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原本是想寫《大小說家如何唬了你》的讀書心得,可是我發現在巴哈已經有別人寫過這本書的心得了,還寫的非常好,害我自信心受創,只好臨時改寫《小說課》的心得。
跟大小說家如何唬了你比較起來,本書比較像是入門級別的,而且每一章都會引用其他小說的內容,我會從中挑選幾個印象較深的章節來寫心得。
自訂規則 老子就是想變成蟲
本章節錄:
在這章節,許榮哲(小說課的作者)用卡夫卡的作品《蛻變》來舉例,該作劇情是講述主角有天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從此他的人生大亂,原本依賴他的父母,敬重他的妹妹,都慢慢變了樣,甚至希望他從世界上消失。有不少人從「人的存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來探討這部小說,人就從家庭生活的重心,變成棄之唯恐不及的累贅。
但許榮哲想問的卻是為什麼讀者不在意「人毫無理由的變成甲蟲」這件事,好像人不變成甲蟲比較奇怪點。讓我們回頭看看主角是在哪一個章節?哪一個段落變成甲蟲的?答案是整個小說的第一句話,它是這樣描述的:「早上,戈勒各爾.薩摩札從朦朦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大毒蟲。」
就跟競賽一樣,只要在一開始就訂好規則,大家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規則制約,毫無反抗能力的一路遵守,一點都沒察覺到這個規則是多麼荒謬、不合理。
但當小說來到結尾時,如果意義的強度沒有壓過一開始的自訂規則時,那麼就只是耍無賴罷了。正因為結尾的「人的存在性」比一開始「人變成甲蟲」的意義強大許多,所以讀者被成功的轉移了焦點。
本章心得:
奇幻小說或架空世界小說就是自定規則的翹楚,而它的規則就是用世界觀的方式呈現,並用居住於其世界中的人們講好一個故事,只要故事精采到能讓讀者們忽視世界觀的漏洞或邏輯,就是小說家的成功了。相反的要是劇情不夠出色,讀者們就會開始挑毛病,能挑多少是多少,世界觀設定的再完整也一樣。
說起故事開頭的第一句話,大家最印象深刻的是哪一句話呢?是這句嗎:「擁有財富、名聲、勢力,擁有全世界的『海賊王』哥爾羅傑。在臨刑前的一句話,讓人們趨之若鶩,奔向大海。」
「想要我的財寶嗎?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去找吧,我把我所有的財寶都留在那裏。」
「世界就這樣迎來了大海賊時代。」
這是海賊王的開頭,是不是很讓人熱血沸騰。
讀者們通常會用故事的第一句話,來看待每一件事,評估他跟接下來發生的事有何關係。要是海賊王沒有這個開頭,我們就無從得知,為什麼這故事裡到處都有海賊橫行,以及海賊王與大祕寶這個最終目標的存在了,這兩者可以說是整個海賊王世界的基礎。當然也可以在故事中透過腳色的言談來交代,但效果會差很多。
想像力 輕功與鬼來電
本章節錄:
在這章節裡,許榮哲使用自己小說來舉例,說他在寫故事的時候,喜歡把故事的繩套往天空一拋,抓到輕功就寫輕功,抓到鬼來電就寫鬼來電,隨後只要展開自圓其說的旅程就好了,真正難的在於小說如何直到終點,依舊翱翔在天際,才是真功夫。
本章心得:
確實,小說尤其是幻想小說的想像力很重要,短篇故事的話確實可以用這種自圓其說的方式寫,但是如果是長篇幻想小說的話,必須訂好合理的世界觀,不論再怎麼胡扯,都不能逾越世界觀的限制,否則就會顯得不倫不類。
