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型樣貌
秋行軍蟲一共有四種型態,分別為卵、幼蟲、蛹、成蟲。
(圖片來源:wiki)
卵:
通常位在葉子的背面,直徑約四公分、高約三公分,約有一千顆以上的卵,剛產下外觀為綠灰色,十二小時後轉棕色,約四天後快要孵化會轉為黑色。
(圖片來源:wiki)
幼蟲:
有六個蟲齡,一個蟲齡會脫皮一次,一齡約為一點七公分,六齡約為三點四公分,長度受到天氣溫度影響,剛出生的幼蟲頭的顏色較深而身體較淡,而體色會隨蟲齡成長而變深,背側有一條縱向白色條紋,以及有刺的深色斑點,而頭部有一個人字的白線。
(圖片來源:wiki)
蛹:
幼蟲會進入土裡化蛹,最深可七點五公分,成深棕色,蛹期約七到三十七天。
(圖片來源:wiki)
成蟲:
展翅寬度約為四公分,其中前翅為棕灰色,後翅為白色,平均壽命為十天,雌蟲一生可產一千至兩千顆卵。
二、 族群特性
(圖片來源:wiki)
秋行軍蟲,又名草地貪夜蛾,而又因其常常在秋收時大量出沒,如同行軍般故而得名。
而此蟲在幼蟲時期對人類影響最大,因其可食用的植物至少有三百五十三種,而其中大多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如玉米、水稻,且不只只吃植物的葉片,且會吃植物的心,對作物影響甚大。
值得一提的是幼蟲有一種很特別的特性,同類相食,無法得知此作用的好處,目前只能推測是為了減小族群密度,以降低被捕食的可能。
雖然幼蟲破壞力如此之大,但當其羽化後的成蟲,就轉變為吸食花蜜為食,對作物的破壞甚微。
而值得一提的是其成蟲,成蟲可進行長距離的遷徙,通常是飛往溫度適中不那麼寒冷的地方,而在遷徙時會搭上當時的氣流,一晚最遠可飛一百公里,真可謂是急行軍。
三、 如何來臺?
(圖片來源:百度)
如今秋行軍蟲如何來臺的方式還是個猜測,但在說它如何來臺前,應該先說明它來自何處。
秋行軍蟲來自美洲,而後可能因貿易或其他管道到了非洲,更之後出現到了東南亞各國,進而到了中國大陸,與大陸鄰近的臺灣自然也不可避免。
目前推測秋行軍蟲是乘著西南季風來到臺灣,當然也可能是經由貿易從東南亞或是中國大陸傳入。
而其乘風之來的說法很多人不太相信,那是他們可能不知道其長途飛行的能力,故而有這種迷思,陷入陰謀論的思想當中。
四、 防疫作戰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雖然目前臺灣已有許多區域淪陷,但政府的防疫速度相當的快,由第一起苗栗飛牛牧場開始至今已經撲滅六十八件,且值得慶幸的是並沒有發現成蟲,若是控制得當是能夠杜絕的。
然而在不久後便傳出,發現成蟲的訊息,故而防疫就進入了第二階段強制噴藥,同時將已被入侵的農地,作物全面銷毀且以烏肥浸泡後掩埋,受影響的作物直接焚燒,完全杜絕其生機。
而在通報方面,祭出重賞,通報後經確認是秋行軍蟲可得到一萬元獎金。
然而在如此多方面的行動下,仍然只能祈禱,因為一旦出現了成蟲,便會有大量繁殖的可能,最後我們將只能與之共存。
五、 造成的危害
(圖片來源:wiki)
盡管秋行軍蟲對作物破壞影響甚大,然而對臺灣而言卻不會造成糧食危機,主要原因是此次入侵的亞種的主食為玉米,然而臺灣的玉米僅佔全作物的百分之五。
若是真的走到要與之共生,只要能落實通報與消滅應該能夠暫時無恙。
而真正該擔心的是對臺灣生態是否會有重大影響,秋行軍蟲作為入侵種,臺灣對其可謂是天堂,四季溫度宜人,根本可以做為其大本營,大力繁殖成長。
若是真如上述所言,再多的通報與消滅都毫無意義,對臺灣的農業將是一場滅世風暴,然而這都要看進入第三期自我管理時,政府如何防治與民眾該如何配合了。
六、 與之共生
(圖片來源:尋圖標)
秋行軍蟲擁有如此強大的遷徙能力,若要說將之阻絕於國外,無疑是癡人說夢,更不用說現在已經入侵進來了,同時這種入侵也是悄無聲息,防不勝防。
與其思考阻絕在外,不如去參考他國如何防治秋行軍蟲,做好未來與之共生的配套措施。
雖然這種想法比較消極,但有鑑於我國周遭都已經淪陷,只要它們再一次跟著西南氣流而來,臺灣將再次遭逢危機,時間長了難免會有疏漏,所以阻絕只能治標而不治本。
據傳中國方面已有培育一種蟲,可以專門對付秋行軍蟲,一隻蟲可以吃四十一隻秋行軍蟲,這可以大大的壓制秋行軍蟲的危害,然而若是秋行軍蟲不夠它吃的時候,那麼它將對其他昆蟲或是植物造成何種危害也是未知,因此目前依然在觀望階段。
中國的作法讓人相當看好,一物降一物是治根也是能穩定生態的一種作法,盡管那個方法是否可行還是未知,但這方向是正確的,只要適度調整,或許能夠為世界各國,解決秋行軍蟲肆虐之苦。
最後如果大家有更多的想法或意見可以多多留言,有什麼想看的滅世災難,銘叔我都會幫你找到的!
這篇最近很夯,但同時也看到滿多不理性的話語,認為政府防疫速度慢,又或者認為這些蟲都是對岸的陰謀,對於這謝陰謀論者,我只想說多多關心一下世界吧,很多災害並非人為,也有不少是意外的自然災害。
參考資料:
1.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