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地震蠻有緣的,其一是老朋友在補番時提到了《東京地震8.0》這部作品,令我回憶起幾年前看這部動畫的心情,我最近也利用些時間回顧一次;其二是一個月前收到了政府公文來函,要單位辦理無預警地震災害防救,剛好這又是我負責的工作業務,於是最近的一個月不管是工作、休息時間,甚至連夢中都在思考著該如何面對地震災害。過程中回想起過去幾部曾看過的相關作品,因此於本文抒發雜七雜八的思緒。
那一天,自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起,一切都改變了。《東京地震8.0》描述著未來和悠貴這對姐弟與路上認識的真理姊姊,在震後三人決定與失散的家人們團聚,而踏上返家旅程的故事。這趟旅途刻畫了姐弟倆的互動與成長,描繪出災後的人情冷暖,生離死別的到來也許會讓你感到痛苦,成長付出的代價或許會讓你感到心疼,《東京地震8.0》即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我們大致可以將地震災害防救以時間段分成幾類,從平時的防災準備,到發生地震的當下如何保護自身,再來就是避難與救災,最後是回歸生活後的後續追蹤。當《東京地震8.0》製作團隊選用的題材為「踏上回家的旅程」,那麼故事就不會描述平時所做的避震準備,也不會有多大篇幅去描寫地震災難本身(主震),而是描寫震後的故事,包括震後的後續影響(餘震、建築物倒塌)、如何安全地避難、救災以及人們的故事,故事中特別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寫震後人與人的互動
地震充滿了破壞性,當人的故事凸顯出來,所謂城市中的物理性破壞(建築倒塌、土壤液化)即會開始轉移,轉移至人的物理性破壞(可視與不可視的傷亡),最後再移轉至人的精神性破壞(短期傷痛、長期PTSD)。地震有時怕的不是顯而易見的破壞,而是怕沒能發現那些潛藏而無人察覺的危險,就比如以為已經在安全地帶避難卻仍充滿生命危險而不自知,或是以為身心平安無事卻因無法察覺看不見的傷痛而漸漸地步入死亡之中。最後則是這份巨大的精神層面破壞,故事中特別體現在《東京地震8.0》第十話、第十一話未來回到家園時的情感當中,十分令我觸動。從中得到的感受是,失去家園與失去家人所感受到的傷痛是不同的,家園可以重建,家人卻無法復生,地震所造成的傷害,往往會經過一連串的影響而深擊內心,使得心靈受傷難以復原。
故事中監督想透過家人罹難體現出地震中的高危險性,現實中因為地震而罹難分離的家人並不在少數,對於過去日本的阪神大地震或是我們臺灣的921皆是如此。劇情有一個令我挺中意的設定,這份罹難後的所需要面對的自我矛盾與如何向前邁進等心境,動畫的鏡頭並非選擇交給三人組中的大人來承擔,而是交給一個年僅12.13歲的孩子去面對,那種無法回到過去、無法實現約定的心境,亦或是無法接受卻又必須得面對、無法面對卻又必須得前進的矛盾,那些難以用言語表述的情感,是監督於動畫中最想要傳達的寄語,同時也使我感觸良多。
同樣描寫著避難,與《東京地震8.0》具有一定相似度的漫畫作品《守護她的51種方法》。會知道這部作品,是因為當初在看完《東京地震8.0》的最後一話,製作列表裡有一行寫著本作參考了古屋兎丸的《守護她的51種方法》這部漫畫,所以當初看完動畫後,也很好奇究竟參考了什麼資料,於是也在不久後補完這部作品。相較於《東京地震8.0》,《守護她的51種方法》在描述避難情景時,更著重於人們因壓力與恐懼而產生了諸多犯罪脫序的行為,進而引發社會亂象。人們身處在震後的那段時間裡,心靈承受於看不見的破壞裡,為了利己活命,為了抒發壓力,為了報復社會,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導致社會崩潰,如同地獄一般。
在古屋老師的筆下,能夠感受到地震後續影響的可怕之處,我也從中感受到,地震並非只是房屋倒塌人命傷亡,一連串的骨牌效應,甚至會給予社會帶來更多嚴重的、看不見的、難以復原的傷害。其實讓我更加受益良多的,還是漫畫中許多關於地震的相關知識,從地震類型到衍生出不同類型的災害,再到救災時醫療、網路如何協助人們活下來,在聽了日本教授所演講的防災研習中,深深地感受到本作品在這方面真的很努力的去學習相關知識。
當然《東京地震8.0》、《守護她的51種方法》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失去家人的傷痛並不是短時間就能夠面對,震後在物理上與心靈上的重建也相當重要,日本311地震結束後的五週年,福島GAINAX也為了東日本重建支援活動盡了一份心力,製作了《思念的碎片(想いのかけら)》這部原創短篇動畫,故事中幾乎看不到地震發生時所看見的景象,人們也不再談論它,但是畫面中不時地可以看見重建的土地與校園、遺忘的景物與記憶,彷彿在無意中暗示著大家,這裡曾經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人與人構築的思念因巨大的災難而震碎一地,隨著時間累積,隨著眾人努力,一片一片地將碎片拼湊成形,即使不願前進,也被時間推擠被迫踏出步伐,每一天一點一點地努力改變著,活出新的自我。回首再看見那條充滿愛的緞帶與充滿回憶的照片時,縱使仍會感到些許悲傷不捨,但是更重要的是,這些思念的碎片將會成為自己的力量,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一起成長茁壯。
