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創作內容

0 GP

文化與文學專題 仙王后(The Faerie Queene)與其時代背景

作者:幻月│2018-01-23 16:10:27│巴幣:0│人氣:673
有很長一段的時間,似乎已經沒有寫過關於文學與文化的文章了…或許是因為入伍之後,寫文章的能力連同寫小說的能力一起退化了吧(茶

不過這一陣子因為要考研究所,然後又加上無意間挖出了自己以前寫的《聖獸之歌》的設定稿與初稿,所以才想說要來寫這個文章。

雖然主要是想要練習一下自己瞎掰的能力,不過…哪,雖然只是一個有點廢文味道的文章,但是還是希望能夠至少言之有物(欸

*這篇文章中有許多主觀認定與解讀的地方,如果與大大的認定或解讀有所衝突的話,還望請能多加見諒*


<文化與文學專題 仙王后(The Faerie Queene)與其時代背景>

[I.英格蘭文藝復興的開端]

1. 從玫瑰戰爭到都鐸王朝

一般認定的英格蘭文藝復興(English Renaissance),是從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終結了玫瑰戰爭(War of Roses),並且入主英格蘭成為了英格蘭的統治者之後。

在玫瑰戰爭時期,由於英格蘭的兩大貴族.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與蘭開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都主張自己具備繼承王位的權利,所以就花了好幾十年的時間一直在相互廝殺。

尤其更加恐怖的是,玫瑰戰爭時期所發動的戰爭,幾乎每一場戰役都會死掉當時的英格蘭相當於一個大城的人口數量,所以當時英格蘭的社會與經濟並不穩定。

隨著都鐸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亨利七世(Henry VII)入主英格蘭之後,英格蘭的社會與經濟才逐漸偏於穩定,而才能夠發展原本已經中斷的文化。



玫瑰戰爭終結的時候是約略十五世紀的時候,當時的歐洲因為受到義大利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乃至日耳曼地區的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影響,而都在文學與文化上朝向文藝復興的方向性。

在亨利七世駕崩而亨利八世(Henry VIII)繼位為王之後,亨利八世因為自己的婚姻問題與梵諦岡(Vatican)撕破臉,所以就自行成立了英國國教。



梵諦岡所代表的天主教,其實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十分腐化與無能,而且早在更早之前就已經面臨了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宗教反叛。



然而相較於馬丁.路德因為對宗教的概念與天主教不同,而反叛了天主教,亨利八世反叛天主教是因為不想受制於梵諦岡。

當時歐洲興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許多提倡宗教改革的神學家因為需要政治上的庇護,而傾向於尋找具有軍事力量的君王。

而由君王因為想要擁有自己的權力,因此大部分的君王都會在政治上庇護這些提倡宗教改革的神學家,以合理化自己對於天主教的反叛。

亨利八世反叛了天主教,等於是向大家宣告「林北才是英格蘭在政治與宗教上的主宰者」,但是卻也為英格蘭境內帶來了國內與國外的混亂。

由於亨利八世宣告自己為宗教上的上位者,因此亨利八世強迫英格蘭境內所有的人都必須皈依英國國教,結果就招致原本英格蘭境內的天主教徒遭到迫害。

而對外由於當時西班牙的統治者,是西班牙皇帝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洛五世(Carlos V),再加上亨利八世為了要迎娶安.博琳(Anne Boleyn)而休了原本西班牙的公主.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結果就等同做球給西班牙了。

{*附註1:其實凱瑟琳公主在輩分上,應該相當於卡洛五世的姑媽}

因為當時西班牙是歐洲最具力量的天主教國家,結果就變成亨利八世與西班牙帝國僵持成危險平衡,最後靠著聯姻才平息與西班牙帝國之間的危險平衡。

2. 從亨利八世駕崩到伊莉莎白一世登基

亨利八世在駕崩之後,英格蘭陷入了政治與宗教上的混亂—亨利八世原本的繼承者.愛德華六世年紀輕輕就病逝,於是就在我們的亨利哥沒有男性子嗣的情況之下由瑪莉公主來即位了。

