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策內容
(圖片來源:環保署)
7月1日起內用禁止一次性塑膠吸管,以響應全球減塑。
這一波禁塑是以內用為主,同時目前限定為四種場合如下:
1. 公家機關
2. 百貨公司
3. 購物中心
4. 連鎖速食店
值得一提的是,若客人外帶依然有塑膠吸管,但客人若用外帶帶的吸管喝著飲料,同時卻在內用區使用,則不會對業者開罰,而是向民眾勸導。
這或許就是一種漏洞,但其實大多數的人去百貨公司或購物中心,手上拿的飲料大多是外面的手搖杯,在這兩個地方影響不大。
而真正比較有感的,應該就是速食店了,不過讓我比較意外的是,在臺灣燒肉或火鍋店那麼多,居然也沒跟著禁?但後來想了想那兩個地方好像都是以口就杯居多。
二、 塑膠吸管的替代品
(圖片來源:agoodday)
雖說內用禁塑膠吸管,然而並非是完全零塑,替代品只要塑膠成分低於10%,就是在目前的允許範圍內,然而政府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能真正的零塑。
近年來,市面上多了很多環保吸管如下:
1. 不銹鋼吸管:
耐摔又抗氧化,CP值很高,在挑選時最好挑316醫療級不鏽鋼,較能抗酸性飲料的腐蝕,且清洗時應用軟毛刷,以免刮傷導致細菌孳生。
2. 玻璃吸管:
耐高溫、耐酸蝕,而清洗方面,因為材質透明,管內的清潔肉眼看得見,也比較安心,然而易碎的特性也讓許多人放棄。
3. 竹製吸管:
對環境影響小,且不用時可以直接丟在自然環境,它會自行分解,提供植物所需的有機成分,不過這種吸管不好保存,若是沒清洗乾淨,且沒有保持乾燥,容易發霉。
4. 矽膠吸管:
目前環保吸管中唯一可以彎曲的吸管,且也耐酸蝕、耐摔,方便攜帶,然而這種材質容易殘留上個飲料的味道,還有色素,而色素會導致吸管被染色,且用久了還會變黃。
5. 紙製吸管:
這或許就是商家的首選了,不論是成本抑或是方便性上都是首選,同時這種材質對環境汙染較小,然而這種吸管依然是一次性的吸管,對於環保而言這種產物,只能說是種為應付政策而出現的產品,非常不推薦使用。
6. 甘蔗製吸管:
由甘蔗渣重複利用後的產品,是一個相當好的廢物利用的例子,然而這種吸管不耐高溫,且吸管自帶一點點甘蔗的甜味,對味道敏感的人很難接受。
7. 麥稈製吸管:
天然無毒,更無須太多加工,因為其天生就是中空的特性,在古代就有被拿來當吸管的紀錄,然而不可避免的就是它會有麥稈的味道,這也是很多人無法接受的原因。
三、 期望無塑的未來
(圖片來源:遠見雜誌)
每年有8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其中以一次性的塑膠製品為大宗,危害海洋環境及生物。
我國環保署提出「2020內用禁用、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等4種一次用塑膠製品」
若真能如願,我國家領先各國成為第一個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的國家,然而這樣的願景卻有相當多的反彈,大多來自於不便利性,如之前的珍奶吸管之亂。
不過在我看來只要立意良善,既使不便民,人們也會逐漸去習慣,如同當初禁用塑膠袋,人們開始會自備購物袋,會購買的塑膠袋的人也日益減少。
不便利性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習慣,而養成好的習慣需要很長,且困難重重的路,但我相信最終大家都會習慣,同時樂於如此,無塑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堅持。
感謝大家的看完這篇文章,希望讓你有收穫,每日一data,知識不會塌。
我買飲料大多都是用自己的冰霸杯,雖然清洗起來很麻煩,但也習慣了,而且這樣我家裡也很少了很多垃圾,最重要是不會看到一堆杯子在回收桶哩,然後就想到我這週又餵了我肚子多少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