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五月,臺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前高級助理研究員劉明德就聯合撰文,直指政府把「營造業」視為經濟火車頭是一大怪象。按政府的思維,既然營造業是火車頭產業,當然馬力要強才能帶動其他產業,其後遺癥就是「房價」越來越高,後果就是房市泡沫。
幾乎所有的投機活動,都有一個不公平、不透明的制度,當作沃土為其供給養分,臺灣房市也一樣。連前經建會蔡勳雄,都曾在立院答詢時坦言:「制度」問題是造成臺灣房市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其中未能按市價徵收土增稅及不動產買賣的資本利得,是讓炒房團得以著力的關鍵。
同樣一億資金,不論是放在銀行或是進行其他投資,所產生的利得,都可能實報實繳;然而用來買豪宅,卻因為稅基與實價脫節,買方因而省下大筆稅費。
舉例來說:一名富豪在臺北市信義區買了一戶1億5千萬元的豪宅,半年後以2億脫手賣掉,因為同一個年度土地公告現值沒變,所以土地增值稅免繳,只需以房屋出售時的房屋評定價格的29%認列財產交易所得稅,之後再併入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40%)中課徵。
以房屋出售時的評定價格是2千萬元,財產交易所得稅是逾2百萬元,加上土增稅免繳,炒家在這筆不動產買賣中,就有超過4千萬元淨利,扎扎實實入袋。計算公式為(2億-1.5億)-(0.2億 * 0.29)* 0.4 = 4768 萬
綜觀全球成熟的不動產市場,臺灣是少數不採用市價或實價課稅的國家,目前臺灣是以政府公告地價及房屋現值為課稅基準。但事實上,公告地價往往連市價的一半都不到;其中,公告地價還會每年調整,房屋評定現值則還沿用二十多年前的舊標準,因此房地產成為有錢人「避稅」的最佳工具。
-本文節錄自《商周》1178期, Page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