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中學或國小的同業(yè)是如何向?qū)W生描述「成長」這母題,但多半是美好的想望吧?但以研究所教學來說,成長一如自由,是歌頌起來美好,身經(jīng)來卻殘酷的儀式──通過儀式。
書名: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6e(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fā)展與未來)
作者:Stanley J. Baran, Dennis K. Davis
譯者:施琮仁
承前閱讀:
在〈媒體ING〉已述及下回要介紹的是美國研究所用的教科書,就是這本。說明之前先提到版本資訊:本書原文最新版為第七版,版權年是2015年,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
從大學部進到研究所的話,一定會有「成長」的喜悅吧?
我不知道中學或國小的同業(yè)是如何向?qū)W生描述「成長」這母題,但多半是美好的想望吧?但以研究所教學來說,成長一如自由,是歌頌起來美好,身經(jīng)來卻殘酷的儀式──通過儀式。
光從教本來看,《媒體ING》充滿各式各樣彩圖,舉例也多半從生活著手,但《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fā)展與未來》(後稱本書)不但沒有任何彩頁,連插圖也沒有。
你碰到的不再是「數(shù)位電視」、「手機上網(wǎng)」、「盜版爭議」這種社會上碰到的詞,而是「禮俗社會」、「法理社會」、「有機連帶」、「機械連帶」這種社會學名詞。
「靠背,我來讀傳播又不是社會!!」
但除了社會學名詞外,佛洛依德、達爾文、孟德斯鳩、哥白尼……這些意想不到的人都會出現(xiàn)在傳播理論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成長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知識圈以外的知識。
然而,認識知識圈之外的知識,這是勞累而非殘酷,是任何工作都會遇上的。「殘酷」的到底是什麼?
以前補習班老師講得好棒,讓自己瞭解過往未知的世界:原來那就是北美傳播理論、原來SPP可以解釋閱聽人、原來布西亞的物體系就是這樣、原來什麼後現(xiàn)代就是擬像、原來SMCRE就能涵蓋傳播的一切……
原來以前信以為真的知識,原來經(jīng)不起半點推敲。
以上是在傳播理論時會瞭解的真相,如果你還加修新聞史專題,更會發(fā)現(xiàn)吳鳳、孫文、蔣介石、蔣經(jīng)國、余光中、孫運璿、朗靜山、秋海棠、經(jīng)濟奇蹟……那些都是幻覺,或者謊言,如果以傳播專業(yè)術語來講,那叫「宣傳效果」。
既然介紹傳播專書,因此請有書的讀者打開本書第四章〈宣傳與媒體理論的發(fā)展〉127頁:
學生一開始當然會對反制宣傳策略興致勃勃,認為這種爾虞我詐的諜對諜既緊張又刺激。……但興奮沒幾天,他們會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一生中竟然暴露在這麼多謊言之中,被別人的話術牽著鼻子走還不自知,……(後略)
美國教師要幫學生除魅的的內(nèi)容不同,但促成同學理解真相的新聞學意旨卻並無二致。在這過程中的陣痛,卻是張開真實之眼的必經(jīng)之旅。
提到這點,讓我想起一位簡直就是「音樂少年」這名詞楷模的同學,當年他在課後提到「在那天,確實感受到成為大人」是聽到佐田雅志〈戀愛癥候群〉的瞬間,在那之前,他深深為〈戀愛癥候群〉而動容。
隨著成長,美好的幻想也劃上句點。乾淨的能源變成了公害的恐怖、義士淪落為殺人犯、革命被指為恐怖活動,詩人其實是兇手……儘管真實並不溫柔,但身為真實求道者的我們,也只能背負這份悲傷,繼續(xù)向前走。
延伸閱讀:
感謝在8ㄏ看到這裡的你,在此追加記述:
成人式:
名詞,一種斷裂性的通過儀式,其後分成兩種不連續(xù)階段,再也無法後退。
其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音樂少年,而是某同學講的:
---
那時我正在屏東練九九神功,因為腦殘的腥肛部隊來爽,所以連女友的休假都沒辦法回去。
正好那時(或者說不管何時)有人因兵變(或任何原因而自殺,導致破A好像很慌張,特別丟了三天羞幹假給我。
幹他媽的如果隔壁有小蜜蜂我一定馬上讓他下班用ㄐ排塞爆破A跟慘三的嘴。
偷偷買了來回的高鐵票,雖然要三千,但我就是爽。
還在中山那邊買了小禮物,雖然便宜,但沒關係,錢等出去後再賺就有~啦啦啦~~~~~~~~~~~~~~~
女友一定超高興的啦~~~~~~~~
門後等待我的,果然是令我臉紅心跳的畫面:
「我在營區(qū)被軍中的學長狗幹;她在房間被公司的學長狗幹。」
***
後面的事情,就不記述了。
最後名詞解釋:
九九神功=陸戰(zhàn)隊99旅
腥肛部隊=新加坡特種部隊
破A=國軍職務輔導長,效能與名稱無關,或者相反
小蜜蜂=營區(qū)附近的餐車
幹他媽的如果隔壁有小蜜蜂我一定馬上讓他下班用ㄐ排塞爆破A跟慘三的嘴=
太感謝破A跟慘三了,我要請你們一百份ㄐ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