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饒·米沃且創立雍仲苯教以前,西藏還是自然崇拜的原始巫教時期,那時信奉的神靈還沒有系統,沒有分類,是一種「萬物有靈」的泛神論觀念。而到苯教時期,開始有了人為的宗教初步分類和大致的不同系統。苯教信奉「天空為神界,中間為贊界,下面為龍界」的所謂三界神靈。
神界
據藏文典籍記載,天界分為七層,有天父六君子,連同赤頓止為七神,赤頓止之子即為聶赤贊普,聶赤與此後的六位贊普合稱天赤七王,居住於七層天。七王「在其子能騎馬射箭之時,就沿著天繩,如同彩虹一般向天空飛去」。苯教的始祖和九位創世神也居住於天界虛空中的須彌山之頂。藏族巫師作法時,身上要纏以五色絲帶象徵彩虹。唐卡神像的兩側掛有紅、黃色兩根綢帶,其意也在使神靈駕虹飛上天界,或天神順虹橋降下人間。西藏祭儀和民俗中普遍使用的五色彩箭、五色經蟠、五色毛線等也與此有關。祭祀天神的儀軌,主要是焚神香煨桑。煨桑時,要燒起一堆雪松枝(後來一般用柏樹枝和艾篙等),往上撒神靈最喜歡的「三乳」(乳汁、奶酪、酥油)和「三甜」(砂糖、蔗糖、蜂蜜),還有當地生產的青稞炒熟後磨成的糌粑(藏族的主食)和其它一些香末及藥物,再灑少量的頭道青棵酒和潔淨的茶水等。雪松和柏樹被認為是九位創世天神中的主神「塞」的神樹,燒起雪松枝的煙火,苯教神祖和以塞為首的九位創世神,會順著這股祭獻香火冒出的煙縷自天而降,煨桑焚祭的目的在於讓神靈吸收桑煙,並通過桑煙和祈禱把人間的信息送到天界報於神知。比如,煨桑冒出白煙,並能緩緩上升,縷縷不斷,則意味著神已欣然接受;如果冒出的是黑煙,且在長時間內被風吹得散亂無序,則意味著遭到神的拒絕。煨桑一般要選擇當地最高的山頂、隘口、險關、橋頭、山腳、河濱、村頭和城鎮的三叉或十字街口等處,築起一個大小與環境相當的煨桑灶。每家每戶喂桑時,則在一個小「桑崩」中於房頂或房院的明顯高峻、潔淨之處進行。
贊界
苯教視中界為遊魂「贊」的世界。藏諺曰:「人死而贊魔生」。苯教認為,人活著時靈魂可以離開軀體遠遊,並能寄附在某種物體上,由此而產生了西藏一些得道高僧舉行靈魂轉移的所謂「奪舍」法術。藏族著名的古典長篇小說《鄭宛達娃》,就是反映大臣的兒子為篡權,利用王子靈魂遷入杜鵑鳥去密林遊玩的機會,把自己的靈魂遷入王子的身軀而回宮冒充王子去接位的故事。但是,在人死後靈魂卻變成一種贊魔。藏族的地方保護神,一般都是當地熟悉的人死後變成的贊。因為苯教的觀念是,人死後靈魂並不能下地獄,也不能升入天界,特別是兇死之魂,只是在中界徘徊、遊蕩。據說贊穿著紅披兒,內有銅甲,騎一匹栗色灰斑皮毛的馬,經常出現在日落時分,手持一把半月形鐮刀和一條套索。贊,也是一種火神,藏族贊的信仰與中亞、突厥地區最重要的民間拜火信仰相融合。苯教經典中描繪的贊,往往是一身紅焰,居於高高的西方銅色山,銅色紅類火。贊系兇神之主閻王,不是居於地下,而是地上的「魂城堡」。魂城堡「坐落在一塊紅銅平原上,周圍的銅巖刺向天穹,紅褐色的兀鷹在天空翱翔,贊魂在天空四處漂蕩,毒蛇攀援,紅色山巖中央是一座沸騰的血海。」這個苯教觀念中的閻王,後來成為桑耶寺的護法神,寺旁建有他的一座魂房「贊康」,外面始終蓋著紅布。在拉薩通往日喀則的大路至羊卓雍湖,一路上建有七座贊康,據說屬於贊系的火神七兄弟,他們的配偶都是生有狗頭的女鬼卒。藏區山頂的瑪尼堆上凡擂著羽箭(外塗紅色)的地方,說明也是火神贊的居處。贊,也有祖先崇拜的因素,中界是贊也是人的世界。遊近天界的贊有較強的神性,居於中界的贊完全是人亡之游魂。而神贊、遊魂贊與具有人形的火神贊融和後,則具有勇武強權的象徵。唐蕃會盟碑上稱藏王為「神變贊普」,即為能變幻身形的大巫師,所以贊普中的贊為人神之中介,由此男巫師演變成為君主、國王之意,贊普也就成為人間的神變之王。由此可見,古時西藏社會特殊的政治、宗教體制,都建立在藏族早期神魂人巫觀念的原始信仰之上,這為政教合一制度的產生提供了思想基礎。作為人神中介的巫師在西藏獲得格外的尊榮,在西藏地方政府機構中還為巫師安排了固定職位。五世達賴以前,藏政府的宣諭神為色拉寺附近的“噶瑪恰”,此後又讓位於哲蚌寺附近的乃瓊,其主神為白哈爾。
