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描述13歲的美麗少女鄔娜戀上鄰家大叔雷,但這段法律與社會都難容的禁忌之戀,讓雷在接受法律制裁之後,決定隱姓埋名、遠走他鄉。但鄔娜無法接受雷就這樣消失,她的心一直停滯在13歲的那年夏天。15年後,她找到改名後的雷,並闖入他的工作、他的家庭和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新生活。那些壓在心上的疑問,她要雷給她答案。
Ruby Stokes飾Young Una(年輕鄔娜)
Trailer:
觀後感:
面對感情,誰又能看清楚愛情?
愛情的銘印
第一次讓人怦然心動的初戀,往往成為愛情最美好的回憶,不單是過程中初次的刻骨銘心,而是它具有個人特別意義性。第一次的接觸,第一次的感動,第一次的破碎,是走完一輪愛情認知的洗禮,而後情感經營再也不復如此深刻與憧憬。如同小鴨銘印般,把情感播種最初對象,慢慢深根盤纏,僅僅扎住讓人最溫暖的心頭,念茲在茲著那人的身影,縈繞那人的呼吸,惦起那人的所在,心中佈滿花絮隨著年紀飄散各處,點綴人生的遺憾和悵然。電影中的鄔娜把情感遺留在十三歲裡,透過尋歡來填補空白的歲月,因為她無發忘懷對鄰居大叔雷的感情,對鄔娜當時而言是被重視和認同,對她關懷呵護迥異於同齡層的對待,她不是小孩而是一樣有感覺,能表述愛情的人,就是因為雷對她的意義性,愛情便是建立雙方的體認下獻身。之後雷不告而別,讓鄔娜深刻體會到痛苦,確認雷在自己愛情中,有著揮之不去重要地位。銘印的花絮業已具體化遍布她的生活和她的人生,她希望心中的隱痛,不該是壓抑而是面對處置它。十三歲記憶是如此清晰,愛情也是如此地確實,記憶不再是若即若離,而是有它原來的歸屬和對待。
愛情不正確性?
鄔娜在一次和雷私奔無疾而終後,隨後雷被指控性侵未成年少女,鄔娜並未透漏有關她和雷的情事,反而對法庭攝影機自白她對雷的感情,「雷,你去哪裡? 」、「你為什麼離開我? 」、「我愛你」,這些表露少女對愛情是有感知,也能理解自己的行為,但我們常以長者的姿態,來控制貶低小孩對於事情的表達能力,認為他們是無知者,是被人誘拐,或是斯德哥摩癥侯群發作的表現。在現代情場中成年人也未必更懂得愛情,無論是經營或維繫上也是顛簸不已。年齡可否剝奪對於愛情的追求?不是我長大就知道著「愛」,而是經歷過、學習過「愛」我才長大,保護他們不是剝奪話語權,而是從旁傾聽、協助和引導。社會的先入為主的想法,也同樣施加雷身上被貼上性侵犯標籤,無論是他心中罪惡感的承認,還是為了減低刑責,也只能把變態中隱晦的愛情否認掉。在愛情裡沒有人是先驅智者,能評斷是是非非,而我們只能做的是去理解、感受,陪伴我們所珍惜之人。
承諾或蜜糖?
鄔娜帶著陰影,去找雷尋求愛情的答案。十五年時光荏苒,再見到雷時,他早已隱姓埋名換作彼特的身份。交替對白中鄔娜質疑雷為什麼離開逃避,是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還是被迫壓抑屈服輿論現實? 雷的告解似乎讓人同情他的苦衷, 私奔如何陰錯陽差造成分離,以及鄔娜對他的重要性,鏡頭閃過現實和過去記憶,把整個不倫之戀衝擊觀眾改觀,但隨後劇情發展,雷又非坦承現況給鄔娜知道,這種遮掩性,應對十三歲鄔娜的承諾是否是一種迷湯? 此時,對於戀童癖者想法油然而生,是他們的伎倆還是因責任而無法事事坦白? 鄔娜尋愛的答案是自我解脫還是得到她所需的肯定? 導演留白最後場景,採用雙線結局的想像。這種撲朔迷離的呈現,一方面打破我們對於不倫戀的批評,另一方面又證實戀童癖者的真實性,使得劇情隱藏「正反」論述哲理,把「合」留給觀眾詮釋。劇本利用時有所聞的性侵話題,卻中立化色彩,重新闡述年齡差距愛情的可能性,但也不忘人心流動的慾望,讓此片有著藝術價值的反思。
本片改編舞臺劇蘇格蘭作家David Harrower的黑鳥(Blackbird)劇本,以大量對白還原鄔娜和雷過往情事,從中思考愛情和年齡課題,不只針砭現代性侵時事,也留白兩人關係發展的想像,這是繼納博科夫(Nabokov)的蘿莉塔(Lolita)討論的禁忌話題,不像前者聚焦在男主亨伯特(Humbert)對於小女孩慾望投射的描寫,相對地黑鳥則是以鄔娜的心境口吻,來講述對於被投射者對象的看法,進而還原整個關係的樣貌。在觀影時,鄔娜和雷在倉庫流轉的場景,彷彿在躲避世人的眼光,讓整齣戲不會只有枯燥對白的堆砌,反而有著動態現實和過去記憶的呼應,增添視覺的感觸。本片啟發反思很多,若鄔娜在自我情感得到救贖,那我們是否能寬容看待禁忌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