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分我還是沒甚麼數據,因為這部份很難有數據。
但我還是用推論的方式來講,可能會有偏差,所以信者信不信者恆不信。
在討論主流市場的時候,一定要先定義甚麼是主流。
最淺顯易懂的說法,就是一個族群裡的大多數人。
沒錯,人多就是主流,相對地人少就是非主流。
可能大家會有疑問,難道相對人少只是少個一點點,也算非主流嗎?
當然不是,應該說,一個群體裏面,有兩個勢力差不多但價值觀,道德觀,文化上不同的子群,就可能產生分裂或鬥爭,直到兩方分離,或者其中一方被消滅為止。
這討論起來有點麻煩,牽涉到人類史的變遷,因為太麻煩所以我建議有興趣的自己去找書看因為我也不是很懂。但我可以說,主流很複雜的地方在於他是一個不斷分裂跟融合的過程,吸收新的觀點,排棄舊的觀點,有時候會重拾舊的觀點,排棄新的觀念,所以很不好抓,很難預測。
闡述上面這些,就是要告訴各位,主流市場很難預測,也很難控制。
大多時候都是創作者運氣好跟上了主流,一波上天。但運氣不好的話,也可能會被淘汰。
另外,即使這個演變過程緩慢,但要開始發生衰退後,幾乎是不可逆的。直到被主流淘汰為止,因為這跟人口變遷有一些關係。
這邊假設一個模型,單純從年齡與人口的關係變化來看,大家可以看看下兩張圖。
看得出差別嗎?
最粗的那幾段年齡層,在1995年的時候,是以10~45歲為主,而到了2020年,因為少子化的關係,所以最粗那幾段變成25~65歲左右。
假設主流文化是以人多為主,那麼二十五年前的主流是10~45這段,現在則變成25~65這段,這些年齡層關注的商品就是主流市場。
那麼,因為嬰兒潮加少子化的影響,可以看到一個趨勢,那就是主流市場的品味很可能會一直維持在1980~2000這個時間段出生的人。而這個時間段誕生的人,大概在2000年後就開始有基本的購買力。
一般的狀況,如果說人口結構是年輕世代成長,消費能力提升後,漸漸地成為主流市場的基石。而這些年輕世代,也會改變整個主流市場的構成。
但臺灣的情況比較慘,1980~2000年出生的這段年齡層的總消費能力,是比2000~2020年出生的這個年齡層的總消費能力高。
當然考慮到經濟奇蹟的問題,對於房市這類奢侈品,恐怕還是中老年人的購買力較強,進入到1980左右的科技新貴次之,但我對房市不熟,所以不能講得太鐵齒。
只是要闡述這個變化現在在臺灣是卡住的,因為人口結構一直在老化,意味著主流市場的變遷非常緩慢。
恐怕要再過個二三十年,等這年齡層的人都失去消費能力後,主流市場才會改變。
那麼,主流市場的變遷慢會有甚麼問題?
首先,主流市場本身的總消費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場的佔領是先搶先贏。
先搶先贏的優勢,可以從現在的名作家的年齡層來看,九把刀1978年生,御我1984年生,護玄1984年生,水泉1986年生,這幾位出道的時間段在網路小說盛行的2000~2005左右,真正發展起來也就2010前,在這之後,輕小說出道的,能有類似成績的人幾乎沒有,為什麼?
我個人是這樣覺得,閱讀網路小說的人口能提供的市場,大概就那麼多,而在這段之後出道或尋求發展的新人,已經沒有相同的條件。同年齡層的人口基數太少,又,老一輩的購買力都被前輩佔走。那麼想要有類似的成績,就已經不可能。
當然,這中間可能有更多值得討論的東西,但我畢竟不是要探究市場的機制也不是要寫論文,只是想證明自己的推想是有依據的,所以我就點到為止。
這就是我說的主流市場的侷限,大家都跳主流市場的時候,前輩早把能挖掘的都挖走了,那麼新人後輩當然只能喝西北風。但你也不可能要求前輩把資源市場讓出來,這是很無理的。本來文創的市場就是如此殘酷,尤其主流市場的競爭,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非常難出頭。
這就是為什麼我開始想推獨立製作,走非主流,因為只有把非主流的市場也做起來,新人才可能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