障眼法 華麗的想像舞臺
本章節錄:
這次許榮哲用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來舉例,大意是說東漢末年,曹操、公孫讚等人結盟對抗亂政的董卓。某次戰役,董卓的大將華雄殺的眾人毫無招架之力。這一天,華雄又來叫陣,眾人被困帳內,一籌莫展。
當時的關羽不過是站在公孫瓚背後的小小馬弓手,他看眾人愁眉苦臉的樣子,決定主動請戰,眾人都不相信眼前的紅臉漢子有這麼大的能耐,但迫於情勢,只好讓他一試。
當關羽提刀要出帳時,曹操倒了一杯熱酒給他,請他喝完在上戰場,但關羽卻說酒先寄放在這裡,我很快就回來。說罷,就立刻出發應戰。
這時,小說的的鏡頭並沒有跟這關羽去廝殺,而是繼續留在帳內聽大家的對話,只是言談中,眾人還是眉頭深鎖,不時長吁短嘆,對紅臉漢子不抱太大的期望。這時對比的是帳外殺聲震天,戰況激烈。
當眾人想派人去打探消息時,關羽正好提著華雄的頭走進帳來,眾人又驚又喜,曹操連忙起身敬上剛才那杯酒,關羽喝下時,酒還是溫的。
「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成功利用小說的障眼法,隔著一道簾幕,以及一杯怎麼看都不起眼的溫酒,就成功的替換掉外頭的血流成河,以及小說家的長篇大論,不費吹灰之力就把關羽塑造成一個萬夫莫敵的英勇戰將。
讀者雖然沒有親眼見到關羽打敗華雄(搞不好簾幕一拉開,讀者看到的是關羽被打的狼狽不堪,最後僥倖勝出的一面),但請相信讀者的想像力,小說家在怎麼描述,都比不上讀者自己的想像。想像永遠比現實華麗。
本章心得:
能符合「想像永遠比現實華麗」的動畫作品的大概就是《迷家》了吧?《迷家》在剛開播的時候,觀眾都以為這是一部圍繞著殺戮與恐怖,一場探討人性的懸疑故事,有許多人針對故事中的伏筆、線索進行推理,想推敲出整個故事的真相,順便猜測接下來,要死那些人?但實際播出的內容卻讓人大失所望,整個故事涉嫌欺詐,更重要的是連一個人都沒有歸西,還不如觀眾的推理與想像精采呢。
穿梭時空 掙脫時間的三種方法:
本章節錄:
許榮哲這次用了三部電影來解釋別人如何處理穿越時空的難題。
1、《回到未來》式:一步一腳印,實事求是的科學家精神。這類電影通常會出現一個科學家,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最後終於有一天,他發明了史上最厲害的機器「時光機」,只要設定好年代日期,就可以穿梭到不同的時空。然後故事展開……。
2、《黑洞頻率》式:從頭到尾不知是真是假的催眠暗示。這一天,太陽黑子異常,無線電頻率大亂,然後……相隔三十年,處在不同時間的父子藉著無線電,莫名的聯繫上了。然後,故事展開……。為什麼不同的時間次元會突然交織在一起?是太陽黑子造成的嗎?不、不、不,它們不過是鑲在故事背後的暗示罷了,是觀眾自己將他連起來的。
3、《扭轉未來》式:讓人又愛又恨的聰明無賴。過著行屍走肉的日子的中年男子,突然有一天遇見了童年的自己。中年男子在童年的自己身上,看到消失已久的夢想與純真,也看到了自己為何會走向如此不堪的現在,於是一大一小兩個我通力合作,終於扭轉了中年男子未來的命運。一直到故事說完了,觀眾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兩個「我」會莫名其妙地出現在同個時空。這時第三個「我」出現了。
中年男子問三十年後的自己:「這全是你安排的?」
「你一定有很多疑問。」老人詭異的笑了笑,然後說:「你有三十年時間去找答案。」然後電影結束。
多麼漂亮的迴旋踢啊!一個轉身,就輕盈地避開了穿梭時空的難題!老人看似是把難題拋給中年男子,實際上是狡猾的丟回給發出質問的觀眾啊。