在臺灣,國片《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同樣為著重描寫震後重建的影視作品,比起日本阪神、311,對於已有一定年紀的朋友來說,可能921所帶給大家的衝擊更加深刻,即便到了今日,即使日常表現的再正常,也會有人因為平時地震的正常能量釋放,而頓時產生過去留在心中的陰影、恐懼。體會過如此的人們,心中將地震一詞與毀滅性破壞劃上等號,而與毀滅相反的,則是在失去的前提下所得到的重生,我特別喜歡故事中最後的國樂比賽,其中想要傳達的是,如何在痛苦不堪的自我放棄之中,同時感受著心中僅存的愛,並轉化為助力,牽起眾人的手,向前邁進。歌曲《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本身可能只對作曲家有意義,卻因為這場毀滅與重生,成為思念中的一片碎片,並得以被賦予新的意義。
無論是《思念的碎片》,還是《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將震後「重生」這個主題看得很重,畢竟它影響的是未來的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發展,如何重生,如何協助受災者返回家園,重新適應生活,每一個步驟都相當的重要,就像社會案件需要後續長期追蹤,地震的後續反應也是,直到現在,如果有去日本旅遊的朋友,可能也會在景點或其他地方,看見一些日本民眾在發問卷,調查國內外對311的印象與相關問題。
回到今日的臺灣,已是921二十週年,當我回頭看了近十年每一年的防災計畫,確實也感受到政策是有一直在向前走的,只是速度沒那麼快。制定這個計畫的初衷也就那麼幾個,無非是希望人們能夠在演練時,訓練到可以在無法預警的情況下,也能夠做出接近演練的情況。需要的是多次反覆的練習,同時也需要人們有足夠的防災知識與防災意識。即使不是地震,其他的防災也是同樣的概念,多了半秒猶豫,就可能喪失七成以上的存活率,就如同幾個月前日本的縱火案件一樣,慢了一秒,多吸了一口煙,就沒了。
要能夠達成上述的目標,只有從小訓練起,每年的9/21日9:21分,即是國家防災日的實施時間,各級學校裡的孩子們就要帶起橘色的防災頭帽,按照內政部近年所制定的「趴下、掩護、穩住」,進行現場避難,而後疏散逃生。臺灣每年也就這麼個幾次演練,也許現階段還無法像日本一樣,每個月都做演練來強化防災意識。另外這個「趴下、掩護、穩住」無法完全保證能活命,但是可以增加存活的機率,這些從幼兒園至高中大學的孩子,面對地震時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與態度也有很明顯的不同。比如找桌子掩護這件事情,對於小一的孩子就是看到桌子就躲,但是對於小六國中的孩子,就開始需要要求,哪種桌子躲下去反而會致命。又比如幼兒園的孩子根本就記不住「趴下、掩護、穩住」,也無法將動作做的那麼標準,那這時候教導的方式也會有很大的差別。
在聽講師說明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日本有這麼一首「地震西瓜蟲」之歌,西瓜蟲在臺灣稱為鼠婦,會在地震發生時蜷起身子。面對幼兒園心智還不夠成熟的小小孩,太深的知識顯得多餘,更容易造成判斷延誤,只要給孩子看看西瓜蟲的樣子,配合歌曲照三餐練習,練到什麼程度呢?就像聽到鈴聲就知道點心時間來了一樣,地板一搖,教師只要說出西瓜蟲,孩子就會像反射動作一樣,做出西瓜蟲的樣子,他們甚至不會知道這個動作具有多大的意義,但是就是知道自己要擺出西瓜蟲的動作,逃難什麼的之後再說。
地震だんご蟲
〈作詞?作曲?編曲:小西香葉?近藤由紀夫(MOKA☆)
ぐらぐら ゆらゆら 地震、地震!
搖啊搖啊 晃呀晃呀 地震、地震來了!
あわてないで さわがないで
千萬別慌張 也不準吵鬧
ぐるぐる 周りを 見回して
轉轉頭 看看四周
おちてこない たおれてこない場所を みつけよう
找個不會有東西掉下來、倒下來的地方
まるまるまる
變得圓又圓
おしり向けて ひざをつけて だんごむし
屁股朝上 膝蓋跪著 像隻西瓜蟲一樣
両手のひら あたま守って
兩隻小手 護著腦袋瓜
だんごむし
像隻西瓜蟲一樣
今年我所在的縣市需要進行無預警防災演練的訪視,以關鍵字、近一個月的時間點搜尋谷歌,也能在新聞中看到這個消息,畢竟去年這裡才因為地震走了17人,以前這裡的人是不怕地震的,畢竟就住在斷層上,每個禮拜都有大大大小小的正常能量釋放,十年來也沒有因為地震發生什麼重大災害,於是習以為常。令人感慨的是,人們總是在失去才懂的珍惜,體會了才開始嚴肅看待。
猶記得點開《東京地震8.0》的每一話,製作組都會標上這是一部模擬東京發生大地震的寫實虛擬故事,我一直覺得這段文字很有意思,彷彿說著模擬是為了能夠有所準備與因應,寫實是為了傳達災難令人畏懼的現實,虛擬是不希望這部動畫成為未來的東京光景。當地震真的發生,絕大成分還是聽天命,但是在聽天命之前,你我能否盡人事呢?多瞭解你我身處的環境,多學習災害防救的知識,多養成隨時準備的意識,就能夠多一分活下去的機率,願你我都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