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素:環境改變、父母的態度、醫療過程的未知性等等。出現的反應:
1.退化行為
2.控制性行為
3.攻擊性行為
4.退縮、恐懼等。
1~3歲 幼兒期 無法了解為何要住院 害怕與父母分離
3~6歲 學齡前騎 將住院視為懲罰 害怕身體受傷害、與父母分離
6~12歲 學齡期 將住院視為懲罰 害怕身體受傷害、失去控制權
12~18歲 青少年 可以了解狀況 害怕身體外觀改變(身體心像)
對於兒童住院反應之護理措施
A.嬰兒期
抗議期、絕望期、分離期>>>簡單說就是尖叫、眼神死、勉強配合。
1.迅速滿足需求。
2.縮短治療時間。
3.可請父母於治療後給予安撫。
4.安排同一護理人員照護。
B.幼兒期
與嬰兒相似也是抗議期、絕望期、分離期
1.採堅定、直接的接觸。
2.接受兒童的行為(退化行為等等)
3.鼓勵攜帶兒童喜愛的物件,如:玩具。
4.維持平常作息,如:上床時間。
5.給予選擇權,讓兒童參與治療。
6.詳細說明治療行為的過程,降低其不安感。
C.學齡前期
抗議期(有較多攻擊行為)、絕望期、分離期
1.帶兒童看檢查用物,告知檢查過程。
2.提供自主選擇權。
3.接受兒童的行為(憤怒等等)
4.注射後務必貼膠布,減低兒童身體不完整的恐懼。
5.鼓勵父母多安撫。
D.學齡期
簡單說很ㄍㄧㄥ,小大人的模樣
1.利用圖片或布偶等等來解釋醫療過程。
2.繼續學業。
3.隱私權。
4.勿使用「切除」等等字眼。
E.青少年期
大人樣,重視外表與社交。
1.以成人方式對待,尊重其決定。
2.協助面對身體心像的改變。
3.鼓勵與朋友聯繫。
4.隱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