律,非穆斯林是禁止從軍的。直到1908年,托洛斯楊在艾蒂尼唸書,他在那裏認識了穆哈雷姆,他的父親在首都君士坦丁堡,是一名旅長。加上當時鄂圖曼帝國步入了第二次憲政時期,對於非穆斯林入伍的限制有所鬆綁。於是托洛斯楊在朋友的幫助下,正式進入了軍校,成為了一名砲兵軍官。在這段時間裡,托洛斯楊認識了穆哈雷姆的妹妹Jemileh,陷入愛河。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人在德國考察的托洛斯楊返回了鄂圖曼帝國加入戰鬥。成為海麗絲岬的炮兵指揮官,並於隔年參加了著名的加里波利戰役。海麗絲岬在戰役期間是交火相當激烈的地區之一,分別在三月和四月期間摧毀了三艘軍艦和一艘潛艇。受到戰爭部長恩維爾帕夏的召見,除了感謝他的戰功、將其升為上尉之外,並授予其戰功勳章。
恩維爾.帕夏批準授予托洛斯楊戰功勳章的文件,然而該份文件的真實性有些許的疑點。
過沒多久,穆哈雷姆重傷不久於人世,在托洛斯楊的回憶錄當中,提到了穆哈雷姆去世前說出了妹妹Jemileh的身世:其實她是撿回來的孩子。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位時,鄂圖曼帝國發生了屠殺亞美尼亞人的悲劇。穆哈雷姆父親的部隊在當時駐紮在穆什(Mush),行經一處已化為斷垣殘壁的亞美尼亞村莊時,內心充滿著對這些忠誠米勒特的虧欠。收留了在村落內一個孤兒,周邊沒有任何人。這個孤兒便是Jemileh。最後穆哈雷姆希望他的好朋友能娶他的妹妹為妻,基於愛與好友的請求,兩人便訂了婚。
1915年不僅發生了加里波利戰役,三帕夏所發起的亞美尼亞大屠殺也在這年發生。在針對雅美尼亞人的迫害中,恩維爾.帕夏答應托洛斯楊,他會保住其家人的安全。然而悲劇還是發生了,開塞利省的首長薩利赫.澤基.貝伊(Salih Zeki Bey,?~1919)是一名極端的泛突厥主義者,沒有遵行恩維爾.帕夏對亞美尼亞裔的軍人家屬的除外命令,而是將托洛斯楊的家屬驅逐,托洛斯楊的雙親都在這趟流亡之旅中慘遭殺害。
在這段時間,托洛斯楊輾轉從馬其頓到羅馬尼亞繼續他的軍旅生涯,直到他到了敘利亞,最後在敘利亞的難民營中找到了姊姊貝扎爾。但沒多久後卻因病去世。爾後未婚妻Jemileh也去世了,死在托洛斯楊的懷裡。
在回憶錄中,托洛斯楊無助地看著未婚妻死去,結束了她一生的悲劇與苦難。但留下的,卻是一位失去所有家人的軍人,他發誓,要對鄂圖曼政府報復。
投身阿拉伯民族運動的托洛斯楊
在1918年9月的納布盧斯戰役中,托洛斯楊找到了機會,叛逃到了英軍方,投身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中,昔日的戰爭英雄,如今成為了叛徒。化為復仇者的托洛斯楊很快在叛軍中建立功勳,很快變統領了一支阿拉伯騎兵隊,英軍也授予了他獎章。
一戰結束後,法國基於支持亞美尼亞民族解放運動之政治需要,在奇里乞亞建立了亞美尼亞軍團(French Armenian Legion),托洛斯楊便加入亞美尼亞軍團以對抗凱末爾.帕夏的大國民議會政府。然而法國人和凱末爾達成了和解,退出了戰爭。這讓托洛斯楊深感到背叛,甚至認為法國人提供了軍火給凱末爾。
深感灰心的托洛斯楊移居了美國,出版了回憶錄《從達達尼爾到巴勒斯坦》(From Dardanelles to Palestine: a true story of five battle fronts of Turkey),該本回憶錄成為了歷史學家研究亞美尼亞大屠殺的史料之一。1954年,托洛斯楊在紐約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