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衝突一觸即發的時候,即使只是一顆子彈,也能成為導火線>
就在1910年代初期的時候,暴風雨已經悄悄的在歐洲上頭形成,而這場暴風雨也會在未來將近十年的時間內將歐洲弄得亂七八糟
當英國還在愛德華時期(Edwardian Era)的盛世中享受跑趴與時尚,法國與德國之類的歐洲國家都還在享受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法文)時光的時候,誰也不曾想過接下來的戰爭會讓歐洲從世界的中心退下
[明明國內種族複雜,奧地利皇帝卻他X的搞種族牢獄 : 奧匈帝國內的種族混亂]
在1867年的時候,奧地利帝國透過了條約合併匈牙利王國,並且因此變成了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
於是在奧匈帝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滅亡之前,匈牙利王國的國王,由奧地利本土的皇帝來兼任
然而奧匈帝國卻是個充滿矛盾的國家 : 奧匈帝國境內有許許多多種的語言(不過德語和匈牙利語是大宗),更別提複雜到爆炸的宗教與種族了
更甚者,奧匈帝國對外表現得像個羸弱的老帝國,對內也常常壓抑除了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以外的其他種族
種族的牢獄 : 奧匈帝國在民族國家紛紛被建立的時候,反而大肆壓抑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以外的種族,結果導致境內其他種族大為不滿,讓奧匈帝國“贏得”了這個惡名
不過在這個因為老皇帝法蘭索瓦.約瑟夫一世所表現的種族,宗教,社會都十分保守的帝國中,卻出現了一個異類 : 法蘭索瓦.斐迪南皇儲(也就是斐迪南大公)
(圖 : 斐迪南大公)
相較於保守而反動的伯父,斐迪南認為奧匈帝國應該尊重並且發揚其他種族的社會文化,並且也對境內的斯拉夫人和捷克人表達自己的同情與開明(不過很奇怪的是,斐迪南似乎瞧不太起匈牙利人)
由於法蘭索瓦.約瑟夫一世之子自殺身亡,斐迪南成為了並未留下子嗣的老皇帝身邊少數所能選出的皇儲,因此他也被賦予了奧匈帝國事務上更大的權力
而斐迪南與其妻索菲亞的婚姻,就是讓斐迪南變成奧匈帝國之中,十分突出的異類的一件事情
索菲亞出身自低階貴族,但是奧匈帝國的通婚規則,卻讓索菲亞被排除 : 與奧匈皇族通婚的對象,血統必須是來自歐洲的皇族
只是由於索菲亞的祖先,與奧匈帝國皇室的祖先來自相同的血統,而且斐迪南也鍾情於索菲亞,因此法蘭索瓦.約瑟夫一世也只能讓兩人成婚
但是奧匈帝國內部的種族問題,卻是從19世紀以來就一直存在的 : 尤其在南斯拉夫民族主義盛行的波士尼亞,問題也更為嚴重
長期以來以斯拉夫民族之一自居的波士尼亞,因為無法忍受奧匈帝國來自奧地利本土的壓迫,因此一直不滿於1878年以後柏林會議的緣故被奧匈帝國管理的情況
而鄰近波士尼亞的塞爾維亞,也因為與波士尼亞一樣是被併吞的南斯拉夫民族之一,因此也不滿於來自奧地利本土的壓迫
不過在塞爾維亞的內部,卻也一直存在著反奧匈帝國的情節,而這股反奧匈帝國的情節,也影響到了奧匈帝國內部的塞爾維亞裔人們
雖然由於斯拉夫民族情緒的高漲,塞爾維亞人開始在波士尼亞四處搞恐怖行動,但是這些恐怖行動卻一直並未危及奧匈帝國
然而奧匈帝國內部複雜的種族與宗教壓迫問題,最終在1914年斐迪南大公前去波士尼亞視察的時候,被以兩顆子彈連同對南斯拉夫民族的問題引爆
[我只是個位於兩國邊界的小國家,希望有人能保證我的中立 : 卡在龐大勢力之間的比利時]
在稍微談了一下奧匈帝國的問題之後,接下來要來談到的,是歐洲內部一個小小的國家 : 比利時(Belgium)
19世紀初,當拿破崙因為在滑鐵盧(Waterloo)吃了最後的敗仗的時候,歐洲的版圖被重新的劃分了
在英國的扶植下,比利時從荷蘭脫離而獨立建國,並且因而成為了當時歐洲的新銳國家之一
然而卡在德法邊界的比利時,情況卻十分尷尬 : 如果德國要攻打法國的話,穿越比利時就是最快的方式,反之亦然
當法國拉攏了英國和沙俄,並且準備要對抗德國與奧匈帝國的時候,比利時就算再怎麼的遲鈍自然也能察覺苗頭不對
