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多來我所寫的文章可說是屈指可數,甚至有網友問我是不是「放棄從筆」,當然不是,原因很簡單,也就是「工作」兩個字,而我的工作每天要做的正是寫文章這件事。(當你每天面對鍵盤滑鼠瘋狂打字,回到家自然就不想面對電腦了,好啦我知道這是藉口。)
這篇文章想談的當然不是要抱怨工作有多累什麼的,只是想談談關於在這個行業的所見所聞跟一些看法。網路編輯、小編,甚至可以直說就是大家口中「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那個記者,要怎麼稱呼都行,但指涉的都是同一種職業。(當初應徵時人力銀行寫的是「編輯」,不知怎麼地進到公司後工作證上寫的就變成記者了......)
一、整天只會抄?
以廣義來說,沒錯,每天就是從各大網站尋找題材來寫文章,除了臺灣網站外,更多的是從國外媒體尋找有看頭的新聞來編譯,事實上使用外媒來源還遠比用PTT、爆料公社臺灣社群來的輕鬆,因為爭議性與問題較少,例如臺灣的當事人是否授權使用圖文、是否願意接受被報導、等候當事人回覆所需的時間等(當然無良的就是直接抄了不問,甚至為了規避問題不將網站設址在臺灣)。
由此還可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媒體都會引用類似的報導來源。其實同樣的內容也不斷在不同外國網站流轉,尤其英語系的新聞、內容網站也不少,同樣的題材在近幾天內出現在各網站也是蠻常見的事,甚至一些中國網站還會每天固定巡視各大英語新聞網來編譯文章(而且通常都會迅速被中國各媒體複製貼上)。
同樣的事件不斷在各種語言之間流轉、重述,甚至開始加油添醋、亂掰情節(這一層通常在中國發生),甚至幾年前的事件被重複報導多次,我在前一間公司剛進這行時寫的外國新聞,比我晚進半年的新人又重新再寫一次(某些公司不會禁止這種事,反正有流量就好),這類情事反覆發生,這也導向兩個問題:點閱(流量)至上?第四權的伸張?
二、追求點閱率的時代
在10年前,可能很多人都還不了解這些網站到底是怎麼生存的,但今時今日重度仰賴網路的社會,可能連你阿公阿嬤或多或少都知道網站很多人看就有錢賺,至於細節這邊我就不多提,多數媒體使用的Google Adsence怎麼運作跟計算,隨便估狗就一狗票資料了。
想當然,開公司做網站不是在搞慈善事業,心裡想的絕對是如何增加點閱率來賺更多錢。自然而然,腥羶色的題材總是讓各家媒體如嗜血鯊魚般緊咬不放,即便「沒新聞可報?」、「不能報點有營養的?」這類負面評論層出不窮,點閱率高就是高,也顯見了許多人還是口嫌體正直。
這也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媒體追求的不再是單純報導事件,而是挖掘觀眾喜愛看的內容,這就像FB的演算法一樣,當某類題材越是吸引觀眾,就越容易寫出更多類似的文章,再加上FB本身的觸及率演算法,越多人願意按讚、留言、分享就會得到更多觸及,如此一來點閱率就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之前曾看到一個名為
媒體小農的計畫,目的是希望透過小額贊助方式,來改善為追求點閱率譁眾取寵的生態環境。但是我自己並不看好這項計畫(正確來說是支持、卻不認為有效),當你有辦法靠著點閱率賺到數以倍計的廣告收益時,小額贊助可能連維持一名記者、文字編輯的薪水都有困難,更遑論長期支持。
當大眾已經習慣能夠免費閱覽新聞時,何以要他們願意付錢來觀看這些內容呢?而這些內容值得他們付錢嗎?以專業、深入探討特定領域(如醫學、音樂、電影等)的網站來說還有可能,但仍不是長久之計,且也難以擴張規模,更遑論要讓大媒體靠這種方式做營收(可以看到媒體小農目前的合作對象幾乎都是中小型媒體)。另一個問題是,這些贊助有辦法不經過公司抽成、「直接」回饋到作者本身嗎?