{*附註2:愛德華六世是亨利八世在與安.博琳離婚後,與第三任妻子簡.西摩(Jane Seymour)所生,而其實亨利八世會與安.博琳離婚就是因為後者生不出兒子。}

瑪莉公主是亨利八世與凱瑟琳所生的女兒,也是亨利八世的大女兒,但是瑪莉年紀輕輕就與西班牙的菲力二世(Philip II)聯姻,又加上母親是天主教徒,所以瑪莉其實是個徹徹底底的天主教徒。

當瑪莉在位的時候,瑪莉大肆的迫害了英國國教徒,結果英格蘭人為了要保命,紛紛都向天主教效忠—而瑪莉這樣搞,也為她自己贏得血腥瑪莉(Bloody Mary)的別名。

在瑪莉駕崩之後,作為瑪莉的同父異母的妹妹的伊莉莎白公主即位為女王,並且成為了我們都知道的伊莉莎白一世。

[II.伊莉莎白時代:英格蘭文藝復興的高峰]

伊莉莎白一世以二十三歲(還是二十五歲?)的年紀即位,並且統治英格蘭數十年直至1603年駕崩,而其所統治的年代則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Elizabethan Age)。



當時雖然屢經宗教與政治上的混亂,但是由於伊莉莎白一世宣告自己為英國國教徒,也用折衷的方式容許了國內的清教徒與天主教徒,因此才讓英格蘭的宗教與政治紛爭平息。

而到了伊莉莎白時期,英格蘭的文藝復興也終於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英格蘭在文化上終於吸收了文藝復興,而自行發展了文藝復興的模式。

當時的英格蘭的人們仍然在學習拉丁文與古希臘文,而對於當時的學生來說,哲學、辯論與詩詞都是必學的科目。

而且雖然大多數伊莉莎白時期的文學家,都是讀諸如荷馬(Homer)或是艾斯庫洛斯(Aeschylus)之類的希臘名家,與諸如維吉爾(Virgil)、赫拉斯(Horace)以及奧維德(Ovid)之類的羅馬名家長大的,但是卻也受到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

所以當時有不少文學家,都在古典文學與藝術的學習上頗有建樹,也有不少善於十四行詩(Sonnet)這類義大利詩文體裁的文學家—其中懷亞特(Thomas Wyatt)則是將十四行詩此一詩文體裁,引入了英格蘭。

許多伊莉莎白時期的詩文也都可以搭配音樂朗讀,而當時的文學家,尤以西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與史班瑟(Edmund Spenser)最為著名。

西德尼爵士除了文學家的身分以外,也同時是個大臣與軍事家,而雷利爵士除了文學家的身分以外,也同時是個政治家與軍事家—以那個年代來說,多才多藝的人才是真正高端的人。



而在伊莉莎白時期的時候,英格蘭的戲劇文化也開始發展成熟,並且也出現了所謂的文藝資助者與劇團之間的共存關係。

而由於英格蘭戲劇的成熟,英格蘭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這樣子的戲劇名家。

不過此時的文化其實都是以宮廷為核心(雖說打從亨利八世在位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樣的傾向了),而當時的宮廷中最流行的就是假面舞蹈(Masques)與宴會,並且這樣的宮廷文化的上位者自然就是伊莉莎白一世。

與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君王一樣,伊莉莎白一世以上帝在英格蘭任命的統治者自居,並且也自命為英格蘭政治與宗教的絕對主宰者—不過能夠搞這種君權神授的概念卻並未遭逢嚴重反叛,也足可見其自身之統治者權威能讓人信服。

