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原: 因為衣服太重】
【從作品討論”日式電波”】
.
「#電波系」 這個詞彙,源自日本社會案件,起初帶有貶意,1981年的日本深川連續殺人案中,犯人表示「受到不明電波影響」所犯案,所以「電波」最早和神經病是類似的;接著在1982年的渡邊和博使用「毒電波」作為書名,又再1992年由大槻健次在小說和樂曲中發揚光大,詞彙逐漸被廣泛用於日式ACG圈。
「電波」當時被用在作品類型的發展,大概在1996-2013年左右,「用電波催眠」或「擁有妄想癖」的設定,總結在「精神官能」層面的這些設計相當知名,加上起初「電波」、「毒電波」還有濃厚犯罪色彩,那它與「悖德」的連結是相較緊密的,所以適合在青年~成人取向作延展,甚至出現哲學性的文本討論: 《#雫》、《#終之空》、《#新興宗教オモイデ教》、《#自殺的101種方法》、《#沙耶之歌》都屬之…最後來到2013年的《#你和她和她的戀愛。》中,這款成人遊戲使用特殊的科幻式概念與玩家互動,除了女主角向日葵作為萌系電波屬性賣福利外,遊戲致力於打破第四面牆,讓玩家以特殊方法互動,內建的「作弊模式」和「損毀」很有趣。
.
「電波」也能作為一種日式萌角色屬性標籤,泛指無法預料作出反常行動的角色,從《#電波女與青春男》開始建立了「電波」和「無口」連結的組合,因為無表情,所以看不出思想,又從反常行動讓讀者驚訝,並且從中得到各式各樣趣味,《#電波少女與錢仙大人》也是一樣的屬性—無表情、缺乏常識、行動價值觀反常、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仔細想想,如此不露聲色、我行我素,這跟貓有什麼差別—「貓屬性」和「無口電波」有著絕妙相似。
而在今天,「電波」一詞能從成人向脫軌,是因為跳脫了精神官能與成人作品的「題材」連結,它逐漸開朗並大眾化,成為「屬性」和「風格」。屬性於上述已經提及,那麼「電波風格」所知名的幾位創作者:「#西尾維新」、「#入間人間」、「#日日日」…(我個人是不會承認「野崎窗」的)—這就是根本所在—
「電波」成為一種風格後,它屬於在文本中的獨特性、有趣程度、特有的邏輯、文本大翻轉等設計…我們會說我們「GET」不到一些作品,或是「頻率」對不對的上…這幾乎是今天「電波」在作品風格與鑑賞討論的用法…我以西尾維新《化物語》「黑儀.重蟹」為例子:
戰場原黑儀被神明帶走了體重,只有5公斤,所以在故事前提,因為「採到香蕉皮」而跌倒飄下樓梯,被阿垃垃圾曆抱起來察覺了該秘密,而在男主角死纏爛打上,便有了戰場原與曆在房間中的對談,如下:
.
*戰場原如此說著,又開始著手脫下剛穿好的新衣
*「你這傢伙,其實只是想向我炫耀引以為傲的肉體對吧?」
*「什麼引以為傲的肉體,我才沒那麼自戀,只是穿反又前後顛倒」
*「真是巧秒的失誤阿…」
*「不過我的確不擅長穿衣服」
*「簡直像小孩子一樣…」
*「不是,#是因為太重了。」
*「啊!」
*我太疏忽了,原來如此,既然書包會太重,想必衣服也是一樣的
*一旦重量變十倍,即便是衣服也非同小可。
上述這段能夠體現西尾維新「電波」所在,在既有的商業架構中翻轉獨特的角色設定,從脫衣服「福利」回到了人物的「悲劇」。雖然仔細思考,不難察覺「邏輯」不通的地方,因為「體重」變輕不代表會感受衣服變重,這個相對概念還是有些謎樣,然而這層神祕之處會考驗著觀眾買不買單,有時在觀眾「掀起情感」的過程已經是作者的勝利,所以電波作品評價會很極端,會有大好大壞的狀況。
最後做個小結:
1. #電波一詞源自於日本社會事件
2. #最早擷取精神官能「題材」和成人作品較密切
3. #後續變成一種萌「屬性」,常與「無口」結合
4. #電波在今天可使用在「風格」討論上
5. #戰場原是我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