如同遊戲產業早已發現,假性的免費比起收月費(訂閱)還來得賺錢,因為使用者更願意付出金錢(點擊)來享受遊戲,靠抽虛寶(點閱)所造成的爆炸性成長遠比收月費賺得要多很多。
三、遺失的第四權?
「連這也能當新聞?」、「不能報點更有意義的新聞嗎?」,相信這類的留言在各家媒體都沒少出現過。確實,現今除了存在已久的傳統新聞媒體外,大多新世代的網路媒體幾乎不存在所謂「外派記者」,多數是靠著網路來源撰稿,更不用提去明查暗訪事件真相,能做到的頂多是電訪當事人。(要怎麼判斷?基本上看圖片、影片來源跟是否有參考來源就能知道,如果不是該媒體自行採訪拍攝大多就是文稿編輯自己找素材寫出來的,外國新聞就更不用說當然是翻譯的啦......)
不跑第一線取得第一手消息,根本不可能做到查明真相這一點,然而現今多數網路新媒體都沒有這種能力,更可以說本質上新媒體根本就不具備所謂的「第四權」。從現在新聞的內容來看,除了政治場合與明星娛樂新聞這種主動邀請媒體出席的場合,其他多數新聞不是出自爆系公社就是PTT或Dcard,這也說明了在傳遞資訊的速度上,新聞媒體已經大不如前,甚至是已經輸給社群媒體。
誠如前述所言,一般大眾透過手機轉傳訊息的速度已經不是現今媒體所跟得上,就像近日有國外名人過世時,一般大眾透過外電或國外網友得知後在臺灣迅速傳開,甚至動作可能還比國內媒體更快。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媒體淪為資訊統整、交叉比對事實的角色,且交叉比對事實只要是一般熟悉網路的人都做得到,甚至網友可能在單一事件上還整理得更徹底,網路新聞媒體只是文類多、總體數量上有優勢罷了。
要說新聞媒體沒有徹底執行所謂的第四權嗎?倒不如說早已疲軟到沒有那種能力去執行,反倒是社會大眾手上的社群媒體更具備這種條件。
四、網路新聞的自我定位?
綜合前面所說,以往新聞要等到事後看收視率或報紙銷售量才能得知民眾反應,現在的網路點閱率更能即時反映大眾口味喜好,讓過去只能單方面接收電視報紙資訊的民眾開始影響媒體內容。事實上媒體還是什麼類型的資訊都報導,但是在點閱反應與FB觸及演算的雙重效應下,使得話題性夠、炒作性強的新聞較容易被大眾關注。
作為營利單位,最重要的還是點閱率、點閱率跟點閱率(沒錯這就是需要說三遍的事),現今大多文稿編輯不是新聞科系出身(有外語能力反而較重要),自然沒有接受過新聞素養的訓練。要說對於專業倫理的執著嗎?我想是不太可能有吧,畢竟多數人只是為了糊口而做這份工作。
除了特定具有理念的文化媒體外,其他大多是在一波波正反意見之中擺盪,怎麼樣去創造話題性反而是他們更關注的事,這也是為什麼新聞越來越像閒話廢文集散地,與其說是在傳達新資訊,更多時候是在製造為人們的娛樂價值吧。
後記:
回到標題,我不過是個入行一年的菜鳥,但或許也正是如此我並沒有對於這個行業有強烈的執著,這篇文也不是為了平反些什麼。(只是因為工作佔有太多時間,讓我想寫的文章一再推遲,所以只好先來出賣自己的工作了。)
其實光是「點閱率」三個字就可以單獨寫成一篇文了,或許下一篇文就會以此為題吧。
我的部落格FB粉絲專頁
除了發佈新文章外,平時會有觀影短評、音樂分享或時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