由於宮廷文化是以伊莉莎白一世為主宰者,再加上政治與宗教的主宰者也是伊莉莎白一世,於是當時的英格蘭宮廷便興起了一種針對女王的崇拜。

許多的本身就是大臣的文學家,以及對於女王絕對忠誠的文學家,都以諸如黛安娜(Diana,羅馬神話中的月神)或是阿斯特賴亞(Astraea,羅馬神話中的正義女神)這種古典文學中的女神來與女王相比—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造神運動。



不過宮廷之中,許多的大臣與貴族都希望能夠爭得女王的寵信,但是伊莉莎白一世卻也十分擅長於藉此玩弄權術—這雖然是伊莉莎白時期宮廷的黑暗面,不過伊莉莎白一世本身位於權力的核心,想想這也或許是理所當然。

然而此處需要注意的是,伊莉莎白一世雖然本身是君王,但是她相較於同一時代的女性卻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文藝素養。

這不只可以從伊莉莎白一世親自督軍時的演講看出,也可以從伊莉莎白所著作的短篇詩《親愛之人的離去》(On Monsieur's Departure)看出來。

雖然《親愛之人的離去》這首短篇詩,是以宮廷戀愛為題材出發點,不過有不少人懷疑其實這首詩是寫給萊斯特伯爵(Robert Dudley, 1st Earl of Leicester)或是錢去提親的法國王子的。

後來在與西班牙皇帝.菲力二世攻打英格蘭失利,而伊莉莎白一世也宣告因為要奉獻自己給英格蘭終身不嫁,而成為了處女女王(The Virgin Queen)—因此當伊莉莎白一世駕崩的時候,英格蘭人都認定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的終結。

此處也可見伊莉莎白一世作為君王,其實也具備了本身的能力,以及自身在統治國家上的個人魅力。

[III.仙王后]

1.      總論

在文藝復興的年代,諸如法國或英國之類的國家經過了整合與統一之後,都產生了現代模樣的雛形。

而由於那個年代,是國家意識十分強烈的年代,因此有不少文學家都喜歡藉由敘事詩(Epic)的寫作,來描繪自己國家的歷史或與自己國家相關的傳說。

對於伊莉莎白時期的英格蘭來說,敘事詩的寫作也是一個自然的現象—不過其中的佼佼者,乃是史班瑟(Edmund Spenser)的《仙王后》(The Faerie Queene)。

史班瑟在寫《仙王后》的時候,可以說是為後來的米爾頓立下了模範,而這個敘事詩本身不只是敘事詩,也同時帶有很強烈的寓言色彩。

以格式來說,史班瑟使用的是自創的史班瑟格律(Spenserian Stanza)—詩篇的每一小節都是由九行構成,然後以ABABBCBCC的方式押韻。

Lo I the man, whose Muse whilome did maske,
  As time her taught, in lowly Shepheards weeds,
  Am now enforst a far unfitter taske,
  For trumpets sterne to chaunge mine Oaten reeds,
  And sing of Knights and Ladies gentle deeds;
  Whose prayses having slept in silence long,
  Me, all too meane, the sacred Muse areeds
  To blazon broad emongst her learned throng:
Fierce warres and faithfull loues shall moralize my song.

嚴格來說,史班瑟的《仙王后》其實是屬於未完成的作品,不過目前可考的九本之中,每一本其實都可以被視為獨立的故事。(雖然世界觀與部分配角可以互相共通,不過主角基本上都不同)

只不過《仙王后》以寫作的目的來說,可以說是政治性與神學色彩比較強烈—因為基本上大多數的角色的名字,都帶有十分明顯的意義,而且史班瑟本身就是以環繞英格蘭的人事物作為主題的。

比較有趣的地方是,或許是因為史班瑟本身是屬於那種有一定程度古典文學涵養的人,所以他老兄的《仙王后》雖然是以十字宗教作為世界觀核心,但是其中卻也帶有十分強烈的異教(Paganism)色彩。

2.      人物的名字所蘊含的意義

其實因為《仙王后》是屬於那種寓言與影射性質十分強烈的作品,再加上史班瑟是以神話與歷史作為作品的基礎的,所以我們總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