表面上,《黑洞頻率》和《扭轉未來》看似不負責任,但許榮哲卻一點也不怎麼認為,因為大眾電影應盡的責任是把故事說好,而不是把時間當作難纏的敵人,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對抗時間。
本章心得:
許榮哲在書中有說過,小說家很喜歡穿梭時空的題材(當然讀者們也喜歡),原因在於它可以把人的想像力,從充滿限制的現實,輕鬆拋到無邊無際的另一邊。輪迴系作品就是穿梭時空題材中比較受歡迎的一種類型。
「大眾電影應盡的責任是把故事說好,而不是把時間當作難纏的敵人,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對抗時間。」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故事一旦牽扯上穿越時間,創作者就會盡力的替時間圓謊,這裡的時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般……,甚至會自創超級複雜的時間體系,來讓故事顯得合理,藉此堵住讀者那張挑三揀四的嘴。
當然了,就是因為穿梭時空有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的力量,所以個人覺得在大長篇連載作品中不要隨便使用會比較好,否則就會出現,只要出問題,穿越時間都能搞定的狀況,導致整個故事被攪亂。舉個例子,在《海綿寶寶》時空大混亂這一集的最後結局就是海綿寶寶、派大星、海超人、大洋遊俠、魔魟三組人馬為了改變未來拼命穿越時間,最後雖然逮捕了魔魟,但海綿寶寶和派大星卻為了重溫經典的一刻,不斷穿越時空來到逮捕魔魟的時間點(筆者的理解有誤的話,歡迎糾正。)一定要用的話,就必須加上限制或是要付出龐大的代價,故事才不會失衡。
留白 消失的時間
本章節錄:
「時間有沒有可能因為某個意外,而突然消失呢」?這個問題,啟發了許榮哲寫出了長篇小說「漂泊的湖」裡的重要橋段「誰殺了哈勇」,故事梗概如下:
七歲的小男孩哈志遠偷偷擬了份「殺人名單」,名單只有一個名字,他的爸爸「哈勇」,他最憎恨的人。原本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問題是它「成真」了,哈勇被殺了。
起因是哈勇的妻子趁著哈勇醉得不醒人事,決定要殺了眼前這個讓他痛不欲生的無賴丈夫,就在她舉起尖刀的那一瞬間,地震發生了。一陣天搖地動之後,世界陷入了黑暗。所有的事情都在黑暗中完成了,當世界恢復光明後,哈勇死了。
問題來了,誰殺了哈勇?
⑴ 大地震
⑵ 妻子
⑶ 兒子
小說的敘事者是七歲的孩子,哈勇的兒子,他的選項才是最重要的。對小男孩而言,他誤踩進了一個命定時刻,也就是時間消失的那一刻。
於是⑴、⑵、⑶都成了兇手。
然而隨著年紀增長,三者居然不可思議的板塊位移起來。一開始,⑴大於其他,因為小男孩相信母親的話,父親是被大地震壓死的,這時小男孩的痛是喪父之痛。
慢慢的,⑵追了上來,大地震當晚,母親高高舉起尖刀的那一幕,在未來的日子裡,不斷拍打小男孩的肩膀,早熟的他背過臉去不敢面對,因為他明白這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於是痛苦加劇了,因為死者是父親,兇手是母親,自己是兇手的同謀者。
然而七年過去了,時間來到了小說的此刻當下,小男孩已經長成了十四歲的少年,他越來越相信⑶才是正解,因為如今的他,在一連串的偽善與利己交互作用下,他不只繼承了「哈勇」這個名字,而且越長越像哈勇,如今十四歲的他幾乎已經完全取代了哈勇這個人。對少年而言,他越來越相信這已經不是一個失父或殺父的故事,而是一個怪物用意志力殺死自己的父親,然後慢慢取而代之的恐怖故事。
