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提起對性別議題的興趣,是昨天跟教授閒聊時,聊到許多社會議題平時被掩蓋的很好,表面風平浪靜,看似什麼問題都沒有,但其實社會上處處充滿歧視,其中的一種便是性別議題。
性別議題這話題過於龐大,所以將範圍縮小到男女平等就好。
可能接觸這個話題時,很多人會覺得沒什麼問題,現在的男女已經很平等了,這就牽扯到上述的
「被掩蓋的很好」的問題。我舉個例子,家庭主夫,也就是妻子外出賺錢,丈夫在家帶小孩。
很多時候別聽別人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他做什麼。敲鍵盤誰不會呢?重點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時的反應。我不知道多少人看到家庭主夫這一詞彙時會不會產生遲疑,然後稍微想一下,才覺得「嗯,在男女平等的狀況下是沒問題」,但若是這樣,很好奇真遇到家庭主夫時會用什麼眼光。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小孩誕生後,妻子在家專心帶小孩是可以的?我們在幼兒園裡看見男幼師,會不會覺得很怪?我們會不會先入為主的覺得女性就比較細心?男性就比較粗魯?
在一些廣告裡,會強調女性在許多領域的表現跟男性一樣出色。在男女平權的理念來看這是種侮辱,因為潛臺詞便是「女性次男性一等」。不過我似乎很少看到男性主張在養兒育女領域,做的跟女性一樣好,在一些商品販售的廣告裡表現的是男性們奶粉不會泡,尿布不會包,那這是否也是對男性的侮辱?
前陣子看到一個說法,覺得很有趣。
「傳統華人社會的重男輕女,是被養兒防老的觀念逼出來的。」
因為在農業社會,男性就是生產力。畢竟在肌肉、體力等方面,男性優於女性是身體結構注定的,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運動要分男子組與女子組,不過不知道未來的男女平權會不會發展到這種分組也廢除掉,可是這樣公平嗎?
話題扯遠了,再拉回來。由於人都會老,所以在照顧兒女除了親情外,還有著很現實的投資目的,不只是心靈上的期盼,儒家思維中的「百善孝為先」也在道德上要求兒女必須回報。
所以不僅是過去,現在也一樣,當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是「這人不孝順」時,代表這人具有很大的人格缺陷。一個人若不照顧年邁的父母,便是眾人撻伐與唾棄的事。
因此之所以會「重男」,就是當父母老了後,作為勞動力,下田耕作的男性就是養老的保證,而女性不適合種田,而且所謂「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要女兒再回來孝敬父母基本上不抱有期待,就理所當然的「輕女」了。
也許這麼說會讓人很不舒服,也不是說孝順不好,但我相信父母也是人,人就會有人性,就會有功利心,要求回報的心。雖然科技的進步讓生產力提升,男性不再具有生產力優勢,但臺灣脫離農業社會僅有數十年,人有沒有辦法在數十年內經歷思維的巨大變動,將諸多習慣推翻掉再重新培養,我覺得這是值得思索的問題。
即便現在不是種田了,但許多地方還是相同的邏輯。男性出門上班,跟外出種田一樣是生產行為,這吻合傳統的農業生產邏輯。所以以農立國,農耕的民族在邁向工業化、商業化時,也許許多工業產品造出來了,市場經濟、契約精神等逐漸培養了,但最初的農業思維仍然會卡在人們的腦海中。也許日後人們會逐漸進行生涯規劃,但這份規劃是因為沒有兒女奉養,所以規劃,還是在觀念上就認為兒女跟父母是不同個體?而這不同個體的思維依然是外界傳來的,在這塊土地沒有生根,多少長輩會認同這樣的觀念,又是一大難題。
如果處理男女平權問題,僅僅是做到表面上的平等,那僅會是形式上的勝利,真正落實並影響人們實際生活的層面並不多,問題依然發生,歧視依然存在。有些時候人們會倡導,宣揚傳統文化,但許多傳統文化是盤根錯節,即便要去蕪存菁也會撞上許多核心價值觀,於是發現根本改不掉。
因此有些問題需要靠經濟、科技解決,便是不能有經濟大動蕩,萎縮回農耕時代,同時有許多科技機器來增加生產力,最後就只能靠時間解決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