例如說,我們可以從《仙王后》這個作品的第一本的一些人物與劇情,來看出一些其中的端倪。

A.      紅十字騎士(Red Cross Knight)與優娜(Una)

根據詩篇中的描繪,紅十字騎士拿著一面描繪著白底紅十字的盾牌,而且可說是一個四處冒險的騎士。

而優娜則是一位與紅十字騎士一起歷經冒險的女士,不過她是為了要拯救被惡龍綁架的父母,而找上了紅十字騎士。



其實紅十字騎士那面描繪著白底紅十字的盾牌,可以說是構成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形象—因為紅十字騎士就是聖喬治,而這個角色就是代表著英格蘭。

優娜這個角色除了代表著真正的信仰之外,其實本身也代表英國國教—畢竟假如以作者的宗教立場來看,英國國教才是真正的正教。

而第一本的劇情中,最後的高潮—紅十字騎士受優娜之請託斬殺惡龍,其實正好也呼應了英格蘭傳說中的聖喬治屠龍(當然了,惡龍所代表的就是惡勢力)。



B.      亞瑟(Arthur)與仙王后.格羅莉安娜(Fairy Queen Gloriana)

其實如果看到亞瑟這個名字的話,依照英國人這種喜歡寫圓桌騎士題材的習慣來看,馬上就能猜到亞瑟就是我們熟知的亞瑟.潘德拉岡(Arthur Pendragon)。

但是關於我們的仙王后.格羅莉安娜,可就有趣多了—因為格羅莉安娜這個名字以意義來說,等同於是女王的別稱。



所以從這一層的意義來看,格羅莉安娜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神界的女王,更是代表著伊莉莎白一世—這樣的對比,其實也是文學上的一種造神運動。

然而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於,這套作品中的亞瑟的身分並非亞瑟王(King Arthur),而是亞瑟王子(Prince Arthur)—一個四處冒險,想要向仙王后求愛的騎士。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史班瑟在這個地方所呈現的亞瑟,是一個尚未成為一國的君王,仍然在摸索成為王者應具備之特質的王子。

透過將亞瑟與仙王后在故事中串在一起,史班瑟等於是利用了原本既存的神話傳說,創造了自己的神話傳說—以兩個英格蘭象徵的傳說人物,構成的神話。

而作品中亞瑟對於格羅莉安娜的求愛,其實就是利用了英格蘭土生土長的神話傳說人物,合理化英格蘭的統治者的血統(此一部分,會在後面詳述)。

{*附註3:其實亞瑟與格羅莉安娜在整套作品中,是有不間斷的在其他部分中,以配角的身分客串登場的。}

C.      阿拉伯騎士三兄弟

在第一本的部分中,紅十字騎士所遭遇到的阿拉伯騎士,他們的名字其實都可以很明顯看出他們就是反派。

這三個騎士(同時也是三兄弟)的名字,都是以法文來命名,並且分別是無信(Sansfoy,即without faith,英文中無信仰之意,也是紅十字騎士所遇到的騎士)、無樂(Sansjoy,即without joy,英文中無快樂之意)與無律(Sansloy,即without lawfulness,英文中無律法之意。

與被紅十字所屠殺的龍一樣,阿拉伯騎士三兄弟其實也都象徵惡勢力—而他們被紅十字騎士(紅十字騎士的盾牌,即是象徵著對於正教信仰的力量)所擊敗,乃是象徵惡勢力最終將被信仰的力量擊敗。

D.     露希費拉(Lucifera)與六個邪惡大臣

{*附註4:雖然不曉得有沒有哪位大大看過我以前在遊戲王版寫的《聖獸之歌》,不過該作品中的露希費拉的名字,即是取自此作品中的配角。}

根據史班瑟所描繪的,露希費拉是驕傲之館(House of Pride)的統治者,而我們則可以從其名字看出,露希費拉絕對不是善類。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Lucifera這個名字帶有Lucifer的字根,或許露希費拉其實根本就是路西法的萌化?原來那個年代的人,比現代人還要高端哪,居然十六世紀的時候就已經在搞萌化了。)

