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所介紹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花崗山,都是日治時期的建物與空間所留下的遺跡,前者是花蓮專賣局的所設的酒廠,後者曾是市內的公園,雖然在戰後都有不少改變,但都有一部分建物留存。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前身是日治時期至戰後的花蓮酒廠,其歷史可以追朔到1913年,該年宜蘭拓振株式會社在今中正路與中華路交叉口附近成立花蓮港工廠,從事製作紅酒、米酒業務。1922年臺灣總督府頒布臺灣酒類專賣令,宣布臺灣酒類列入政府專賣事業,花蓮港政府當局便隨即徵收該製酒工廠,從事製酒、販賣與取締私酒的業務。
(1944年花蓮酒廠配置圖,取自陳維儂逢甲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臺灣日治時期製酒工廠產業文化組成與再利用-以臺中、嘉義、宜蘭、花蓮、臺北為例〉)
1924年該酒工廠正式定名總督府專賣局花蓮港支局,並為了工廠的發展,除了修訂都市計畫外,並大幅擴充該工廠的規模,並陸續興建辦公室、倉庫及宿舍等。除了酒類外,該局並在花蓮從事菸草、樟腦、鴉片、食鹽等耕作與販賣,業務相當廣泛。由陳維儂的碩士論文〈臺灣日治時期製酒工廠產業文化組成與再利用-以臺中、嘉義、宜蘭、花蓮、臺北為例〉參考專賣局的檔案可以看出,1944年的廠區有辦公室、蒸餾場、包裝場、倉庫等設施,除中間某些建築可能因為戰爭被燒毀外,與今天產業園區的配置相當類似。
戰後該工廠由國民政府接收後,1957年改制為臺灣省專賣局花蓮酒廠,雖然該工廠在1944年的戰爭與1951年的地震受損嚴重,但又隨即修護。由於經濟發展使得酒類消費增加,該工廠有感於市區發展腹地有限,因此1988年將工廠遷至美崙工業區,這廠區便隨即停業。
停業後的工廠廠區有一段時間閒置荒廢,在2002年被花蓮縣登錄為歷史建築後,被文化部規劃為產業創意文化園區,於2012年開幕,但委外業者經營困難,因此最近結束委外後由文化部所屬臺東生活美學館經營,目前經營仍在轉型中。
園區就在中華路與中正路交叉口附近,由於戶外全是開放空間,所以選擇最近的出入口進去即可。由平面圖可以看出原本酒廠的建築物大多被改建成展覽館,中間的空地則被作為早地與廣場,正中央則有遊客中心,另外一角則有木造建築群,就是以前的宿舍。
園區的建築物大多在日治時期所建,但在戰爭前後由於受損嚴重而曾改建過,因此與當時日治時期有部分差距(這也是未被列為古蹟而是歷史建築的原因),例如最前方的演藝廳本來是該廠區的辦公室,雖然招牌上寫的是建於1927年,但與日治時期的照片比起來相差很多,主要就是因為受到戰爭毀損重建的緣故。
園區內的建築還有音樂展演廳(原為包裝工廠,建於1929年)、展覽館(原為紹興酒倉庫,建於1969年)、酒文化體驗館(原為發酵工廠,建於1929年)等,但這些都是有活動才會開放,因此平常大多是封閉的。當天前往時只有一個展覽區內部有開放,主題是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展。由該園區網站可以看到該園區除了舉辦定期展覽外,不定時會舉辦講習會、音樂會、電影欣賞等,建議到此參觀的遊客事前前往官方網站查看活動訊息。
園區內雖然戶外部分規劃與整修得相當完善,是散步的好地方,但由於園區正在轉型的因素,因此所有室內場館都在低度使用的狀態,有待加強辦理各項活動來增加內部空間使用。另外這個酒廠橫跨日治時期到戰後,畢竟也經營60幾年的歲月,應該留下不少歷史資料,但在園區內的牆上除了以前照片以外就幾乎沒有其他介紹,這也是相當必要加強的部分,當然這也要期待原經營單位的臺灣菸酒公司的合作。
花岡山
花岡山在花蓮市區靠近美崙溪出海口,雖然有「山」為名,但其實只是隆起的一個小山丘。日治時期日本將公園列為都市近代化的重要生活休憩空間,在此之下花蓮港成為花蓮港廳的行政中心後,加強都該地的都市建設時,花岡山被選定為都市公園而於1922年完成開放。
日治時期的花崗山公園是城市內最大的開放空間,有棒球場、網球場等體育設施,並常作為人民集會場所,也常作為警察與軍隊的精神訓練、集合解散的地點,公園內本來還有個「表忠碑」,紀念與原住民戰鬥殉職的人員,但戰後被拆除移到今天的美崙國中內。
今天已經沒有「花崗山公園」的名稱,公園範圍早在日治時期便開始做其他多元使用,例如1927年在此成立「花蓮港高等女學校」,也就是今天的花蓮女中,戰後又有榮民服務處、老人會館等,不過目前這裡仍有體育場,象徵日治時期該地的體育休憩功能至今仍未改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花岡山在日治時期便已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當時曾有初步的挖掘計畫,後來在近年體育館、花崗國中新大樓、體育場與周邊民宅等地點陸續發掘相關文物,其中1500-3000年前所發現的遺物,包含石器、陶器、墓葬等,已被稱為「花岡山文化」,是臺灣史前文化之一。
榮民服務處對面有「花蓮港山林事業所」,是日治時期遺留至今的古蹟,原本是總督府轄下的「殖產局營林所東部出張所」,1929年遷移至今天的地點,1942年改制為花蓮港山林事業所,戰後改制為山林管理所,至1970年裁撤後便閒置至今,雖然指定為古蹟後略有修護,但至今仍然被留在花崗山裡不起眼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