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字與外型
(圖片來源:wiki)
藍馬羚有著藍色的毛皮,且擁有如馬一般高大的身形,故而得名。
藍馬羚最長可達三公尺,角最長為六十公分,重量約一百六十公斤,而深藍色又富有光澤的毛皮,且健壯的外表,讓當地原住民認為牠絕非凡物,必有特殊的神力。
(圖片來源: Don't starve)
曾有文獻指出,牠有著山羊一般的鬍子與尾巴,綜上這些描述,讓我不禁想到一個遊戲,Don't starve,在那遊戲中有一隻叫做伏特山羊的動物,牠的外型與藍馬羚不謀而合!
且伏特山羊擁有雷擊的能力,這也如原住民所言牠擁有神力,我大膽的猜測藍馬羚就是伏特山羊的原型。
二、 棲地與食物
(圖片來源:歐萊凱)
首先這個族群如大海牛一般,被發現時已經相當稀少,故而分布區域並不廣。
牠們的棲地首要條件是水源豐沛的地方,而食物方面喜歡中等長度的鮮草,中等長度大約是一公尺高左右的軟嫩鮮草都是他所喜好的。
故此沼澤區域是牠們的首選,雖然限於水源要求,但牠的分布並非只在低海拔地區,文獻還有提及牠曾經在海拔高達兩千四百公尺的高山居住過。
三、 族群特性
(示意圖圖片來源: bingdesktop)
藍馬羚的社會結構是男人們的夢想,一夫多妻制,然而領導的雄羚也要相當的強壯,除了老婆們夠用外,牠還要能抵禦外敵,鎮壓年輕的雄羚。
雌羚在族群中也會保衛地盤抵禦其他雄羚的入侵,對於自己的丈夫相當的忠貞,盡管如此,族群間的成員還是會為了生活區域互相抵角,以為自己增加生活範圍。
藍馬羚算是比較需要自己空間的動物,故而牠們的族群並不會擠成一團而是相當分散,較為特別的是在雨季時藍馬羚群會各自分散,而旱季時,各路不同的藍馬羚群會聚集在一起,共同覓食飲水,算是一種守望相助的概念,但彼此間還是會保留距離。
四、 滅絕原因
(圖片來源: wiki)
藍馬羚滅絕原因如下:
1. 氣候變遷導致棲地不再適合居住,這應該是牠們起初數量稀少的主因。
2. 歐洲殖民入侵,對牠們的棲地進行開墾,同時引入其他動物,導致生態破壞。
3. 大量捕殺取牠的毛皮與肉,毛皮製作服飾或是裝飾品,而肉作為飼料餵養家犬。
第一點的氣候變化是指從一萬年前到三千年前的氣候變化,而從那時藍馬羚就開始走向衰亡了。
而二、三點基本上就也是人類作為推手覆滅了藍馬羚,牠們的棲地都是擁有豐沛水源的地方,故此也是作為農田最佳的選擇,所以就有後來的殺害了。
值得一提的是據說藍馬羚肉味道不錯,但不夠肥美,所以最後變成了狗糧,這樣的說法也讓我疑惑許久,後來我猜是可能味道很香,但咬起來很詭異,一般人就無法接受,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麼看法?
五、 相同外型卻是不同的物種
(上圖為黑馬羚圖片來源:wiki)
藍馬羚與馬羚和黑馬羚外觀上幾乎是差不多的,在殖民時代資訊更是不發達,所以一般人可能會以為這三種動物,都是同一個物種,只是顏色不同罷了。
而藍馬羚顏色上比較特別,所以毛皮商較為喜愛,故此是被獵捕的重點。
就算時隔到了現今,很多人也分不清巴西龜跟臺灣龜的差異,尤其是幼龜的時候,很常聽到一堆人叫錯,不過更多的人都只知道牠叫做烏龜而已,連甚麼種類根本也不清楚。
綜上推測,相信當時的人們也不知道,他們將藍馬羚獵捕殆盡。
資訊與知識的不足,才是導致物種滅絕的最大原因,所以奉勸各位去動物園的時候不要把猩猩喊成猴子喔。
六、 銘記「藍馬羚」
(圖片來源: wiki)
現存的標本大多都在歐洲的藏館,然而留在南非開普敦的藏物卻是相當的少。
南非的物種相關的資料卻都不在當地?
主要原因是,當時殖民時代,大多文物都被運回歐洲各地作學術研究或是作為收藏。
曾經牠妻妾成群,也扛起守護家族的重任,一身深藍色毛皮,一生與水為伍,牠就是藍馬羚。
最後如果大家有更多的想法或意見可以多多留言,有什麼想看的失落傳說,掌櫃我都會幫你找到的!
藍馬羚身為草原上的跑者,然而牠跑得再快,也快不過人類的獵槍,慾望的沸騰,注定了牠的終點。
參考資料:
1. wiki
2. Don't sta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