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我知道點進來看的你不會是最後的閱讀之人,光是這一點就令人欣喜。
他是凡人,照樣點燈照亮世界。
今年新年的時候,我的小姑姑從老家帶了大概八本關於經濟的磚塊書給我。奈何我低估了我今年的忙碌程度,至今還沒有順利讀完任何一本。而今年主要的閱讀量也都來自網路文章以及科學文獻的輔助,實體書本屈指可數。
對,如果我今年的文字功底有顯著下降,有很大程度來自於閱讀量的下降,沒有什麼別的理由。啊如果沒有下降,那就是我之前累積的閱讀量還夠我撐幾個月,或幾年(等等怎麼好像歪了)。
總而言之,有感於自己漸漸失去一口氣把書看完的能力,想要來整理一下這個現象。有個路人朋友曾經把「1984」和傳播學大師麥克魯漢的著作「谷登堡星漢璀璨」推薦給我,前者昭示了極權體制下的語言習慣,後者則早了約一個世紀完成了類似部落格或者讀者投書合輯形式的文集。
我們從前是口語傳承的生物,因為文字而變成了線性敘事形式的生物,而在未來, 可能又會因為影片產業的發達而走入透過用聲音和視覺來交流訊息的狀態。
路人告訴我,因為文字的特性,人類的思考方能走向線性邏輯;口述語言則結合了視覺與聽覺,複合式的感官體驗則讓線性思維的顯著性降低。就像我們的聊天逐字稿看來冗詞會較作文要來的多(啊要是我這種說話精簡的優質青年逐字稿可能就不會是這樣了),因為在多數狀況下口述語言並不要求那樣的邏輯性。因為,因為,因為我們說話的時候,就不是那個樣子。不是那種需要力求精簡的樣子。人的面部表情會動,會動的東西就有辦法吸引人的視覺專注力。
喔天啊用那種好像在講話的方式寫一小段比想像中的還要消耗腦袋,還是正常寫作吧。我在寫小屋文章的時候,由於當初寫作式想要找人分享的緣故,所以語氣上來說是一種在對話感覺。是以在敘事上比較精簡,也不太會去描述細節,對於事物多帶著一種:啊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啦!的看法。
後來感覺在對話以及其他陳述上就留下了這樣的痕跡,不知道是好是壞。如果你們覺得我的書寫狀態有什麼怪怪的地方,也蠻好奇是什麼的。
說回閱讀。雖然我每天都在看文字,低卡、批踢踢、知乎、巴哈,但遠比以前動輒一兩本書的日閱讀濃度可能都還遠遠不及。是呀濃度,這些不用帶腦的閱讀,也許字數很多,但就跟網路小說一樣,一天看個一百萬字都只是入眼符號,扯不上什麼學習提升。
那麼問題來了,閱讀這些東西的目的,是閱讀提升嗎?不是,那又何必去閱讀它呢?關於這方面的討論,就是我的傳播學論文,關於「娛樂至死」與「奶頭樂現象」的相關討論。如果沒意外的話,明年年底應該有機會,開始寫……因為我還在搞基因工程。
希望我不是最後一個還能閱讀的人類,希望我們不是。
流水帳日記:周三早上十點進研究室幫忙改簡報,處理完之後去跟朋友吃蛋包飯。晚上開完大會原本要去吃壽司,結果九點半要開小會,就只好在去跟朋友吃漢堡跟三顧茅廬。晚上因為團隊美術的關係跟另外一個他聊了一下,蠻有趣的。深夜又看了一集全職高手。週四睡到快中午,去開了衛保組會議,便當超棒。後去討論志工團的招生,下午搭公車去市區吃壽司跟摳使動,晚上回來原本要寫專題報告,但打了大綱之後就想要擱著了,因為我超想睡。等等應該就回去洗洗看連續劇。
點讚留言分享,很高興你在,在這看一個不賣臉不賣腹肌的人的文章,而且還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