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時間思考,讓自己不要被現代社會的節奏影響迷失自我。
人要生活在這個世上莫過於仰賴精神支柱,沒有精神支柱的人就如同行屍走肉。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可以是宗教、規則、信仰、偶像、思想或其他的人事物等,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我將【宗教】及【信仰】分開,宗教可以說是依附在信仰之下的一大分枝,但常常會有人將兩者混為一談,信仰可以沒有宗教,但是宗教不能沒有信仰。在這裡舉個例子:「小明雖然不篤信任何宗教,但他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由上句可知小明並無所屬的宗教,但他有一個相信的事情,而這事情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我們也能稱為小明信仰【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所以我們能這樣理解:設宗教為R以及設信仰為F。
【F 蘊涵 R ,但 R 不蘊含 F】
意思也就是F與R並不是【F?R】而是【F→R】
我曾在哲學概論這堂課必須跟他人探討一個有意思的題目,題目的內容是:「人究竟是利己主義者還是利他主義者。」
最後我給定的結論是【人是利己主義者】
以下是論證內容:
人之所以利他,打從那個採集打獵的舊石器時代甚至更久之前就開始了。在他們的時代比他們更加強壯、爪牙比他們更利的生物、跑的比他們快的物種比比皆是。原始人發現如果互助合作會比單打獨鬥來的更能夠讓自己生還,所以他們會將戰利品分食給其他人,這麼做就不怕下次沒有收穫時挨餓。這樣利他的行為能夠回饋更多好處給自己,像是能夠使自己的生還率更高,也就是人之所以利他是為了能夠達到利己。
二元化的題目得出來的答案還是別太較真,這是一種思考誤區。人雖然容易陷入二元化的思考,但在我們的行為與思想上還是有許多非二元。如同我聽過的「許多事情沒有是非對錯,只是當你用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來衡量你將發現結果也會不一樣。」
比起選A選B我們更傾向對我們有利的C,所以可以說人就是種【自助餐生物】,就像人家問你支持藍還是綠,你對人家說「我支持比較好的那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