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我的狂言。
其實我也不確定我有沒有在其他文章提到這件事。
如果有重複提及的話,在此致歉。
我覺得文字會反映出一個人的成長背景。
如何選擇詞彙,如何組織詞句,如何停頓斷字……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遣詞用字的習慣會讓我漸漸地碰觸到對方的思路。所以我並不是很喜歡文字出現突兀的不協調感、隱瞞真心的矯飾──尤其那段文字是以我作為受體進行述說的時候。
文字或許粗獷、或許纖細、或許華美、或許簡練、或許淺白易懂、或許晦澀難解、或許激情、或許平淡……
當人書寫文字、選擇字詞、甚至在其中穿插何種標點符號藉此斷句時……對我來說都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傳遞訊息,如果當對方本身又是極其擅於使用文字的時候,更是如此。
當一串字詞出現在我面前時,我會思考它為什麼出現在這個段落,上文和下文與這個段落的連接關係又是如何,其中使用了何種詞彙?為什麼撰寫者會使用這一類詞彙?當這一串字詞出現在別人面前時,觀看者又會有何種感受?那是否和撰寫者本人的情感有所不同?
我啊……會去想像對方當時的情緒,想像對方是經歷了什麼而書寫出這樣的文字。當我去想像的時候,突兀的不協調感跟隱瞞真心的矯飾詞彙──往往只是細微之處──會讓我覺得疲憊。
即使對方述說著自己是客觀中立的立場,但在我眼中已經劃分界線,分為「這裡」和「那裡」,對方在「這裡」,而我在「那裡」。對方述說的是「這裡」的美好,但不會走到我所處的「那裡」。
即使對方在闡述著自己的見解,但我感覺自己只是旁觀者。
對方沒有想讓我走到「這裡」,我只是其中一名觀眾。
然後,如果對方沒有發現這一點還執意想跟我『交流』的話,其結局必定會是相當慘烈的。
近期有人對我提了一個詞彙──剷除異己。
我想,一定不會是這樣的。
我不認為我有剷除異己這樣強烈的情感,因為我不認為自己可以對他人進行社會性抹殺。
我只是又再次回到孤身一人的地方罷了。
只是繼續旁觀他人書寫的文字罷了。
在「那裡」,我不需要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喜歡只要換下一本小說閱讀即可,也不會有任何人譴責我。
即使我從此不再過目數百部作品,仍有成千上萬的作品等著我閱讀。
萍水相逢,我只要閱讀自己喜歡的小說就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