而與露希費拉一同出場的六位邪惡大臣,則分別是怠惰(Idleness)、暴食(Gluttony)色慾(Lechery)、貪婪(Avarice)、忌妒(Envy)與憤怒(Wrath)。

從露希費拉自稱女皇而性格傲慢,並且王座邊總是帶著一隻孔雀的形象(其實在那個年代的文學中,孔雀是驕傲的象徵),我們不難看出露希費拉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另外一種罪惡的擬人化—驕傲(Pride)。

於是我們如果將露希費拉與她身邊的六位邪惡大臣放在一起,我們就會得到傳統十字宗教中的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想當然,露希費拉與她身邊的六位邪惡大臣,自然也是作品中的惡勢力。

3.      小小的探討

A.      為何刻意以英格蘭土生土長的神話傳說人物為主角?

要論及這個部分之前,首先要先來提及一個這個作品的雛型—羅馬帝國時期的詩人.維吉爾(Virgil)所著作的《埃阿涅斯紀》(Aeneid),應該大多數的大大都有聽過吧?

根據維吉爾的《埃阿涅斯紀》的說法,羅馬其實就是特洛伊人的殘存者在特洛伊戰爭之後,跑去義大利建國而建立的—這樣的設定,等同於是將羅馬人與神話時代的人物連結。

作品中的紅十字騎士與亞瑟王子,其實也有這樣的意味—因為如果將英格蘭與英格蘭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連結,就等同於是在讚揚英格蘭民族本身。

尤其作者他老兄自己也都有在作品中暗示,其實作品中的亞瑟王子未來成為亞瑟王之後,其後代也將成為英格蘭的君王—換言之,就是英格蘭的君王,血統其實都來自亞瑟王。

除此之外,特地將亞瑟設定為亞瑟王子而非亞瑟王,其實也包含了一個因素—亞瑟王子稱不上是個國王,而且其邁向王者之路就是讓英格蘭邁向前方之路。



此外特地讓亞瑟王子成為格羅莉安娜的求愛者,也是因為要讓英格蘭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亞瑟王)與現實世界中的人物(伊莉莎白一世),能夠有所連結。

作品中的亞瑟王代表著至高的美德(不僅是作為一個騎士的美德,更是做為一個人的美德),而格羅莉安娜則是代表著至高且純潔的女王(格羅莉安娜的國度,雖然是代表超脫世俗的完美王國,不過其實也是以正面的方式指涉英國。

或許象徵至高的美德的騎士與象徵至高且純潔氣度的女王兩者的結合,所誕生的子嗣將會創造最完美的王國,而其統治者則是這樣的子嗣的後代—史班瑟大概是想要用這樣的方式,來神化英格蘭的統治者

B.      作品中的惡勢力,作者所企圖影射的究竟是…?

在這套作品中的惡勢力,除了被紅字騎士斬殺的惡龍、阿拉伯騎士三兄弟、露希費拉與六位邪惡大臣以外,也還包含了篤愛紗與女性魔獸。

以費德紗(Fidessa)此一姿態登場的篤愛紗(Duessa),因為迷惑紅十字騎士導致其差點走上歪路,而被認定是象徵錯誤的信仰。

而在第一本書一開始的時候襲擊了紅十字騎士與優娜的女性魔獸,則也是作品中的惡勢力之一—雖然吐著紙張的魔獸,怎麼看都很影射。

但是不論是惡龍還是露希費拉與六位邪惡大臣,篤愛紗還是女性魔獸,這些惡勢力其實都來自同一個被影射的標的物—天主教。

雖然說這樣光明正大的影射與醜化天主教,其實是怎麼看都很無恥的行為,但是別忘記了—《仙王后》這個作品,本身就是屬於政治性很強烈的作品。

即便無法否認《仙王后》是結合了英格蘭神話傳說與十字宗教傳說,並且以十字宗教為基礎設定而成的作品,在十六世紀的時候算是很高端,不過作品中其實本來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主角與反派是分別在影射什麼樣的人物與團體。

