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是觀動畫有感,但是有感跟動畫內容本身較沒關係
而是觀動畫這件事本身
昨天放假看完《昴宿七星》了
看完之後還蠻滿足的
有種覺得日子充實的感覺
不過一覺醒來上工後,感覺並沒有好到哪邊去
也不是每個動畫或說文創作品看完都能讓人覺得充實
上次有這想法應該是《赤與燈皆有詭異》漫畫版
有些作品會給人種感覺
就像是《幽游白書》漫畫版─仙水忍的說法
玩遊戲破關後覺得空虛
而《幽游白書》漫畫版的結局
個人也覺得超級空虛
一張照片飄到地上
讓我懷疑這真的是最後一頁嗎?
小時候較傳統的作品多少會交待下後續
像是
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白龍馬變成寺廟內柱子上的金龍
某某偉人在幾歲做了輝煌的事情之後,由於後面沒什麼好寫的
就交代下幾歲時因為什麼原因而死
會特別提《西遊記》白龍馬的原因是
我不確定我看的兒童版白話文西遊記是不是忠於原作
但我看的版本是,白龍馬好像是進個池子後,出來變成金龍然後就跟寺廟的柱子融為一體
西遊記到最後的下場是這樣感覺還蠻唏噓的
(我怎麼覺得這比較像《納米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被石化的生命的感覺)
對我來說
絕大多數的文創作品
在看到官配與自己心中的CP(自己較喜歡的角色配對)不合期待時
大概就多少會覺得缺憾
至於是否會空虛就看收尾的好壞
就是說自己在意的角色後續發展有沒有提下這樣
嗯,不過就算昨天覺得滿足
今天我還是在看動畫
就覺得還是不滿足
或者說是無聊
比起做其它事情還是較想看動畫這樣
於是我就在想
「知足常樂」
我隱約覺得這是不太可能的
通常會聽到知足的情況都是用來勸人的
比較像是「急流勇退」、「見好就收」的情景
較屬於停損點的用法
當然更多時候是比那些還慘的情況
具體不是很想講,但大概就是那種比起更慘的應該要知足的想法這樣
類似印度電影《三個白癡》中的一段
第一名跟校長講說用排名來決定拍照的座位不太合適
然後校長說今年你的另外兩個朋友至少還在照片中,明年大概就不在了(被退學)
這樣的感覺
說到底,知足僅是"知"
只是知足很常會搭配「知足常樂」來說
而變成「樂足」才有後續問題
知足有辦法做到
或者說是其實只要放棄或者是稍微壓抑下自己的表達欲
這表現其實就算知足
但那要快樂是很難的
為什麼許多人會對於離自己遠的慘況表示同情
而對於身邊週遭的小事很在意或者是對於自身所處環境較為冷血?
因為對於遠處對自己沒影響的事情
表示同情比表示快樂或憎恨等來說是很安全的舉動
不信的話,若表示同情這件事情是需要付出實際代價,像是捐錢的話
就很可能會回到冷血狀態
為什麼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失去後其實也不懂珍惜啦
只是在失去的當下會想
如果自己付出較大的代價能把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自己是願意的
可是等失去的東西自然失而復得後
應該很快就故態復萌了
就類似以前2002年北臺灣缺水到需要限水的狀況
之後也還是蠻常有水情告急的事情
不過就大多沒嚴重到強制限水了
只是若沒限水,基本上能做的事情也就是祈雨了
一戶人家除非發生意外,不然習慣性的用水就是那麼多
後來臺北市的做法是對用平均每月用水超過20度的漲水費
這做法雖然沒考慮每人平均用水
但實際多了
畢竟每個人的用水量或僅是平均用水計算過程太麻煩
嗯
突然想起來一首歌《Lucky》(我知道至少有首歌叫《知足》,但我先假裝沒這件事)
歌詞有段的意思大致上是
「表面上她是個好萊塢明星看起來很幸運
但若那麼幸運,為什麼她還是會哭泣?」
可是就算她哭泣
還是改變不了能當上好萊塢明星是很幸運的事情
只是就算那麼幸運
也還是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我覺得可以理解為,人活著的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是很快樂
「知足常樂」是很困難的事情
但知足
可以避免自己的行為太過脫序
又或者說是自己的行為在還沒脫序前都算知足
嗯...
不過依照我這說法
知足就像是個不定時炸彈
可能因為僅是知足是個不定時炸彈
所以才要加上常樂吧!!
這個也蠻類似精神疾病的
精神疾病是不會好的
因為被診斷為精神疾病以後
表現跟正常人類似時叫做病情穩定,這是藥的功勞
(或者說是之所以要得精神疾病,就是為了能吃到藥,
因為有蠻多藥是受管制的,畢竟西藥大多不能隨意吃,不是食補,不能有病治病,沒病強身
雖然患者本身可能也不想吃藥)
而表現不正常的時候叫做疾病復發
也類似網路說法
一個人在沒什麼成就的時候
興趣是打電動、看動漫或小說或電影...
簡單來說是享受各類文創作品
叫做不思進取
但一個人在家財萬貫的時候
興趣是打電動、看動漫或小說或電影...
簡單來說是享受各類文創作品
叫做知足、生活單純
嗯,這原因有很大程度是因為
除去些藝術名畫古董真跡
絕大多數的文創作品都是通俗的
也就是獲取的本身代價不是很高昂
雖然量一多也麻煩
(例如若非網路小說或電子書版的小說
雖然一本輕小說印象中通常不超過300元
可是家裡要有空間放就是了
不過看完一次之後是否還會再看不太清楚
但書還是很可能會盡量留著
書若不見感覺還是怪怪的)
那這篇就這樣子
算是老樣子吧!!
我還是不太清楚要怎麼活
我目前活著是在等待死亡
但主要不是在等待自己的
雖然不管有沒有等到
大概緊接著而來的也是自己的死亡
時常會在想
「人不是自願的誕生在這世上,但要自願死去還是件太麻煩的事情」
辦後事的價錢大致上在20萬左右(我不知道成人跟小孩的價錢是否有差)
就算像聯合公祭那種很便宜也要4萬以上
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去死,理論上也得需要有20萬的存款才行
想去死也沒什麼原因
喜歡在水泥建築獨處,在人群多的地方會希望人死光
但那很麻煩,自己消失還比較快就是了!!
這樣想一想,還蠻同情新出生的生命
人生的新鮮感很快會消失殆盡
而活夠了也不能「知足的退場」
知足僅適用於知足常樂
就是活著至少工作回饋社會這樣
(好聽說法,要是沒經濟壓力的話...
沒經濟壓力的人就算做工作,做的也是比較多人嚮往的工作
不過沒經濟壓力的人在網上通常較沒存在感
因為沒經濟壓力的人比較不需要在網路上找存在感、認同感、價值感)
這篇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