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歷事情的變多,對於任何事件的感受也會越來越像是吃了豐盛佳餚之後的一種麻痺,那是一種你知道這道菜很辣,但是嘗起來已經感覺不太辣一樣的感受;你不需要真正遭遇所有的事情,才能斷定該事物的存在,而可以透過相同的邏輯概念,推斷出應該有的東西,就像是宇宙的暗物質一樣。
多餘且過於敏銳的感官感受是不必要的,至少在一個資訊量豐富到爆炸,各種聲光刺激太過激烈的現代都會生活裡面是不太必要的存在,那些保有感官豐富且充沛情感的人,應該到對於他們更能發(fā)揮所在價值的純樸環(huán)境,阻隔多餘的刺激,並且把情感專注投入在自己真正在意的事物上面──這並不等於博學多問,或是閱歷豐富的世故,而是一種精煉感受的概念。
在公司或是類似公司的組織,不同的人們?yōu)榱吮舜说睦婢奂谝黄?,這時候就不一定存在深刻交心的必要性,因為彼此坦誠自己的思想,真正的交流反而可能導致一場災難;較好的方法就是挑選膚淺、無關痛癢且自己不太在意的話題來交流,像是八卦或是無意義卻能維持表面熟度關係的垃圾話,雖然對於實際工作沒有甚麼貢獻,但是卻能確保與同事之間維持足夠的熟度,進而確保不會有太過負面效益的存在,這或許是一種必要的支出成本。
有時候還真羨慕那些直接面對市場的人,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步都能夠與市場產生第一線的互動,而不需要透過各種間接的方式來轉換資源以及能量,當然這類型的人必須要有能夠獨立運作的特質,有些人的特質在於能夠順利融入組織,然後利用組織給予的資源來壯大自己,有些則像是需要一定範圍獨立空間生長的大樹,與周遭維持一種若離若即的距離,並且依照自己的判斷來行事──無論是哪一種,都各自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因此討論哪一種比較好並不太有意義,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或許才是最為重要的事。
到了最後,你連評價或是介入的想法都不太會有了,畢竟為什麼要為了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歡愉、氣憤或是悲傷?那只不過是萬物運行的法則之一而已。於是你越來越淡然與冷靜地接受越來越多的事,無論那些事在他人眼中評斷的是好事或是壞事、是小事或是大事,就像是落葉必定會落地,而投入池中的石必然會產生漣漪一樣,你開始不解為何有人會因為石頭風化成沙而悲傷,或是看到蘋果變得熟透轉紅而氣憤。你開始理解到了為何有人能夠淡然面對任何事,同時,對於那些積極的參與者,與自己的懶散與不管事相比,能夠用更開放的心胸來接受事實,就像是夏季很大機率會有雷陣雨,秋季之後就是冬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