但是說到底,其實很多那個年代的作品,雖然都是以神話與神學之類的主題作為主軸,不過終究還是會摻雜到一些政治性。

伊莉莎白時期尾聲的《仙王后》是如此,而英格蘭清教徒革命時期尾聲的《失樂園》,其實也多少有這樣的傾向。



那麼胡說八道講了那麼多,其實各位大大有空還是可以親自去閱讀《仙王后》這套作品,畢竟自己看出來的東西比我介紹的應該會還要精采。

除此之外,雖然這個文章主要都是以《仙王后》第一本的部分來介紹,但是我絕對可以保證,《仙王后》這個作品中有不少可以用於寫小說的梗。


那麼這個文章就先這樣,未來如果有空的話,再來看看能不能來寫一篇關於《失樂園》與其時代背景的文章吧。

最後,如果有大大有自己的解讀與看法的話,其實也...很歡迎能夠提出來並且分享。

幻月
引用網址:http://www.jamesdambrosio.com/TrackBack.php?sn=386412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留言共 0 篇留言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喜歡★dragon41128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萊茵河的雄鷹:潛伏的暗影... 後一篇:奧茲曼迪亞斯之劍:命運之...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遊戲王同人]女武神的軌跡 (7)
女武神的軌跡 轉校篇 (52)
女武神的軌跡 神威戰姬篇 (12)
女武神的軌跡 繪圖+考察 (7)
女武神的軌跡 名詞與世界觀說明 (3)

雪國的雄鷹 (1)
雪國的雄鷹:黎明之劍 (26)
雪國的雄鷹:雷霆之翼 (29)
雪國的雄鷹:閃光圓舞曲 (35)
雪國的雄鷹:光明的凱歌 (6)
雪國的雄鷹 繪圖+考察 (15)

[遊戲王同人]華麗的蒼少女 (4)
華麗的蒼少女 豪門篇 (32)
華麗的蒼少女 印度教文物聯展篇 (27)
華麗的蒼少女 學院篇 (29)
華麗的蒼少女 第六天魔龍篇 (22)
華麗的蒼少女 名詞與世界觀說明 (7)
華麗的蒼少女 繪圖+考察 (21)

短篇作品 (7)

遊戲王同人作品 (已完結) (0)
碧藍詩篇 (67)
碧藍詩篇 繪圖+考察 (13)
鶴翼的龍姬 (45)
鶴翼的龍姬 繪圖+考察 (9)

已完結的作品 (0)
奧茲曼迪亞斯 (共四季) (94)
奧茲曼迪亞斯 小說故事設定與說明 (4)
孤挺花戰紀 (共四季) (73)
呼喚死神的雄鷹 (共兩季) (28)
呼喚死神的雄鷹 繪圖 (6)

一些知識性/學術性/文學性文章 (0)
一些(簡陋的)分析,比較,與探討 (49)
ACG相關區 (9)
作業翻譯(+部分改寫) (4)
權力的遊戲/冰與火之歌的(簡陋)探討 (4)
從ACG探索外文 (4)

廢棄與擱置專區 (6)
蒼穹戰霸 系列→等我以後有心情再說 (19)
萊茵河的雄鷹 系列 (已腰斬) (47)
萊茵河的雄鷹 小說故事設定與說明 (7)
萊茵河的雄鷹 繪圖 (16)
霸雄輪舞 系列(永久擱置) (41)
社會,文化,與文學的演變→休息 (14)

早期畫圖創作 (52)

早期遊戲王同人作品 (24)

未分類 (14)

robert286?(′?д? ??
?(′?д? ??看更多昨天19:24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