「唯有知道最多秘密的人的答案才有意義,其他人的答案一點意義都沒有,所以少浪費時間了,快告訴我們,哈勇妻子的選項吧!」讀者說。
沒錯,知道最多內幕的人是哈勇的妻子,但很遺憾,她必須永遠閉上嘴巴,選擇「留白」。為什麼?我們把兩種可能性都列出來,你就懂了。
1. 妻子殺了哈勇,卻把惡推給了地震。所以絕對不能說,因為妻子有罪。
2. 地震殺了哈勇,妻子只是見死不救。所以……一樣不能說,因為一旦說出口,小男孩的痛苦就失去了動能,永遠停留在⑴的喪父之痛,哈勇是被地震壓死的,和小男孩無關。屆時,原本充滿心理深度的小說將徹底崩毀。
懂了吧,不管事實真相如何,都不能說出口,因為一旦有正確解答,小說必然向下墜落。屆時,小說裡日夜折磨敘事者(小男孩),困惑讀者的謎團全部都會煙消雲散,失去了故事的魔力。
本章心得:
「誰殺了哈勇」的留白用得非常出色,但不是說留白就能增加心理深度,有太多作品因為埋了伏筆卻選擇將它通向的結果留白(沒有回收伏筆),導致作品爛掉了的狀況發生。所以說,透過隱藏訊息來影響主角與讀者的心理狀態,是一門技術活,留白留的好,就能給予讀者想像空間,留得不好整個故事的時間就會像是被「緋紅之王」消除過一般,東一個坑,西一個坑。
黑暗之心 一切都是羅生門
本章節錄:
電影《羅生門》其實是由小說《竹叢中》與《羅生門》揉合起來改編的,而劇情架構主要是竹叢中。所以要了解羅生門,非得從小說竹叢中下手不可。
小說《竹叢中》說了一個非常離奇的故事:
竹叢中發生了一起兇殺案,死者是一名武士。檢察官找來七名關係人問案,包含發現屍體的樵夫、當天見過死者的僧侶、捉到嫌疑犯的捕快、武士的岳母、盜賊多襄丸、武士的老婆、武士附身的女巫。
從上述七個人的供詞(主要關鍵供詞在盜賊、武妻、武士三人身上)可以拼湊出如下面貌:武士夫妻路過山林,盜賊多襄丸見色起意,於是編了一個理由(山裡藏著寶藏)把武士騙到竹叢中,然後將其制伏,綁在樹下,繼而在武士面前玷汙了他的老婆……。
到這個地方為止,大抵沒甚麼問題,然而後半部的供詞卻疑點重重,最大的關鍵在於三個人居然都搶著說自己殺死了武士。
盜賊說自己是在英勇的決鬥中(贏的人可以帶走武妻)殺死了武士、武妻則是因為不堪受辱而想尋短(先殺丈夫再自殺,但最後自殺沒有成功)、武士則說是因為妻子最後決定跟盜賊在一起而悲傷的自殺。
事實的真相究竟為何?
有一種說法是「陳述者,貶人褒己,去其利害關係,真相大白」但真的是這樣嗎?有一部份說得通,然而另一部份卻說不通。通的部分是盜賊把自己形容成英勇決鬥、武妻說自己是貞潔烈女、武士則說自己是悲壯犧牲,三個人都是說自己的好話。不通的部分是為何他們都搶著說自己是殺人兇手?以當時的法令,殺人者可是要償命的啊。
難道他們都不想活了?還有甚麼比性命更重要。
答案是,扭曲的名譽比現實的責罰更重要。
自稱「英勇決鬥」的盜賊,其實是以卑鄙的手段取勝。自稱「貞潔烈女」的武妻,其實是不甘兩面受辱,於是挑撥盜賊和丈夫決鬥。自稱「悲壯犧牲」的武士,其實是瞧不起被強暴的妻子。
武士等三人當然不可能說自己「手段卑鄙、挑撥離間、瞧不起人」,所以為了讓人相信「英勇決鬥、貞潔烈女、悲壯犧牲」這些根本沒發生過的事,於是武士等三人紛紛拿出自己的性命來做為賭誓。一如我們常聽到的誓言:「如果我貪汙,全家死光光。」
本章心得:
首先想吐槽一句,武士他已經死了,又談何責罰,他不可能再死一遍。
