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得知《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 )50周年版會在臺灣第二波上映後,便興起了去看的念頭。不過,期末是繁忙之秋,場次又只有晚上,讓我猶豫了一陣子。最後,在確定可以搞定本學期最後的期末報告之後,終於下定決心去看了!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部電影的話,我會說:「あっ、美しかった!」。哎,真是漂亮!真的好多鏡頭都好漂亮!好多畫面都好有力量!好幾個段落營造出來的氣氛也很厲害。有配樂的部分也很美,讓人有一種「果然太空SF就是要配交響樂!」的感嘆(以前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樂曲解說時都無法理解其「太空感」在哪裡,真的看過電影後真的可以體會了)。不過沒有音樂的時候就是單調的機械聲或是呼吸聲,不然就是無聲,雖然這很寫實。然後,這部的特效拍得很棒啊,太空船、星球(開頭的月球-地球-太陽三連線時在經典!)之類的都很有感覺。再次證明了傳統特攝技法好好利用的話,也是可以和電腦特效相提並論,甚至超越其之的。
這次的五十周年版是不做任何修復,直接複製原版底片的版本。在螢幕上可以明顯地看到那個年代、用底片拍才有的顆粒感,別有風味。據說這是「最貼近五十年前首次上映時的觀影體驗」的版本呢。
和那個年代的電影一樣,以現在的標準來說,《2001:太空漫遊》確實給人一種步調稍慢的感覺。不過,三個小時「咻!」一下就過去了,讓人目不轉睛,忘了時間的流逝(好吧,我得承認有些地方我有點分心,有些地方我也確實覺得略嫌累贅)。
不可否認的是,像是一些運鏡和拍攝的手法、故事切斷落的方式、演員的表演技法和說臺詞的方式、美術設計、對於未來科技的想像等地方,確實讓人感受到這部電影的年代性,可是,即使在今天仍人感覺到毫不過時、甚至感到新穎的部分仍然是存在的。
我想,《2001:太空漫遊》的其中一個主題,就是的「人類的進化」吧。在「人類的誕生」章,人類的祖先在獲得「智慧」後仍然做著一樣的事情,唯一改變的,只有暴力所帶來的破壞力升級了。然後,猿人手上的原始武器轉眼間化為了太空船,彷彿意思著,即使過了百萬年,即使到達了太空,人類的「本質」仍然沒有任何改變。人類與HAL之間的廝殺,或許也是在說明這一點吧。最後的「死與因新生」,太空人先死過一次之後才以胚胎之姿回歸地球,所象徵著的,是否就是人類的新生與進化呢?
這讓我想起
成田亨先生在「關於機械設計」(メカニズムデザインについて)一文中所寫下的話。「我並不認為人類是在進步。人類並沒有進步,只是在變容」。這裡的「變容」,指的是科學技術的革新,「人類藉由技術革新改變了生活環境並適應新環境。故謂變容」。成田接著說:「不能說適應了新的科學人類就進步了。戰爭與和平、戀愛與失戀的悲傷、飢餓、野心。--人類在沒什麼變化的本質上,誤以為進步了」。雖然很多人都把科學的進步當成了人類進化的證明,但是,我一向也認為「科學技術的進展」與「人類的進步」、「人類的革新」是兩回事。科技的發展或許會有助於人類的進步,但是它在本質上和人類的進步是兩回事。誤以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就是人類本質上的進步,或許正是人類還是「未進化的存在」的證明吧。
最後,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完完整整從頭到尾把《2001:太空漫遊》給看完。以前在電視上都只看到片段,而且好像老是都是從HAL出問題到太空人回到太空船把HAL關機的部分......。另外,雖然不是IMAX影片,不過日新威秀好像是用IMAX廳來播(我沒看過IMAX,我只看過科博館的太空劇場,我以前一直以為IMAX是太空劇場等級)。除去太空劇場不論,這還是我第一次用那麼大的螢幕看電影。結果,應該也跟我坐太前面有關(中間的好像保留給現場買的,或是我太晚訂),在看的時候屢次有點不知道該聚焦哪裡才對。早知道就選後面的位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