但是對於英國而言,與沙俄和法國的同盟是來自互相之間的協約,英國無法避免德國可能會在英法協約之間挑撥的可能性
而且幾乎就在這同時,察覺苗頭不對的比利時提出了一個聲明,表示自己中立的立場,並且希望有個國家能夠保障自己的中立
從英國的角度來看,如果保障比利時的中立立場,就代表能把自己家的駐軍直接丟進比利時境內
這樣一來,英國不但能夠明正言順的在歐陸駐紮軍隊,還能順便利用這個機會盯緊法國和德國的動向
於是英國回應了比利時的中立立場聲明,並且在兩方同意之後,將自己的駐軍真的進駐到比利時境內
(圖 : 時任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Albert I])
目前來看,英國的確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但也做了一個不怎麼明智的決定 : 假如英國選擇在這時候抽手,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真的與英國無關了
然而情況到了這邊,一場衝突似乎已經無可避免,而英國後來也因為德國為了攻擊法國穿越比利時,變成真的必須參與這場戰爭
就某種程度來說,英國可能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冤大頭 : 自作聰明的把駐軍擺進了比利時,最後卻落了個公親變事主的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 是國家利益凌駕於政治聯姻導致的失靈?抑或是帝國之間的衝突導致的戰爭?]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爆發關頭的時候,德國與沙俄都在境內維持各自的秩序,企圖讓戰爭變成區域衝突
威廉二世在某次與自己的妻兒論及此事時,就曾經針對尼古拉二世的行動模式表示 : “尼基(Nicky,尼古拉二世的小名)雖然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是他答應我,會盡量將戰爭區域化”
而尼古拉二世也在與自家姊妹論及此事時提出自己的看法 : “威利(Willly,威廉二世的小名)雖然是個愛現的討厭鬼,但是他沒有全面開戰的膽量”
威利和尼基甚至還都認為,如果有必要的時候,可以找“喬基”(Georgy,喬治五世的小名)出來協調
雖然事已至此,“威利”與“尼基”都想避免戰爭,將戰爭減緩為區域衝突,然而到了後來,隨著全面戰爭的展開,沙皇似乎對於自己無法達成與德皇表哥的承諾感到沮喪
喬治五世知道這件事之後,寫了一封信給尼古拉二世 :“必須宣告與威利開戰,讓我非常遺憾,但是我們都已經做了最大的努力了”
德國政府和沙俄政府最後都做出決定,讓兩國皇室的親戚關係變成路邊的垃圾,然後基於國家利益開戰
同理,當德軍穿越比利時攻打法國的時候,英國政府也讓兩國皇室的親戚關係變成被丟在一旁的毒藥,然後向德國宣戰
而喬治五世為了平息英國國內的反德聲浪,甚至將英國皇室的姓氏從念起來德文味道十足的薩克森-科堡-哥達(Sachse-Coburg-Gotha)變成英文式的溫莎(Windsor)
這場20世紀表兄弟的戰爭,讓我們發現 : 如果真的是為了國家利益,那麼表兄弟翻臉自然就比翻書還快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不僅僅是因為塞爾維亞激進人士槍殺了斐迪南大公夫婦的那兩顆子彈,而是更複雜的原因
早在20世紀初,英德的海內外與海軍衝突,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 而德俄之間的民族主義衝突,也埋下了未來衝突的種子
但是當英國與法俄和解,而未選擇與德國同盟,卻也讓這場戰爭變成了一種非理性選擇的案例 : 如果英國與德國同盟,那麼又會如何呢?
這種事情,我們不是神,所以我們永遠都不會曉得 : 畢竟這種問題,還是交給專業人士去研究就好了
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弄垮了當時世界上四個大帝國,甚至還造成了史無前例慘重的傷亡,更導致歐洲因而從世界的舞臺上退位,把位子讓給美國和蘇聯
正如弗格森的詮釋,第一次世界大戰真的只能用簡單而明瞭的一句話形容 : 讓人遺憾的戰爭(A pity)