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に及ばず」(ぜひにおよばず)真是一句灑脫的話。
「是非に及ばず」(ぜひにおよばず)真是一句灑脫的話。
語尾的
ず是日本古語的否定形,近代日文基本上不會碰到這東西,基本上就是簡單的「ない」就好。所以拿給一般日語系的學生看,也不一定知道這用法。
當然這不是說我國日語系學生程度低落,而是這用法已經(jīng)超出時代,是近代不用的死語。因為我問日本人,一般日本人也不知道這東西是什麼(除了對歷史或國文有興趣的日本人之外)。
就像你問中文系學生「花發(fā)多風雨,人生足別離」是什麼意思?一般也都答不出來一樣。
所以這句話在近代日語的文章或改編中,多半寫成近代日語型的「是非もなし」。
這樣看,近代以N系列為考試依據(jù)的日語學習者就能知道意思。
若直譯來說就是「無關(guān)是非」。但其實用法遠遠超出這種解釋。
以天下聞名的〈
直江狀〉來說,裡面就出現(xiàn)四次「
是非に及ばず」。
(附帶一提,直江狀的作者是天下第一陪臣直江兼續(xù),但在戰(zhàn)國無雙系列的演出中怎麼看都是丑角,真歡樂)
不過這句話最有名的言說者還是織田信長。
第一次是出現(xiàn)在1570年,信長被景仰自己的妹婿淺井長政背叛時說的。
(因為背叛前長政是把信長當大哥崇拜,因此有一說長政的長是信長賜名,然而賜名之說原則上不可信。)
第二次是1582年,本能寺之變時,信長知道叛變者是明智光秀時說的。
(明智叛變前是信長的心腹,結(jié)果最後多加了大患兩字)
一般提到信長公的「是非に及ばず」這句話之時,都會說是本能寺之變的遺言,
所以翻譯來說非常消極,諸如常見的:
「情非得已」
「那就沒有辦法了」
「事到如今,也沒有辦法了」
以事後諸葛觀之,信長死在本能寺中,所以這樣翻也好像沒什麼問題。
但問題在淺井長政叛變時,信長「是非に及ばず」這句話也是同樣意思嗎?
儘管金崎撤退戰(zhàn)中有賴藤吉郎(日後的豐臣秀吉)死守,但之後是確實將朝倉與淺井兩國打到亡國滅種。
那時也是說著:
「情非得已」
「那就沒有辦法了」
「事到如今,也沒有辦法了」
這樣消極的話嗎?
更有甚者,讓全天下知道織田信長的桶狹間之戰(zhàn)(1560年),戰(zhàn)前信長也說了「是非に及ばず」這句話。(不過這次的史料證據(jù)不像上述兩者那麼堅強,所以不列於次數(shù)中)
其實從這邊可以知道,「是非に及ばず」是信長的口頭禪。
那是只有與死為伴的灑脫者才知道的含意,翻成「情非得已」的話,是無法理解這句話與那個人的。
這句話其實有一個非常貼切的中文用法,不過重點不是那句話怎麼說,
而是理解什麼樣的人會把這種話當成口頭禪。
也難怪一般日本人會喜歡織田(還有一大堆以他為名的遊戲)而不是統(tǒng)一天下的德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