這種黑暗之心再動漫裡也會使用,航海王裡的魯夫、索隆就認為夥伴與實現夢想比自己的性命還重要,賭徒開司認為輝煌的人生比性命還重要。就是因為他們所持有的目標或信念大於自己的性命,才能讓他們突破對死亡的恐懼,做出驚人之舉,讓故事更加豐富多彩。
故事 雙重的兩難
這次許榮哲舉的例子是兒子的大玩偶。故事敘述如下:
小人物坤樹的老婆懷孕了,為了養活孩子,他只好幹起了一份「沒出息的鳥活」──扮成小丑,每天在村子裡繞來繞去,幫電影做新片宣傳。卑賤的小丑工作,雖然養活了一家人,卻讓坤樹受盡了身心的折磨。
如果讀者夠敏銳,就會發現故事一開始,坤樹就已經面臨了一次兩難的選擇:墮胎?或者當小丑?二選一。顯然兩者都不是他想要的,這時小人物的悲哀浮現了,無可奈何的坤樹只能選擇後者。當了小丑的坤樹雖然保住小孩,但從此身心受到極大的煎熬。
伯父斥責坤樹:「你看你這像什麼鬼樣子?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難道沒別的活兒幹?我話說在前頭,你要丟臉給我滾到別的地方去……。」
坤樹內心掙扎:「要不是看到阿珠(老婆)的眼淚,我不會再有勇氣走出門。」
這樣的煎熬,到了故事末尾終於有了轉機。有一天坤樹的老闆叫坤樹脫下小丑裝,改拿大聲公,腳踩三輪車作宣傳,因為他覺得小丑的宣傳效果有限。坤樹聽了興奮極了。因為他終於可以擺脫小丑這個卑賤的工作,他的人生看似就要往好的方向去了。
這一天,採完三輪車的坤樹回來了,他高興的上前逗弄孩子,然而孩子卻不知為何嚎啕大哭起來。在老婆的解釋下,坤樹才明白一直以來,他都以小丑的面貌出現在小孩面前,所以小孩一直以為真有小丑這個人,反倒不認識坤樹這個爸爸了。這時,坤樹的心沉了下來,迷惘的他無來由地又化起了小丑妝。
這是一個變形的兩難處境,坤樹得到了尊嚴的工作,卻意外地失去了自己的小孩(小孩不認識爸爸),於是他只得再化起小丑妝
《兒子的大玩偶》之所以能把兩難這個技巧發揮到極致,那是因為作者筆下創造出來的,看似二選一的選項裡,小人物從來沒有自己的選擇權,他永遠只能掩著面,無奈選擇令自己最難堪的那一個。
本章心得:
先讓筆者為坤樹默哀一分鐘……。
好了,我們繼續說吧。故事人物通常都處於一種扭曲不協調的狀況之下,因此兩難也就自然而然地冒出來了。例如《航海王》:水之七島篇中,就出現了一次重大的兩難,羅賓究竟是要犧牲自己換取草帽海賊團的安全,還是選擇相信草帽海賊團可以度過「非常召集」這一劫。
在兩難的抉擇中,最重要的是做出符合人物設定與故事主題的選擇,不是選擇令小說人物感到難堪的那一個,例如羅賓大可在被CP9盯上的時候,狼狽的逃離草帽團,不管他們的死活,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因為她已經跟草帽團建立了深深的羈絆,只好為了伙伴而犧牲自己。再舉一個例子,在羅賓被CP9綁架,一起搭海上火車離開水之七島後,草帽團又再次面臨了兩難,是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羅賓,還是要放棄羅賓,帶著無法拯救夥伴的挫敗感,離開水之七島?當然是選擇營救羅賓啦,如果草帽團他們選擇放棄羅賓,不僅會讓草帽團的理念「珍惜夥伴」相悖,還會被粉絲罵到臭頭。
小說課並不只有這些篇章而已,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原作,如果真的很想看筆者對其他篇章的心得,可以留言告訴我。
―――――――――――――分隔線―――――――――――――――――――――――――
如果對大小說家如何唬了你的心得感興趣的話,網址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