對贊的儀軌和祭祀,苯教使用的一種法器叫垛。贊垛是用兩根長木條做成的大十字架,然後以細木條架成菱形框,再用彩線或細木棍織成菱形網:贊垛的上端拴鳥羽,兩邊各架設一個小垛,稱為天手,天手下系彩帶,下端捆上白芥籽盒。最初的垛,只是為降伏兇魂的,後來演變成一種普遍使用的法器,用以降伏所有的惡魔。在藏區的每一個村莊旁,總有一個石砌的四方形小紅房間,這就是為當地遊魂所建立的居所「贊康」。祭祀時要供獻山羊血肉,亦即要作紅祭血肉供。早期拉薩的巫師,在藏歷新年都要舉行殺除贊魔的儀式,屆時巫師身穿盔甲,在祈請神魂附體後,全身亂顫,雙眼圓睜,狂怒地穿行各個街道,向歸歲之兇魂遊贊射出一支支神箭,最後將事先準備好的贊魂俑像投入火中燒毀。後來藏傳佛教格魯派在拉薩創立傳召法會後,以驅送活鬼的儀式替代之。
龍界
苯教宇宙結構中的下界為「龍」的世界。據《十萬龍經》記載,龍居於大海、湖泊、江河、沼澤、瀑布、水池、山巖、土地、樹林等地上水下的所有地方。龍,藏語音為「魯」,是苯教九位創世神之一。藏族的龍信仰,最初由蛙而來。苯教巫師獻給龍的供物主要是蛙。吐蕃早期贊普多數娶龍女為妃(贊蒙)。傳說有個贊普之妃生得異常美麗,但後來卻變醜了,問其故說因許久沒吃到家鄉的蛙了,後來弄了油炸青蛙一吃,又恢復了美貌。其妃名意即為龍王。所以,藏族最初的龍,是對魚、蛙、蛇、蠍之類的崇拜。藏族三界宇宙觀中本來就有天陽地陰之說,故居於地之上下的龍都屬陰性,稱為母龍,實際上是從原始地母觀念發展而來的。《十萬龍經》中就有與「地母生萬物」相類似的「母龍生萬物」的神話。苯教神系中居干天界的最高神滾多桑布之配偶滾多桑姆,其原始含義為「無限空間偉大之母」和「大地之母」,她的形體會發亮,而且光芒四射,是與希臘神話中宙斯的兒子阿波羅相似的光明女神。據一份藏文木刻本的祭神書說,「父親天空雷聲隆隆,母親大地閃電彎彎,兒子駿馬是雪山的精華」。苯教認為天和地是陰陽統一體,沒有地獄觀念,對靈魂也不分絕對的善惡,贊是惡魂,有時也可以是善魂,甚至又等同於祖先,井能護佑人。故而人死後靈魂不進入地下,而地之上下屬於龍的世界。龍神儀軌及其畫像中,被描繪成穿一身羽毛長袍的象徵霧的無縫隙的水質絲綢長衫,乘騎一匹帶白色水紋的藍馬,手捧一只裝滿寶石的水晶花瓶。龍神各類多得不勝枚舉,總的可分為五大類:屬於善神類的叫甲仁,屬於障礙神類的叫芒仁,其他三類可善也可作惡。他們分居於東、南、西、北、中,把人類封鎖於其間。龍,是人世間240種病惡之源,稱為龍病。龍,又被稱為水神,主雨水,管避水旱災害,防止疾病、飢餓、受傷和人們的貪心、嫉妒等。求雨巫師進行儀式時,穿藍衣服,手拿藍障幢,供藍色食品。藏戲《頓月頓珠》中就有為祭龍神,需要把一個屬虎的少年擲下湖去以祭龍的情節。龍,又是財神,家在水底,水底有她居住的五百座龍宮。她還可以遊動居住,每一戶人家也都有龍王的居處。故而藏家每逢藏歷新年,都要在灶後被煙熏黑的牆上,用糟把面點畫一隻蠍子和一個雍仲符號,在其旁還要點畫上酒壺或茶壺以及供奉食品,以祭龍之財神。拉薩龍王潭供奉的龍女名叫墨竹色青,形像為十五妙齡美女面相,頭上有九個蛇頭,下身為魚尾。她是苯教八大龍神之一,被蓮花生收服成為藏傳佛教寧瑪派中地位很高的護法神。她也是女性,特別是年輕美貌之女性的保護神。傳說五世達賴在遷入剛擴建完畢的布達拉宮之後的一天,天剛破曉,走出寢宮向四周隨意眺望,以活佛之神眼,發現龍女墨竹色青正蜷縮在布達拉宮北側的古柳樹枝上,凌冽的寒風吹得她瑟瑟打顫,心裡非常不忍,就命僧侶百姓在布達拉宮後就著取土之凹坑,修起一個人工湖,湖心島上蓋一座加了琉璃瓦的龍王閣,請龍女墨竹色青在這裡永遠駐錫。每逢藏歷4月15日「薩嘎達娃節」,許多年輕漂亮的女子,都要到龍王潭來煨桑祭祀,要以三乳、三甜來敬獻供奉,向龍女墨竹色青叩頭膜拜,然後在人工湖中蕩著牛皮船,或者在草坪林卡歡歌狂舞,野餐娛樂,祈求她賜給幸福、歡樂、富裕和財運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