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感是怎麼造成的?假使你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是假設自己能夠做到,但是實際去做之後卻不是你想要的結果,你便會感到挫折與沮喪。這是一種以為自己預估的情況沒有發生而造成的失落感。要是這樣預估錯誤的次數少的話還好,要是發生次數多到一定的程度,便會讓人的性情有較明顯的轉變,簡單來說就是變得退縮或是保守,因為過多次數的挫敗,使得自己在行事之前會謹慎評估,避免再次遭遇失敗打擊自己的信心。
保守只是相對於開放而言,只是一個相對的詞彙。保守並不一定是不好。即使現在在主流文化的吹捧之下,保守似乎成為了守舊迂腐、食古不化的老人的殘缺形象,但是造成保守背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已經遭遇過太多次的失敗──並不是每次創新的點子都能成為好結果的;並不是每次的改革都如同童話故事般地順利且只有好處發生。做任何事情都會伴隨相對應的犧牲與應該付出的成本,大眾人認為改革與改變之所以如此正向,那是因為就像是矽谷的創業家一樣:在矽谷創業成功的人很多,但是失敗的人卻是遠比成功的人還要多上更多。而我們大部分人並不會知道,或著也並不想知道那些屬於多數派的失敗者們的故事與下場。
失敗的改革與創新並不會被我們大眾所知曉,因為失敗才是常態,正如同不是報紙上面沒有報導車禍,那一天全國就是真的沒車禍,而是因為小車禍太過普遍而沒有話題性而被忽略以及無視一樣。
然而,這也不能說我們永遠不改革才是最好,只要在改革之前能先有心理準備:改革失敗是多數且正常的下場,成功則是少見、充滿奇蹟且幸運的。有做足這樣的預先準備實際上就能比那些腦中總是想著改革必定邁向美好光明的未來的失控正向思考還要好上太多。一般來說,那些一無所有或是相對資源匱乏的人越趨於需要改革,這是一種求生本能,因為不改革必定會通向毀滅或是黯淡的道路,那倒不如選擇大膽改變,還能有一絲絲求生的希望存在。
期望越大,那麼如果沒能達到期望時的失望就會越大。有希望固然是很好,然而卻也要因應現實假設應該能成真的希望,否則要是把目標放在不切實際的希望願景,那麼在面對殘酷現實到來的時候所受到的衝擊就越大,這種過於強烈的落差感可能會毀滅一個人日後的價值觀,甚至是繼續求生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