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了關於馬克思、涂爾幹以及韋伯的簡單介紹之後,我認為其中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馬克思社會衝突的觀點。比起涂爾幹的趨同、韋伯的價值追求,馬克思的衝突論雖不免帶著些許血氣,但這個一百多年前的警鐘,到現(xiàn)在聽來依舊刺耳。
馬哥認為無產(chǎn)階級勞動人口所得到的收益並不如他們自身所貢獻的價值,在這樣不對等的情況發(fā)展下去直到自己都買不起自己製作的商品之後將加重個人對於社會的分離現(xiàn)象(alienate)並可能導致衝突發(fā)生。尤其在資本主義特殊分工的狀況下,每個人對於自身產(chǎn)品的投入單一且量大,相對剝奪了勞工人口對於該工作的不可替代性。
在輔助資訊區(qū)域里頭,我看到了有趣的一句話來自貝托爾特·布萊希特:「搶劫或者建立銀行,哪一種更為可惡?」斯以為這也是很有趣的切入點。
對於社會分工,涂爾幹的觀點是同質性的群眾會有凝聚性,因為他們可以彼此理解、促進和諧。在古早的年代由於這樣的組織穩(wěn)定了社會,也可想見在工業(yè)社會中繼續(xù)帶有著凝聚(coherent)的作用。而階級之間的不穩(wěn)定也會隨著時間科技的進展而淡化。此外,書中還提到他對於自殺的研究,提及古代對於自殺相關記載不一定詳實(自殺者不能用古典葬禮)。
我認為這兩位學家的想法都或多或少引出了「工會」這個東西的起源。馬克思眼中的勞工階級會因為要反抗資產(chǎn)階級的剝削,涂爾幹的職業(yè)團體也可視為工會的流變起源。與此,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工會究竟是因為鬥爭而起,或者因為凝聚而自然產(chǎn)生?
稍微看了一下工會的簡史,有的說法是在工業(yè)革命期間的勞動階級為了自身權利組成(馬觀點),也有一說是行會演變而來(涂觀點)。拋開對於馬克思的欣賞不論,我認為在定義上,工會屬於那些因為要維護自身權利而團結起來的人。反面來看,如果一個人不需要去爭取更多,那他去凝聚的動機相較起來就不那麼強大了。
說說韋伯。因為書中是簡介,在缺少比較有特色的實例的情況下對於韋伯的理論只能蜻蜓點水般帶過。就我所理解,韋伯認為社會的關鍵在於個人的價值觀與情感。相較於前兩者著重在群眾的行為上,韋伯看起來更重視個體的行為。他沒有直接否定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的起源的看法,但也認為那並不是個完整的解釋。
此外書中還提到克爾文教派,韋伯認為這個教派提倡的選民理論與現(xiàn)在的資本主義有不小的關聯(lián)。只有上帝的選民才可以上天堂,而你努力工作就是在榮耀上帝。雖然人民不知道自己這樣有沒有效果,但是仍然受到這樣的概念而去辛勤工作。
我好奇的是:韋伯提倡的社會研究方式是去觀察社會行為,但是人那麼多,要怎麼去觀察呢?根據(jù)百科上對韋伯的介紹,他對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有著與自然科學研究的另外一套方法,至於確切的方法還要再深入研究。
恰好我最近看了關於紐倫堡大審判與心理分析的書,當中心理學家與精神分析學家對那些戰(zhàn)犯一一做了些問答、羅氏墨跡測試等,也許這些心理行為能否也能用韋伯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來測試。
總之,我很好奇韋伯的研究方法。
----------
之後上課之後會吸收到新的東西,到時候會更新吧。
看到這裡的人來幫我填個表單吧,看看我到底要不要更新這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